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潘 陽
食品龍頭跌倒的啟示
□ 本刊記者 潘 陽

一個年銷售400億的食品行業巨頭,在過去的一個半月里被負面新聞所淹沒,企業形象一落千丈。日前,雙匯集團董事長萬隆接受人民日報記者訪問時表示,發生這樣的事情對企業來說是刻骨銘心的,事件過去一個多月來,他們始終在反思和自省。
雙匯危機具有偶然性,但其背后所隱藏的一系列問題值得追究:為什么有毒、有害的食品,在國家重點龍頭企業也不能避免?它為什么可以輕易流通到食品消費領域?監管體系為什么漏洞百出?現如今法律法規依然不完善?
名為“瘦肉精”的白色粉末鹽酸克倫特羅,對公眾來說并不陌生。上世紀80年代后期,鹽酸克侖特羅作為一項科技成果,進入中國,成為新型飼料添加劑在養殖業中推廣。后經研究表明,其用量大、代謝慢,在動物體內殘留量大,當人們食用含有鹽酸克倫特羅的肉類時,可能會中毒。
今年3 15,央視披露了河南孟州、沁陽等地含有“瘦肉精”的生豬流入雙匯河南一家子公司河南濟源雙匯。消息爆出,雙匯股票當日跌停,雙匯集團宣布其下屬所有工廠對生豬屠宰實施“瘦肉精”逐頭檢驗。濟源雙匯總經理、主管副總經理等相關責任人被免職。
幾天后,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會同公安部、監察部、農業部等組成的聯合工作組到達河南省,徹查“瘦肉精”案件。接著,北京、黑龍江、廣州等地也開始對本地雙匯肉制品抽驗“瘦肉精”。利益之手將“瘦肉精”置入生豬養殖鏈條,而監管失靈讓“瘦肉精”豬肉得以潛伏。此次“瘦肉精”事件仿佛兩年多前“三聚氰胺”的另一版本。
2008年9月,三鹿嬰兒奶粉被發現導致多名嬰幼兒出現腎結石癥狀,“三聚氰胺”事件曝光。隨后溫總理親自出面,在全國范圍檢查奶制品、整頓奶制品行業。三鹿等22家責任企業向奶粉事件患兒賠償,對近30萬名確診患兒給予一次性現金賠償,并出資2億元建立醫療賠償基金。
三鹿和雙匯,一個為了讓牛奶看起來蛋白質含量高,一個企圖增加豬的瘦肉比例。除從業者為牟利鋌而走險外,監管失據、產業化不足之弊也在這兩起事件中暴露無遺,而這也是中國農產品生產的共同軟肋。
現代企業把創造安全的品牌環境,當做企業重要的經營戰略。品牌安全環境越好,品牌受益越大。相反,在危機環境下,越是名氣大的企業其境遇越糟糕,因為人們往往很少關注小品牌做錯了什么。而當三鹿和雙匯這種戴著“國家質量管理卓越企業”、“國家質量免檢產品”、“國家安全食品”華麗頭銜的行業老大,因安全問題跌倒時,人們的寬恕不會“輕而易舉”。
食品不同其它,它帶給普通民眾的情感傷害不是一次道歉或者召回就能化解的,品牌的傷害能“源遠流長”。“風物長宜放眼量”,如何重拾社會諒解和信任將是這些跌倒的“龍頭企業”進行反思和改正的立足點。
我刊上期評天下就食品安全問題做過評述,食品安全的問題是各種利益糾結在一起的復雜品,指望畢其功于一役很難,期待“拐點”出現,需要多管齊下,觸底“反彈”更要企業自身重拾“品牌態度”。
今年4月21日,國務院副總理、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主任李克強在全國嚴厲打擊非法添加和濫用食品添加劑專項工作會議上強調,要以《食品安全法》為準繩,一旦發現非法添加,要快查快處,第一時間查封問題產品,責令停產停業,并給予嚴厲經濟處罰。對故意添加的,一律吊銷證照、罰沒設備,企業負責人不得再從事相關食品行業。
這次講話被業內人士評價為“史上最嚴厲的食品安全重典治亂”。之前的處罰多以工商部門的罰款為主,一般情況下上限不足5萬元,這對于違法犯罪分子來說,違法成本太低,而僥幸之下的不法利潤太高,所以造成屢禁不止,甚至邊罰邊犯。
以往,人們相信食品安全屢出問題是由于制度上的保障不足,即法律、法規等制度不完善,導致市場行為失范,假冒偽劣盛行。其實,一直以來我國在食品安全上的法律法規是非常多的,其中涉及食品安全的法律共有20多部,近40部行政法規,150多部部門規章。2001年和2008年,我國兩次重申禁止使用“瘦肉精”。此外,2007年,我國率先建立了食品召回制度。
據記者了解,一頭豬從生長到消費,從養殖、販運、屠宰和銷售的各個環節都有具體嚴格規定。按照有關法律,2008年,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規定新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訴標準,對使用“瘦肉精”養殖生豬,以及宰殺、銷售此類豬肉的,將以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追究刑事責任。
2009年6月1日,《食品安全法》和配套的實施細則開始實施。人們期待著這部法律能夠讓老百姓的“進口貨”更加安全。“健美豬”事件卻讓人們看到了另外一種景象,即法律已經足夠完善,卻仍然無法扼制不法行為的發生。有媒體就指出,中國食品安全缺的不是法律,而是法治。要讓食品安全治理擺脫窘境,需要落實法治才能有效實現。
當年的三鹿、蒙牛等乳品企業,之所以發展迅猛,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他們各自都有自己的一套“商業生態系統”。大規模的乳品企業以組織者的身份,通過與各地收奶站簽訂合同,以收奶方式獲得奶源。形成企業+奶站/豬商+養殖戶這樣的多層購銷關系。分散的農村千家萬戶集腋成裘,形成源源不斷的原料物資供應體系。一家農戶就相當于一個微型企業,生產行為多處于自發、分散狀態,缺乏生產合格食品的必要條件,相互之間也缺乏組織性。
然而,這個鏈條中的任何環節都是食品安全的重要關卡,往牛奶里摻水或三聚氰胺、給豬肉里注水或者填充瘦肉精,罔顧產品質量和安全的行為正是在家庭手工作坊中出現的。
這些成千上萬的小作坊,沒有過高的準入門檻,相對的職業道德水平也參差不齊,往往不擇手段賺錢,為了追逐利潤而無所畏懼。必須思考的問題就是:“企業+農戶”的農業產業化模式應該重新審視。
此輪食品安全“地震”之后就有評論指出,“在整個社會都嚴重缺少公德約束和契約精神的背景下,將自己的原材料生產或者銷售通過社會化方式進行廣泛外包,其實是將自己置于不確定性的險地,三鹿、雙匯正是前車之鑒。”
雙匯集團副總經理杜俊甫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承認,要確保食品安全,還有強化源頭控制,上游養殖不合格的生豬,下游也難以生產出安全的產品。加強對采購供應環節的治理和整頓,特別是對生豬采購供應商、原輔料供應商,是雙匯工作的著力點。
龍頭企業如果要徹底防患于未然,就需要自建原料基地和渠道,以自己經驗、技術、人才和管理的優勢,幫助農民成立合作社等具有一定規模的生產組織,像離散型制造業中汽車廠與零部件供應商那樣形成真正榮辱與共的利益共同體,才是長遠發展之道。
問題食品倒逼行業規模經營,龍頭老大本應該是更有利于食品監管的,不同體質的行業老大調整經營模式,自律和他律的木桶才不不會有短板,成為國家監管的“有效客體”。食品類企業格局改變,就不至于跌在同一個坑里。
□ 編輯 崔銀娜 □ 美編 閻 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