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管”模式救活“零分醫院”
今年5月30日,記者在山西省朔州市平魯區人民醫院兒科病房見到了因肺炎住院的8歲患兒苗苗(化名),苗苗的家長說“以前來看病經常找不見大夫,醫院特別臟,連一床像樣的被子都沒有。現在和以前相比,簡直是一個天一個地。”朔州市平魯區人民醫院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都源自于一年半以前那場“托管模式”的變革。
2009年國家推出新醫改,朔州市平魯區人民醫院被確定為山西公立醫院改革的“試驗田”,平魯區政府與山西省人民醫院簽訂“管辦分離”的合作協議,由區政府出資建設醫院,山西省人民醫院負責具體管理。經過一年多的改革推行,出任平魯區人民醫院院長的張燕忠(原山西省人民醫院普外科副主任)坦言,“平魯區公立醫院改革,及格容易高分難。”
平魯區人民醫院始建于1952年,然而,這樣一所老牌的醫院卻因為設備陳舊、管理落后,在山西省衛生廳質量萬里行專家組的實地檢查中得到了一個刺眼的0分。面對這個“爛攤子”,張燕忠也只能從零開始,“首先要從醫療質量和服務上下功夫,重塑形象,重建百姓對醫院的信任。”
對此,平魯區政府充分支持,投資近7000萬元建設了建筑面積達15828平方米的新醫院,門診樓、住院部、專家樓一應俱全;還為新醫院配備了CT、核磁共振、彩超等所需設備;醫院基本藥物“零差率”銷售補助足額到位;此外,平魯區財政每年還增撥300萬元保證醫院的正常運轉。
憑借在山西省人民醫院的工作經驗,張燕忠還在醫院制度上做了大幅調整與具體規范:明確各人職責,健全管理機構;完善核心制度,恢復科主任負責制下的三級醫師查房制和輔助科室24小時值班制;成立新科室,并對重點部門如手術室等進行監測。
在人才培養方面,張燕忠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輸血”“造血”雙管齊下。針對醫院技術薄弱、人才短缺的現狀,山西省人民醫院制定了“一對一”的幫扶計劃,先后派出50多名專家到平魯坐診、講學、查房、帶教。在本地人才建設方面,張燕忠制訂了“三個一批”的人才策略:從現有人員挖掘一批,外派省城培養一批,從醫學院校招聘一批,從其它地方引進一批。這一策略打造出了以骨科主任張秉宏等原有員工為代表的本地的人才隊伍,通過送醫務人員到山西省人民醫院進修培養了一批技術好、理念新的年輕醫師,醫院在去年招考了22名護理人員,今年又引進了兩名碩士研究生和兩名影像學專業技術人才。長期形成的人才斷層正在縫合。
改革還帶來了文化和理念。醫院舉辦演講比賽、聯歡晚會、創辦院報等活動,增強了醫務人員之間的凝聚力,更提升了醫務人員的服務意識。2010年,平魯區人民醫院收到錦旗11面。醫院調查問卷顯示,出院患者滿意度達99%,門診患者滿意度達98%。ICU護士長高秀梅說:“患者的肯定讓我這個干了20多年的老護士第一次體會到了職業榮譽感。”據統計,實行“托管”以來,平魯區人民醫院門診量增長了31%,床位使用率從原來的50%上升到現在的86%。老百姓看病貴的擔憂并沒有出現,出院患者平均費用同比下降達42.4%,門診人次費用下降18.7%。“我們重新獲得了百姓的信任。”張燕忠說。
在張燕忠看來,醫院上等級只是時間問題,下一步的改革如何推進才是他最擔心的。“現在從0分到了60分,但要實現優秀或者滿分,還有很漫長的路要走。”
平魯區政府醫院外科主任白守龍說,“張院長是原來山西省人民醫院的普外科副主任,專業了解的多,他知道業務開展最需要什么,改革的效果還是很明顯的。”但他們也在擔心,一直以來平魯區政府醫院院長更換頻繁,與省人民醫院協議的3年到期后,張燕忠還能不能繼續擔任院長?他所進行的改革能不能堅持下去?
這些問題的答案都還未知,張燕忠說:“我能做的就是在職期間,把關系理順,改變他們以往錯誤的舊思想,讓醫院的各方面運營都有章可循,這樣不管是誰來擔任院長,平魯區政府醫院都會越來越好,‘平魯模式’也會成為典型。”
(本刊實習生謝忻諾整理)
□ 編輯潘 陽□ 美編龐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