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王季璐 實習生 謝忻諾
生命馳援背后:醫療資源如何分配?
□ 本刊記者 王季璐 實習生 謝忻諾

8月10日凌晨2點半,來回近3000公里的救護車,載著小兜寶來到北京武警總醫院大廳內。圖/許蘭武
兜寶,一個出生僅僅十六個月的孩子,不幸身患惡性腦瘤,7月21日18點05分,兜寶媽媽發出第一條微博,短短十多天里,微博上萬個素不相識的人在默默進行著這場愛心接力。其間一次次的困難、努力、失望,讓眾多網友感動落淚。
“現在正趕往上海的途中,兜寶已經抽搐了心率只有60多,杭州急救中心不肯派120,僵持3個小時,病情危急只能冒險自己開車送。杭州生我養我的城市你的美麗在哪里?”7月21日22點22分,兜寶媽媽在微博上寫到。
孩子牽動著母親的每一根神經,她求助于杭州120,急救中心遲遲不肯發車。
大量網友發帖質疑:“傳奇寶貝的美麗人生 ”說:120 救死扶傷的精神哪去了?見死不救良心何在?
“小美周”說:所有朋友連起手強烈譴責無良120,面對一個15個月大的孩子生命垂危的情況下,你們良心何在?為人父母的你們,將心比心吧!
在紛紛發表看法的同時,網友也行動起來,他們積極想辦法,有的向當地媒體求助,有的聯系醫生,詢問病情……兜寶的病情牽動著許許多多網友的心。
終于,網友“快樂的小蘇亞”輾轉聯系到北京武警醫院的李醫生,李醫生委托所在醫院派出120急救車,8月8日下午5點左右從北京出發,到杭州接兜寶前往北京接受治療。8月10日凌晨,這輛滿載愛心的救護車安全把兜寶護送到了北京武警總醫院。在全國網友的積極努力和幫助下,歷經三十三個小時的生命之旅,兜寶終于等到了北京武警總醫院專家的聯合會診,守到了一絲生的曙光。
“當時只是壓力特別大,想宣泄下壓力,沒想到網絡的力量那么大,”回憶起從發微博到進入醫院的過程,兜寶媽媽感慨良多。
“你看這邊,每天都有網友給兜寶煲的湯,還有送的東西,都把他當成自己的孩子。”指著病房里的物品,兜寶媽媽充滿感激。
兜寶是不幸的,十五個月的孩子要忍受病魔的折磨患上了是髓母細胞瘤——生長在腦部的惡性腫瘤,忍受著病魔的折磨;但兜寶也是幸運的,有萬余網友獻愛心,無數的“干爹”、“干媽”伸出救援之手。
然而,這場愛心大接力的背后,卻反映出許多問題。我國醫療體制的不完善,醫療資源分配的不合理,這些話題被更多提及,當民眾遭遇求醫無門的困境時,往往只能抱著試試看的態度求助媒體,而并不是每個人都會如此幸運,獲得如此大量的關注。
在兜寶父母帶著他在杭州和上海之間輾轉求醫的過程中,碰壁與心痛是常事。
在杭州,兜寶發病時,杭州急救中心不肯派120,僵持3個小時,病情危急只能冒險自己開車送。兜寶在上海新華醫院住院的過程中,幾次住進重癥監護室,而在從重癥監護室轉普通病房時,兜寶媽媽卻發現孩子“脖子很粘,下巴以下到處是殘留的奶漬,身上也發臭了還長了痱子”,媽媽在微博上無奈又心痛地感嘆,“我無法想像他在重癥的三天是怎么度過的。我們的白衣天使就是這樣照顧的?無奈不好發作,忍!兜寶還要在這繼續治療還要繼續承蒙他們‘照顧’”。而跟兜寶同病房的一個男孩在重癥監護室住了16天后瘦弱許多,更染上褥瘡;另一個女孩則說她想小便時護士卻說現在沒空,讓她忍著。
重癥監護室不允許家長陪護,但醫務人員的供需缺口與現有的服務質量卻并不能讓已經為孩子的病痛揪心的家長放心。當兜寶在新華住院一段時間后,不得已出院,醫生說不動手術就要出院,還有很多小朋友等待住院救治。而在小兒神經科頗具威望的北京天壇醫院,如兜寶媽媽所說,正常住院起碼排隊兩個月,另有一批黃牛倒賣住院床位一萬元一個。有很多家庭連孩子的醫藥費都無力支付,卻還要支付這種潛在費用。
對于醫療水平較高的城市來說,醫療資源和患者需求的巨大缺口使得掛號難、看病難等問題日益突出,而地方醫院醫護人員的數量與專業水平的不足又使得地方醫療資源無法被高效應用。兜寶借由微博的傳播迅速、覆蓋面廣而得到廣泛關注,進而幸運地獲得了生的機會,然而,還有更多被疾病折磨的孩子無法接觸到微博或其他媒介手段被大眾所知,生的機會被湮沒,兜寶媽媽在帶著兜寶求醫的過程中便已不止一次地目睹過其他小生命的種種不幸。
在我國,與兜寶類似的故事遠沒有結束。據統計,目前80%的醫療資源集中在城市,其中三分之二又在大醫院,而社區基層衛生服務和農村醫療衛生資源則嚴重不足。
根據對發達國家醫療服務結構的研究,他們85%的醫療服務需要都是在社區醫療機構中得以滿足的。而我國,包括門診部(所)在內的大量基層初級衛生機構僅使用了相當于各級醫院使用衛生費用總額的1/3,特別是農村醫院床位,在1982-2001年間,不但沒有增加,反倒從122.1萬張下降到101.7萬張,降幅為16.7%。
另一方面,調查顯示,鄉鎮醫院的空床閑置率很高?;鶎俞t院雖然治療費用要相對偏低,但由于設備條件較差,服務水平不高,缺乏高素質的衛生技術人才,老百姓生病時更信賴技術水平高、服務保障好的大醫院。而到大醫院就診卻又無法支付昂貴的醫藥費用,所以出現了有病不治和床位閑置的問題。另外,就大醫院來說,它的主要功能應是收治危重病人和疑難病人,可現在卻收治了大量常見病、一般病患者,也既浪費寶貴的衛生資源,又加劇很多人的“看病難”、“看病貴”。
近日衛生部出臺了 “三好一滿意”活動的分解量化指標,要求醫院合理安排門急診服務,醫院掛號、劃價、收費、取藥等服務窗口等候時間不得超過10分鐘。然而,這一新政是否真的能根治“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呢?在匯集著眾多優質醫療資源的北京,每天都有全國各地的患者,為“搶奪”有限的專家資源,扎堆守候在大醫院外。只為了一個專家號,有的患者甚至不惜排上幾個晝夜。
推行平價醫院,醫療資源合理分配勢在必行,但是只要醫院還實行企業化運作,醫務人員的收入還與市場化經營掛鉤,醫療服務就不會完全實現公益化,無怪乎大家總認為醫院是“戴著非盈利的帽子”走“盈利的路”。一味的強調企業化管理,自然而然的就會強調醫院的運營收入,那么這些費用毫無懸念的將轉嫁到老百姓的身上,商業化模式的運作自然會使民怨聲載道。
在采訪過程中,一位醫護人員表示,兜寶故事的背后,反映的是我國醫療資源分配的不合理,這才是問題的實質。解決看病難、看病貴不一定非要限定在掛號時間和繳費時間上,加大基層醫療資源的建設,使醫療資源的“大盤子”合理分配,才是真正的惠及民生。
□ 編輯潘 陽□ 美編龐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