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破謊言的“微表情”
無須確鑿證據,無須測謊儀,甚至無須聲音,只憑借表情的變化就可以判斷一個人是否說謊,這是美國電視劇《千謊百計》(Lie to me)中萊特曼博士具備的高超本領。
這些一閃而過的絕望、尷尬或者竊喜等細微表情,有個專有名詞叫做“微表情”。萊特曼正是通過捕捉這種轉瞬即逝的表情,破獲了一個個連聯邦調查局都束手無策的案件。
而在江蘇衛視新近開播的綜藝節目《非常了得》中,“微表情”也開始為觀眾們所熟知。8名身份有真有假的男女嘉賓站在臺上,一個個選手分別上臺,通過每次90秒的問話,來辨別嘉賓身份是真是假。如果選手通過問答接連猜中不同嘉賓的身份,便會贏得從港澳游至歐洲十國深度游不等的旅游大獎。
節目現場有類似“智囊”的觀察團為選手提供幫助和提醒。而這其中,就有一位研究“微表情”的專家,通過觀察嘉賓們細微的表情、動作,來判斷他們是否在說謊。
假如把人的臉部看作傳播信息的媒介,人們可以通過“閱讀”每一張臉,獲取自己想要的信息。一般來說,人類有7種情緒:憤怒、恐懼、厭惡、驚訝、難過、愉快和輕蔑。
正常的表情一般持續在1/2秒到5秒之間,有一個起承轉合的過程。而微表情的與眾不同在于持續時間較短,一般只有1/25秒至1/5秒。這種表情往往和欺騙聯系在一起,無論是善意還是惡意。當人們試圖掩飾、刻意隱瞞某種心理活動時,內心的真實想法反而可能通過微表情表達出來。
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遭遇:“為什么我不喜歡這個人笑成這樣?”比如,商場里的售貨員面對衣著寒酸的顧客,笑臉相迎中可能閃過一秒輕蔑的嗤笑。可以這么說,微表情就是臉部表情的“笑里藏刀”。
這一概念最早由美國心理學家保羅·埃克曼在1969年提出。1978年,埃克曼發布了面部動作編碼系統。在這一系統中,人臉部的肌肉有43塊,可以組合出1萬多種表情,其中3000種具有情感意義。埃克曼根據人臉解剖學特點,將其劃分成若干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的運動單元。分析這些運動單元的運動特征和其所控制的主要區域以及與之相關的表情,就能得出面部表情的標準運動。2002年,這個系統進行了一次升級,對表情的捕捉準確率達到了90%。
目前,微表情的研究,主要應用于部隊、警察局等國家安全機關的工作中,成為識破謊言的重要依據。在機場、火車站、地鐵站等人群密集的地方,一批經過訓練的便衣警察四處巡邏。他們依據人們臉上的微表情進行判斷,誰是潛在的恐怖分子等。
北京大學心理學系教授沈政解釋說,微表情測謊的最大優勢在于它是通過攝像和計算機系統采集到的最為自然的表情。與測謊儀等其他檢測手段相比,它沒有對采集對象產生任何干擾,采集對象并不知情,因此也最為真實可靠。
從2005年開始,已經71歲高齡的埃克曼開始對英國情報機構、美國中央情報局等各國機構進行面部表情識別培訓。他教辯護律師、健康專家、撲克選手,甚至對配偶心懷猜疑的人們識破謊言,并且制作了網絡課程。在一張價值20美元的光盤或12美元的網絡課程協助下,你能很快揭穿謊言。
但“真相和快樂不可兼得”,埃克曼也坦言自己的識謊能力影響到了日常生活。他從不試圖去識破周圍朋友、親戚的微表情,“去揭露每個人的微表情,揭穿每個人的謊言,這只會讓自己的生活痛苦萬分”。
不過,人類對于微表情的識別能力終歸是有限的,很多研究依靠的依然是機器。此外,并不是所有說謊的人都會產生微表情。在很多一般性的撒謊中并不會出現微表情現象,人們只是在說一些跟自己利益高度攸關的謊言時,才會出現微表情。但是通過微表情進行是否撒謊檢測,其準確性究竟有多高,還有待研究。

(本刊記者尹麗麗綜合整理)
□ 編輯陳 萌□ 美編龐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