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桂華
摘 要:當今中國主流價值觀是什么?考察中國主流價值觀的邏輯起點是什么?這是困惑中國社會的一個重大問題。以中國主流價值觀的價值標準與評價標準為邏輯起點,提出我國主流價值觀是馬克思主義科學價值理論與當代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新型價值體系,即以全體中國人民為主體,以公平正義為核心,以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為目標的社會主義價值觀體系。并在此基礎上,探討了中國主流價值觀建設過程中應注意的三個問題。
關鍵詞:中國主流價值觀評價標準評價標準中國主流價值觀建設
中圖分類號:D64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06-0009-02
一、問題的提出
中國主流價值觀問題一直是當下最受社會和國人關注的問題。《環球時報》編輯部在2010年12月4日邀請十余名中國各行業的學者專家,圍繞中國的主流價值觀究竟是什么展開了大討論。中國主流價值觀問題,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國當下意識形態領域面臨的復雜情況和國人的復雜心態。中國社會經歷了32年的改革開放,它的政治、經濟、文化、觀念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改革推動了中國社會不斷富強、進步和文明,取得了舉世公認的成績,但改革所帶來的深層次矛盾也漸漸浮出水面。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多元文化混雜一團,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古今中外文化的相互激蕩,“全盤西化”、“西體中用”、“復興儒學”等各種文化主張紛紛揭竿樹旗,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橫行蔓延,社會誠信水平下滑,有些曾經絕跡的社會丑惡現象死灰復燃,一些非馬克思主義、反馬克思主義的思潮在渙散人們的精神、毒害人們的靈魂;腐敗問題、社會分配不公問題、貧富差異問題、基層干群沖突問題、民主政治改革低于公眾預期問題等矛盾十分突出。這一切都表明,中國主流價值觀正在遭遇挑戰。所以,明確、弘揚、培育中國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就顯得十分迫切。
二、中國“主流價值觀”的價值標準與評價標準
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人要存在,首先就得滿足生存的需要,解決生活資料問題。人類“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在滿足生存的需要以后發展中,主體又產生了多方面的需要,諸如道德的需要,審美的需要等等,為滿足這些需要,主體又進行著藝術的生產、精神的生產。主體的活動隨著歷史的發展日益豐富和多樣化,但其中有一個是不變的,就是改造世界以滿足主體的需要,包括生存的需要和發展的需要,物質的需要和精神的需要,這就是價值問題,它涉及價值內在尺度和價值評價尺度。所以研究社會主流價值觀也要基于兩個尺度:價值標準和評價標準,它是把握主流價值觀的邏輯起點。
價值標準是指主體的客觀需要和利益,它來自于主體的本質、存在和內在結構規定性,最終來自于人的生存和發展同整個世界的聯系。作為主體的內在尺度,價值標準本身與主體存在直接同一性,在主體的客觀存在之外,它不需要其它客觀前提,它本身就是客觀的。價值標準是通過價值事實中“價值”的性質和程度而蘊涵和表現出來的,它是一種事實性的存在,而不是作為某種意識的東西而存在著。價值標準是一種主體性的而不是主觀性的存在。它的客觀存在和表現,應該透過對主體及其活動過程的考察來把握,而不是通過主體的主觀表現來把握。正如馬克思所論述的“我們判斷一個人不能以他自己的看法為依據,同樣我們判斷這樣一個變革時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識為依據,相反,必須從物質生活的矛盾中,從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現存矛盾沖突中去解釋”。
評價標準是人們在評價活動中應用于對象的評價尺度和界限,是一種主體性的意識,它以種種主體化的價值意識形式表現出來,它有許多主觀性特點和表現。因此,評價標準是否可能是客觀的,就取決于它是否來源于、依賴于某種客觀的基礎。評價標準之真偽,核心和決定性的標志是它是否符合主體的價值標準。評價標準在形式上具有主觀性的特征,并不意味著它必定只是主觀的。馬克思說“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導致神秘主義方面去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找到合理的解決”。所以實踐就是主觀形式與客觀內容一致性的中介,是評價價值觀正確與否的根本的、最高的標準。
把價值標準和評價標準綜合起來,就可以得出一個結論:考察主流價值觀它必須是客觀和需要的統一,是主體和客體的統一,是現實和歷史統一。那么在當代中國,它要有這樣的特征:它要有代表性,代表大多數人的價值觀念;它要有導向性,引導人們維護社會秩序,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它要有歷史傳承性和時代發展性,傳承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價值觀,發展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價值觀。按照這一邏輯推理,我國目前的主流價值觀,就是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價值理論與當代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價值體系。這種價值體系強調在實踐基礎上的科學原則與價值原則的統一,在科學原則中強調歷史必然規律與中國國情的結合,在價值原則中,強調中國人民利益、中華民族利益和人類社會利益的辯證統一。它的具體內容就是以全體中國人民為主體,以公平正義為核心,以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為目標的價值和價值觀念體系。價值目標可具體表現為:在人改造自然的活動中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和生態文明;在政治活動中追求民主法治、政治文明;在經濟活動中在勞動本位的基礎上追求效率、活力和全體人民群眾的共同富裕以及物質文明;在文化活動中追求真、善、美及其統一的先進文化和精神文明;在社會活動中是追求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和諧社會,等等。
這種新型價值觀成為當今中國社會主流價值觀應該是無可爭議的,因為它實際上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價值觀在當代中國實踐中的回歸和創新。從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建國后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改革開放所走過的歷史發展進程可以看出:中國社會、中華民族以這一主流價值觀為精神動力,進行了開拓、探索和實踐,并在實踐中把握住了歷史的機遇,使中華民族由小變大,由弱變強。那么在今天,這一新型價值觀它仍然代表著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著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著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它必然會使中華民族在改革開放的攻堅階段,再一次走上振興之路、發展之路、創新之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從而改變世界的發展格局,為推動人類進步做出更大的貢獻。
三、中國主流價值觀建設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一)中國主流價值觀建設必須要以馬克思價值理論為理論基礎
馬克思主義價值理論必須成為中國主流價值觀的指導思想和理論基礎,必須成為中國主流價值觀的最根本內容,這是中國主流價值觀建設必須解決的根本方向、根本性質問題。之所以這樣定位,是因為馬克思主義價值理論它首先具有科學性,這已經被中國歷史發展所證實;其次是它的價值觀的內涵,是與現階段中華民族的利益訴求和實踐需要相吻合的。馬克思主義價值理論是內涵十分豐富的綜合性理論體系。從層次結構看,它包括科學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價值觀念層次、馬克思主義價值學層次和馬克思主義哲學價值論層次。從時空結構來看,它包括馬恩的價值理論、列寧的價值理論、毛澤東的價值理論、鄧小平的價值理論、“三個代表”的價值思想和黨的科學發展觀。這些價值理論產生于不同的歷史時期,適用于不同的歷史條件和空間范圍,都具有鮮明的實踐性、科學性。所以,在弘揚、培育中國當代主流價值觀的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或丟棄馬克思主義,那種認為把主流價值觀是什么披上華麗理論外衣、是把簡單問題復雜化的說法是十分錯誤的。
(二)中國主流價值觀建設要依靠全體中華民族的實踐探索
價值觀是通過社會化培養起來的,這種社會化就是要有廣泛的社會基礎和人類實踐。一個社會的主流價值觀,沒有深厚的公民基礎,沒有公民的充分認同,就是虛假的,獨裁的,不民主的,甚至是反動的。因為主流價值觀念體系并非單純依靠話語和權威的力量,它來自是一個社會大多數人根深蒂固的、發自內心的自覺認同。對于一個主體來說,什么東西對他有價值,歸根結底仍然要由他的持續發展著的實踐來驗證。中國當今的主流價值觀建設,對于中華民族這個主體來說,就必須由全體中華民族共有的實踐探索來驗證。改革開放30年,中國社會的主流價值觀作為一種精神支撐和內在動力,使中國社會生產力迅速發展,綜合國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顯改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顯著提高,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都取得了重大進展。總之,把全體中華民族的實踐探索作為主流價值論建設的基礎,對于我們繼續堅持改革開放路線,在實踐中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主流價值觀和價值體系得到不斷鞏固、完善和落實,具有更為深刻的、決定性的意義。
(三)在建設中國主流價值觀的同時,要正確對待價值多元化
多元化的社會必然產生多元化的價值觀,價值多元化在某種意義上是一種社會的進步。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國內外各種社會思潮異常活躍。社會上不同的個人、階層、階級、民族和國家等等,必然都有自己的價值和價值觀念體系。對于每一個主體來說,其價值和價值觀總是由他的社會存在、地位、利益、需要和能力等客觀條件所決定的,是他的生存發展相關選擇和追求所在。現在,社會各階層的心理都處在動態發展中,現代與傳統,東方與西方的各種不同的價值觀念糾結攢聚。在建設主流價值觀的同時,要尋找發現不同價值相容的可能性,對于來自不同文化、不同制度的價值,應該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取其精華,取其糟粕,最大限度地形成主流價值的共識,在多元化中堅持主流,以主流引導多元,以多元鞏固主流,進而形成科學的主流價值觀,推動我國文化建設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德順.當前的價值沖突與主導價值觀到位[J].學習時報,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