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李立群
離放心奶還有多遠
□ 本刊記者 李立群

兩年前,在上海的食品安全展中,一家乳企靠“好源頭產好乳”的廣告吸引人注意;兩年后的今天,這樣的廣告仍有吸引人的力量,只是多了幾分沉重。圖 / CFP
在北京一家家樂福超市一隅,整齊碼放著幾百箱五顏六色的乳制品,“原價2塊一袋的利樂枕現在才1塊7,還有普通包裝的現在1塊錢一袋,原價要1塊5呢,多合適。”促銷員邊說邊指向一旁的打折信息。
在片刻的猶豫后,打算購買牛奶的一對老年夫婦還是選擇了價格稍貴的某品牌乳制品,“咱們還是喝這個牌子吧,貴點但喝著放心,別貪便宜了。”
三聚氰胺、皮革奶、尿素奶、激素奶、糊精奶……在一系列問題奶“橫空出世”之后,中國的乳制品行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機,之前的風光早已不在。
2010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乳品質量安全工作的通知》(國辦發〔2010〕42號),由工信部、國家發改委、質檢總局三部委牽頭進行乳制品項目(企業)審查清理及生產許可證重新審核工作,2011年3月底,審核工作已完成,結果也令人震驚:全國1176家乳制品企業,只有643家企業通過了生產許可重新審核(其中,嬰幼兒配方乳粉企業114家),107家企業停產整改,426家企業未通過審核。
有專家形象地將這次對乳制品行業的重新審核稱為“嚴打”,此舉也引發了乳制品行業的洗牌。
然而,此番行業洗牌能否重建消費者對中國乳制品行業的信心,能否真正規范乃至杜絕乳制品行業違規行為,還是個未知數。
在我國,一杯可直接飲用的牛奶需要經歷奶農、奶站、乳制品加工企業、銷售等環節最終進入消費者的餐桌,而在四個環節中的不同利益體卻有著盤根錯節的利益糾葛,這也成為日后乳制品行業問題頻發的一個關鍵點。
目前,奶站是國內乳制品企業收購原料奶的主要對象,其主要的奶源收購對象是占到國內70%以上的養殖散戶。
原料奶采購價格通常由乳制品企業制定,并由奶站實施,但奶站多由個人承包,由于經濟利益驅動,奶站并不甘于僅僅掙取擠奶費,而是利用“中間商”的角色優勢,通過壓低收購價格提升利潤空間,處于產業鏈上游的奶農完全處于劣勢,毫無議價能力。
事實是,雖然我國乳制品市場發展迅速,卻存在著嚴重的同質化現象,缺少技術創新和產品多元化,在市場中,各家乳制品企業通常采取價格戰的方式擴大市場占有率。
在零售商環節成本無法下壓的情況下,乳制品行業以各種借口壓低收購價,其中包括原料奶的蛋白質含量、脂肪等指標,處于弱勢地位的奶農和精于算計的奶站多會鋌而走險,選擇“非法”的方式達到標準。
有關數據顯示,從生產成本上看,上游的牧場及奶農散戶、中間的牛奶廠商以及下游批發商及連鎖超市市場占比分別為6:3:1,但在利潤分配上三方的占比分別為1:3:6。
“中國的乳制品行業存在深層次的矛盾,缺乏長效的機制,亟需規范。”北京艾格農業咨詢有限公司奶業分析師陳連芳說。
在乳制品行業亂象頻出之后,國家下決心出臺措施大力整治。
在今年3月底完成的乳制品生產企業生產許可證重新審核工作中,近一半企業被淘汰出局。以山東省為例,該省86家乳制品生產企業,僅44家通過了生產許可證重新審核,另外沒有通過審核的42家中,有10家放棄了生產許可審核。
相比之前的標準,此次審核明顯提高了行業準入門檻。如新版細則要求嬰幼兒配方乳粉生產企業應該對產品自行檢測,檢驗項目包括蛋白質、維生素、菌落總數、食品添加劑、三聚氰胺等64項指標,企業還要為此添加設備。
“我們在今年新的政策下達后,已經添置了新的檢測設備,也招聘了新的檢測人員,成本增加了不少。”北京建勛食品有限公司一名工作人員向本刊記者表示。
記者隨后又聯系了幾家拿到乳制品生產許可證的企業,這些企業都無一例外地添置了檢測儀器和人員。一家不愿透露姓名的企業負責人表示,為了購進新的檢測儀器和配置相關人員,企業動輒要花費數百萬,能闖關成功的背后代價不菲,但如何消化成本也是讓他頭疼的一件事。
在陳連芳看來,此次乳制品行業新標準的制定在一定程度上對行業規范起到了重要作用,鑒于我國乳制品行業一直存在產能過剩的情況,此次整頓也起到了淘汰落后產能的作用。然而,從中國乳制品行業存在的深層次矛盾看卻不容樂觀。“政府的此次舉動有其正面意義,但是也有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嫌疑。”陳連芳尖銳地指出。
從本刊記者隨機采訪的幾名消費者中也可看到此種擔憂,在被采訪的多數人中都抱有謹慎樂觀的態度。“我現在偶爾才買牛奶喝,真的是怕了,這次出臺的新政策是好事,但能不能解決問題還真的不好說。”在超市購物的一位女士對記者表示。
著名的奶業專家王丁棉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用數量的多少來衡量產品安全的程度和消費者的信心,未必可行。一半源于消費者對政府監管能力、管理水平方面的信任,一部分來源于對生產企業的社會道德、誠信和責任。
陳連芳亦認為,此番“一刀切”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對乳制品行業多元化的進程起到負面效應。他認為,從乳制品發展的經驗來看,一些具有特色的乳制品并不一定是資金、設備頗有實力的企業生產的,相反很可能是一些規模不大的企業,主要是針對細分化的市場需求而開發產品。
在陳連芳看來,乳制品相對其他食品有其特殊性,從處于產業鏈上游的原料奶來看,其唯一銷售渠道只有奶站或乳制品企業,而奶農在我國處于弱勢地位,無權議價,且牛奶不像一般的糧食能享受最低收購價,承受了較大的市場風險。
作為第一大乳業生產基地的歐盟,為了乳制品行業的健康發展,制定了諸如牛奶生產配額體系、實施干預購買、私人儲備援助計劃以及對奶農直接支付等措施和政策,通過“無形的手”保證了乳制品行業穩定健康的發展。
歐盟于1984年建立了牛奶生產配額制度,規定了牛奶生產總產量的上限,各個成員國農產主根據配額進行生產,為穩定價格,歐盟還制定了乳制品區內市場參考價格。
另外,歐盟還通過對奶農直接支付的方式支持奶業生產,以保證奶農的最基本利益,從而在根本上減少奶業在乳制品市場低迷期出現虧算和奶源減少的情況。
而我國乳制品產業還存在著產業鏈中不同利益群體利益脫節的情況,尚未形成奶農—企業一體化的成熟模式,在各自為政的現狀下,試圖通過各種手段使得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幾率仍舊很大。“頒發生產許可證只是乳制品整個產業鏈中比較末端的一個環節,也只能解決一部分問題,要想解決問題,還要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國家要真正重視起該行業。”陳連芳指出。
“最大的光榮,不在于一次也不失敗,而在于每次倒下都能站起來。”在2008年乳制品行業經歷了三聚氰胺危機后,身為該行業重量級企業的蒙牛在工廠內懸掛起了這條標語。
只是,口號容易喊,找準路子去改是件難上加難的事,讓國人重拾對乳制品行業的信心,不僅需要企業的魄力,更需要有針對性的長效機制,在市場準則下企業守法、奶農受益、消費者放心。
□ 編輯 劉文婷 □ 美編 閻 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