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史波濤
居家養老新主張
□ 本刊記者 史波濤
鄰居王大爺前些年中風,在醫院治療恢復的還算不錯,可以自己走路,但生活還是不能完全自理,近來年紀越來越大,兒女忙于工作總不能盡心地照顧老爺子。王大爺決定找個老年公寓入住,迫于高額的收費始終沒有找到特別合適的。老爺子形單影只的一個人在小區花園里遛彎,迷離的眼神期盼的是一份“老有所樂”的幸福。
北京自2011年7月1日起,低保家庭中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60歲以上老人,入住本人戶口所在地區縣民政局選定的社會福利機構,每人每月補貼1100元,這是針對貧困家庭的失能老人制定并出臺的養老補助政策。
今后5年,北京將建立高齡津貼正常增長機制,建立居家養老床位補貼制度。居家養老床位補貼制度將根據不同年齡段、身體狀況的老人需求,制定不同的政策。北京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居家養老床位補貼就是要鼓勵各種社會力量,積極興辦社區托老所等各種形式的居家養老服務產業鏈。
老齡化問題是公認的世界性的重大社會問題之一。民政部的數據顯示,預計到2015年,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達到2.16億,約占總人口的16.7%,年均凈增老年人口800多萬,超過新增人口數量;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將達到2400萬,約占老年人口的11.1%,年均凈增高齡老人100萬,增速超過我國人口老齡化速度;65歲以上空巢老年人口將超過5100萬,約占老年人口的近1/4,老年人照料問題更加突出。
北京的情況是,已經進入老齡化快速發展時期,預計“十二五”時期,北京常住老年人口將以年均17萬的數量增長;到2015年,常住人口中60周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將達到360萬,占常住總人口的17.6%;其中北京戶籍老年人達到320萬,占戶籍總人口的23%。據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上海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 315.7萬,占總人口比22.5%。今后十年,上海將進入高速老齡化時期,80歲以上老人增長速度更快,60歲以上人口峰值將接近700萬。
從這些數字中可以看出,老齡化社會是個嚴峻的現實,養老問題是擺在面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昆明老人張小余由此成為一個極端的個案——昆明市為整頓市容大規模拆除防盜籠,去年10月26日,正在東風巷一戶人家外拆防盜籠的工人,突然發現臥室里的床上有具遺體,身軀蓋著被子,露在外面的頭顱已成白骨。同一個院子的人這時才知道,多年不曾見面的70多歲老人張小余,原來早已死亡。
“張小余的案例傳達了一個危險的信號。”北京大學教授喬曉春說,獨居、患病、養老保障乏力,三方面的因素疊加在一起,張小余事件有可能再次上演。“養老問題正在逼近每一個家庭。”山東社科院人口老齡化研究中心高利平分析說:“現代家庭日趨小型化、核心化,家庭為老年人提供照顧和滿足老年人需要的功能正在削弱,是傳統養老模式不得不面對的現實。”
另據了解,山東省青島市正在探索一種叫“居家養老”的新模式,其核心內容包括,社區提供優質服務,政府給予一定補貼。與北京最近實施的居家養老床位補貼政策是基本一致的。政府和社會力量依托社區,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務、康復護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務的一種服務形式。
有關調查顯示,居家養老概念的應運而生,它區別于中國傳統的家庭贍養方式,專指老年人在家中得到社區養老機構提供的養老相關服務,它是借鑒了西方福利國家的經驗教訓結合中國國情的產物。居家養老方式一經推出,立即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普遍認同并在短時間內得到大規模推廣。
喬曉春認為,這種“居家養老”新模式,集中了“家庭養老”與“機構養老”兩方面的優點,既減輕了老年人及家庭的經濟負擔,又為國家節省了大量建設養老機構的福利資金,符合我國國情。”
中國社會學研究會會長陸學藝也認為,目前我國的社區發育不完善,義工隊伍短缺,社區服務人員滿足不了需求,“如果社區服務這張網建立起來,社區服務功能盡快完善,就能承擔一部分養老壓力。”
□ 編輯潘 陽□ 美編龐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