□ 本刊記者 嚴碧華
貿易壁壘:企業走向海外難題
□ 本刊記者 嚴碧華
8月1日,歐盟委員會向中方遞交相關通知稱,將對中國自行車繼續征收5年的48.5%的懲罰性關稅。
這對于出口歐盟的中國自行車來說,無疑是個致命的打擊。在中國產品出口增多的情況下,出于保護自身企業利益,近年來,歐盟與美國針對于中國企業的“反壟斷”與日俱增。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我們的出口產品正從勞動密集型向具有高附加值的知識產權型轉變。“其爭奪會比WTO貿易戰更為激烈,因為這些跨國企業不愿做粗放型的產品,高附加值的知識產權型的產品是其核心競爭力。”8月14日,通領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通領科技)董事長陳伍勝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不無擔憂地說,過去的六年,通領科技與美國競爭對手(其中有屬于世界500強的企業)和美國政府機構進行“車輪戰”,創造了中美知識產權訴訟中的多個第一。
在他看來,隨著中國企業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進入國際市場的增多,接下來我們會面臨越來越多的知識產權官司。“以侵權為由,真正的目的是把中國企業排除在其市場之外。”
惡劣的環境下,中國企業如何應對,成為一個迫切的話題。
美國政府強制每家每戶安裝漏電保護斷路器,而且保護裝置必須每兩年更換一次。
這創造了一個每年幾十億美元的巨大市場,20世紀80年代以來,來自歐盟、日本等地的幾十家企業先后進入,想分享這一蛋糕,但由于美國知識產權壁壘森嚴,這些企業均折戟沉沙。
上海美好電器有限公司主要生產漏電保護器,1998年進入了美國市場,消費者反響不錯,董事長黃華道看在眼里喜在心里,須不知,三個月后就收到了傳票,美國萊伏頓公司上訴到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隨后后者對其展開 “337調查”。
“337調查”是依據“337條款”,該條款規定,如果進口行為存在不公平競爭或者不公平做法(主要是侵犯美國版權、專利權、商標權等知識產權),可能對美國產業造成抑制,美國國家貿易委員會就可以應國內企業的申請對外企進行審查。
一旦被認定,該委員會就可以從海關發出禁令,禁止產品進口。
多位專家向本刊記者表示,面對“337調查”,只有兩種選擇,要么退出美國市場,要么應訴,但后者費用高昂貴,且成功機率不大。
黃華道選擇了被動應訴, 2007年,官司總算結束了,但隨后又被另一“巨頭”帕西西姆公司告上法庭。
8月7日,黃華道在電話中向本刊記者無奈地表示,十多年的時間,沒少吃苦頭,黑發變成了白發,耗費了幾千萬人民幣。
黃華道領教了“337調查”的威力后,后來者陳伍勝亦面臨如此難題。
陳伍勝領導的通領科技專門針對美國市場生產漏電保護裝置,因為其產品相比物美價廉,在美國上市后半年時間內,就占領了全美約10%的市場,這些引發了對手的恐慌。
隨后,同樣是萊伏頓,以侵犯專利為由把通領科技在美國的兩家經銷商告上了法庭。
在是否應訴的問題上,陳伍勝和他的團隊曾陷入了兩難。
“對手”萊伏頓一開始就來了個下馬威,在約一年的時間內,先后在美國3個州的4個地方法院以同樣的案由和權力要求,把通領科技的4家美國經銷商訴至法院。
這無疑增加了通領科技的應訴成本和難度,想讓其望而生畏。但這些并沒有嚇住陳伍勝,2007年7月,美國新墨西哥州地方法院最終判決通領“完全不侵權”。
一波三折,勝訴30多天后的2007年8月,另一“巨頭”帕西西姆又向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提交“337調查”請求,同時向美國地方法院提交訴狀,狀告通領侵犯其2項專利。
同時被告的還有中國其他三家出口美國的公司,包括上文提及的上海美好電器有限公司。
2009年5月,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做出最終裁決,禁止涉案的中國企業向美國出口漏電保護產品。這意味著中國相關產業鏈3萬人面臨失業和每年數十億人民幣出口額的喪失。
陳伍勝不服,提出上訴。2010年8月,美國聯邦巡回上訴法庭判定:通領科技沒有侵權;撤銷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的錯誤裁決;要求解除海關的有限禁止令。
這是中國民企首次推翻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的裁決獲得勝訴,一度讓陳伍勝和公司高管們非常興奮。
但一周后,萊伏頓卷土重來,又向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申訴,要求啟動“337調查”。
面對競爭對手的習慣性挑釁,陳伍勝決定:“不再被動應訴,必須‘以攻對攻’。”
2010年10月28日,通領向美國新墨西哥州聯邦地方法院起訴萊伏頓,理由是萊伏頓違反雙方于2007年11月簽訂的和解協議,并要求賠償損失。
2010年12月,新墨西哥州聯邦地方法院判令萊伏頓撤銷其“337調查”請求。
當年12月,全國工商聯宣教部召開的中國民營企業“走出去”新聞座談會上,與會專家表示,通領科技的一系列獲勝,標志著中國民企知識產權海外維權,已從被動防御向主動進攻轉變,對中國企業應對美國“337”調查具有積極的示范作用。

中國出口躍居世界第一后,或面臨更大貿易保護壓力。
正因為如此,通領科技這家民營企業名聲大震,陳伍勝本人亦被評為2010年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
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陳伍勝表示,應對“337調查”,基本功很重要,應該從科研上發大力氣,從自主知識產權上多做文章。
據介紹,漏電保護裝置的核心技術在于用動作結構實現斷電,美國漏電保護行業通行的是“機電一體化”技術,靠著這一技術,他們已經把30多家國外企業統統趕出了美國市場。
而通領科技獨辟蹊徑,采用的是永磁式電磁動作原理。這一曾獲“中國專利優秀獎”的發明,代表著行業的技術發展方向,占領了技術的制高點。
“如果我們的產品在技術上有任何的瑕疵,花再多的錢,請再好的律師,也不會有今天的結果。”陳伍勝說。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通領科技有一個專利的“儲蓄制度”,一旦有專利和產品被美國企業告上法庭,馬上就推出新的專利產品進入市場,讓對手打不勝打,同時也讓自己的經銷商心中有底。
即使在美國海關執行有限禁令期間,通領科技仍然有新的產品在美國市場銷售,其收入正是打官司的經濟來源。
多位業內專家在受訪時表時,企業本身重視科研,且敢于積極應對,是贏得這類知識產權官司的不二法寶。
“以侵權為由,實際是一場市場爭奪戰,真正的目的是把中國企業排除在其市場之外,維持現有市場格局,保護他們的獨霸利益。”陳伍勝說。
據悉,通領科技應對海外官司已經花去了1000多萬美元的訴訟費。而這類官司本身意義非凡,可以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提供借鑒。
分析人士表示,高昂的成本,如果完全依靠企業自身力量顯然有些單薄。這表明中國民營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亟需來自各方面的支援與支持。
專家建議,當前迫切需要解決“走出去”企業應訴的資金短缺問題。包括探索建立應對海外訴訟風險基金;對積極應對國際貿易摩擦的企業給予獎勵扶持;從科技立項、技改到高新技術成果產業化方面,給予“走出去”企業政策傾斜;建立完善海外訴訟保險機制;放寬對海外法律訴訟用匯的審批與管制;稅務部門應采取減免稅和延長納稅期限措施,并探索研究將海外的律師費用列入企業成本予以抵扣等。
在海外的“五連勝”原本來之不易,更讓陳伍勝憂心忡忡的是,國內對于本國企業知識產權保護力度還不夠。“我們沒有發揮主場優勢。”
萊伏頓和帕西西姆公司在美國對通領科技提出上訴的同時,通領科技在廣東對上述兩家公司亦提出上訴,指出其侵犯了通領科技的知識產權。“在國內的官司完全是為了策應美國的官司,作為談判的一個籌碼,但遺憾的是,很不理想。”說起這些,陳伍勝很是痛心,語調突然提高。“現在不是為一個企業而戰,而是為中國企業走出去交學費,探討如何應對知識產權官司壁壘和陷阱。”
在陳伍勝看來,全世界所有國家的知識產權保護核心,都是保護本國民族工業的根本利益,尤其是在國外的經歷讓他對此深有感受,但國內相關單位對此重視不夠。
□ 編輯潘 陽□ 美編龐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