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高波濤
北京先行破解“垃圾圍城”
□ 本刊記者 高波濤

4月14日,廚余垃圾生化分解處理機在北京紅獅家園啟用。圖/CFP
“每當早上出門的時候,我就會拎起昨晚上打包好的垃圾,下樓隨手丟進垃圾桶里?!毙埜嬖V記者,自己也想垃圾分類,但是在家里就沒這習慣,另外小區垃圾分類的桶還是很少。他只看到每隔一段距離放置一個垃圾桶,而小區的居民也都是將垃圾一股腦兒扔進一個垃圾桶里。
就在隨手一扔的過程中,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我們已經陷入垃圾的重重包圍之中。
4月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季節,迎著和煦春風,由北京市首都文明辦、市政市容委、商務委共同舉辦的“周四垃圾減量日暨綠色社區月”活動在海淀區召開。這是繼在朝陽區開展周四垃圾減量日活動后的又一次活動,為動員廣大市民和社會各界實施垃圾減量垃圾分類,這項活動北京市將持續開展下去。
據了解,2010年北京市市政市容委聯合多部門,開展了30余次“做文明有禮的北京人,垃圾減量垃圾分類從我做起”“周四垃圾減量日”和“再生資源回收日”的主題活動。垃圾減量首要做的就是垃圾分類工作,北京市2011年又新增1200個居住小區和1200個農村垃圾分類達標試點任務,垃圾分類達標率將達到45%左右;為帶動全社會參與垃圾減量、垃圾分類,還建立了垃圾減量垃圾分類指導員隊伍。北京已招募垃圾減量垃圾分類“綠袖標”指導員5000余人,2010年,600個試點小區的垃圾分類指導員全部到位。
此外,從3月至11月,每3個月,北京市市政市容委將聯合有關部門開展綠色社區活動月、綠色餐飲活動月和綠色鄉村活動月活動。通過針對居民家庭開展垃圾分類、以餐飲街為重點推廣適量點菜、剩菜打包,在農貿市場、農產品批發市場推廣凈菜進城、使用環保購物袋等,來達到垃圾分類與減量的目的。
垃圾分類帶來的直接好處就是再生資源的再回收。2010年,北京市共新建社區再生資源回收站點339個。建成朝陽區、延慶縣2個再生資源分揀中心,初步形成約4000個社區再生資源回收站點和15個再生資源分揀中心的資源回收網絡,再生資源回收量達到467萬噸,同比增長6.1%;2010年全市生活垃圾產生量繼續保持負增長,同比下降5%,垃圾減量初見成效。
可以說,垃圾分類垃圾減量資源化處理工作及輿論引導的推進,加上處理能力的提高和處理方式結構比例的優化,已經大大緩解了“垃圾圍城”帶來的危機。
針對城市垃圾處理,目前,國際上對城市生活垃圾處理的方法主要有生化處理、焚燒、衛生填埋。生化處理適合處理餐廚垃圾和廚余垃圾,可生產肥料、營養土等。焚燒法適于處理高熱值的垃圾,技術成熟,減量化程度高,處理周期短,占地面積小,可產生熱能和電能,處理成本較高,需要先進成熟的尾氣處理技術。
在北京28座處理設施中,衛生填埋仍然是目前主要的方式,其可處理各種垃圾,技術成熟,調節能力強,但也消耗大量土地,并且占用的土地不能重復利用。當人們意識到衛生填埋已經滿負荷運轉、不適合當前土地緊缺的情況下,垃圾焚燒又面臨重重阻力。
觀念是可以轉變的,關鍵是如何去答疑解惑。在阿蘇衛垃圾填埋場將建焚燒廠的時候,爭議聲就鋪天蓋地,不僅居民反對情緒激烈,而且由專家形成的“主燒派”和“反燒派”也各自為據。
在僵局中,北京市政府邀請居民代表參加政府組織的考察團,到日本、澳門考察垃圾處理。通過10天的破解之旅,在轉變觀念的同時,原本反焚燒的黃小山提出了自己深切的感悟,眼下最重要的是“垃圾分類”。
北京已建成兩座焚燒廠,順義楊鎮焚燒廠和朝陽高安屯焚燒廠,市政府確定的魯家山垃圾分類處理焚燒發電項目于2010年10月奠基開工,建成后將每日新增焚燒規模3000噸,逐步實現垃圾處理從衛生填埋為主向焚燒和生化處理為主的轉變。
針對市民對垃圾焚燒的質疑,有關人士解釋,垃圾焚燒廠主要污染控制措施,是在垃圾進行焚燒前先分類或分選,只將適合焚燒的部分進行焚燒。同時,保證燃燒控制條件,煙氣在高溫(大于850℃)下的停留時間大于2秒,保證有機物的徹底分解和防止二噁英的生成。
全世界現有生活垃圾焚燒廠約2100座;總焚燒處理能力約為2.3億噸/年(62.1萬噸/日),實際焚燒量約為1.65億噸/年,相當于中國城市生活垃圾年清運總量。
任何一種垃圾處理方法都有各自的適用范圍,垃圾熱值能夠達到一定水平的,一般會采用焚燒處理,一些灰土類垃圾就多采用衛生填埋,而通常要采用幾種方法分別處理不同成分的垃圾,把垃圾對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
垃圾綜合處理是今后垃圾處理發展的趨勢,就是將多種生活垃圾處理處置技術結合在一起,每種處理技術僅處理適宜的生活垃圾組成部分,包括填埋、焚燒、堆肥等處理方式。
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員會主任陳永在談到今年垃圾分類小區時說,將在原有基礎新增1200個,垃圾分類達標率到達45%,面臨的難點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垃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全過程的系統建設及銜接工作還需要一個過程;二是北京市垃圾處理結構不合理,以填埋處理方式為主,生化及焚燒處理比重太低,難以適應垃圾處理的發展需求;三是居民的垃圾分類投放正確率還偏低,一時難以改變過去的習慣,還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所以下一步將積極完善垃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全過程的系統建設及銜接問題。結合“十二五”規劃將進一步調整垃圾焚燒、生化處理和填埋比例,在2012年 2:3:5,實現城區原生垃圾零填埋;2015年為4:3:3,基本滿足不同成分垃圾處理的需要,實現全市原生垃圾零填埋。同時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居民的垃圾減量、垃圾分類意識。
加快建設魯家山垃圾分類處理焚燒發電項目,積極推進南宮焚燒廠等一批焚燒處理設施建設,確保全市焚燒比例2012年達到20%以上;繼續推進南宮堆肥廠擴建工程等一批生活垃圾綜合處理廠建設,確保生活垃圾生化處理比例2012年達到30%以上,這都成為北京市下一步工作的重點。
“圍城之戰”,政府要做的還有很多,而你我,又該做些什么呢?
□ 編輯 劉文婷 □ 美編 閻 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