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婷婷
摘 要:科學的兒童心理學誕生于19世紀后半期。雖然在科學兒童心理學的誕生和發展歷史中,有其自身獨特的歷史背景,但德國文化精神的影響是明顯的。從文化精神的時代性、相對穩定性和民族性三個特質出發,辯證地分析了德國文化精神與科學兒童心理學誕生之間的密切關系,有助于我們重新認識和分析我國兒童心理學發展的現狀和未來。
關鍵詞:德國;文化精神;科學兒童心理學
中圖分類號:B844.1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06-0018-02
如果說心理學正式成為科學,是從1879年德國馮特(W.Wundt)在萊比錫大學建立第一個心理實驗室算起,那么,兒童心理學正式成為一門科學,則要從1882年德國生理學家和心理學家普萊爾(W.Preyer)的《兒童心理》一書的出版算起?;仡櫩茖W兒童心理學的誕生歷程,雖然有其自身獨特的歷史背景,但我們總能在其中發現德國文化精神的影響。從社會學的角度講,一個國家的文化精神是指在文化場域中居于核心地位的,對國民的心理和人格起著形塑作用的最為精髓的文化內容。它具有三個明顯的特質,即時代性、相對穩定性和民族性。科學兒童心理學誕生于德國,與其文化精神密不可分。
一、德國文化精神的時代性與科學兒童心理學的誕生
文化精神的時代性(亦可稱為歷史性、可變性),是指文化精神會隨著歷史的進程不斷發生變化和調整,集中體現為時代精神。時代精神是一個歷史時期的社會、哲學和科學發展的總體思潮,即一個時代的意識形態。它影響著一個時期的學術思想傾向。時代精神對科學的進步具有促進作用同時也有阻礙作用[1]129-138。正如E.G.波林所說:“我們多次地看到,似乎只有當時代精神做好了迎接的準備時,一個重要的理論才會產生。否則,如果它先于時代精神來得過早,就將會為人們所淡忘和拋棄。這要一直等到文化轉過來準備歡迎它時,它才能重現于世”[2]。為什么科學的心理學和兒童心理學誕生在19世紀而非17、18世紀,也非20世紀?是歷史的偶然,還是19世紀的德國具有某些其他時期所沒有的特質?
德國在17、18世紀是歐洲一個比較落后的國家,是一個封建君主專制的農業國。經濟上,手工業生產占絕對的優勢,大工業還處于襁褓之中,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發展很慢,封建主義生產關系仍居于統治地位,資產階級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向往只能停留在思想上,不敢付諸于行動[3]61。從19世紀初到60年代,德國的資本主義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但是由于資產階級還是軟弱,革命的企圖沒有成功,最后資產階級與封建勢力妥協,于1871年取得自上而下的德國統一,使得資本主義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機遇期。
首先,資產階級為滿足工商業的需要,盡力發展科學。因此德國在這個時期科學發展的很快,生理學方面尤有很大進步[4]146。而生理學的進步與實驗方法的使用和改良密不可分。與把實驗方法首先應用于心理學對象有直接關系的四個人是:赫爾姆霍茲、韋伯、費希納和馮特。這四個人都是德國人,都受過很好的生理學訓練,都對19世紀中葉生理學和一般科學的重大發展有所認識[5]43。而作為科學兒童心理學奠基人的普萊爾也首先是一位生理學家,為將實驗法應用與兒童研究提供了可能。
其次,德國作為科學心理學的誕生地,其大學教育從中世紀以來只有三科:神學、法學和醫學。從1734年開始,德國的大學便陸續開始添設哲學科,從此科學就成為德國大學的重要課程。并且在德國科學不限于如數理等科的所謂“精確科學”,而是包括歷史、語言等社會科學;他們以為科學方法可以用于全部的知識領域。在當時的英法兩國,不少人懷疑對生物的研究是否可以應用科學方法,德國學者則堅定地將科學方法用于對生物的研究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因此,在這種時代精神的感召下,科學的心理學及兒童心理學呼之欲出。
此外,應當看到的是,德國當時的時代精神對于科學兒童心理學的誕生無疑是有促進作用的,但是,其局限性也是不可避免的。早在18世紀的后半期,由于自然科學,如宇宙論,地質學,比較解剖學等學科內新發現的關于萬物發展的事實,就使德國思想家提出了含有辯證法因素的理論[4]114。可是由于德國社會經濟發展的落后,以及德國新興資產階級的軟弱,這種思想還是在唯心主義的框架里提出來的,受宗教的影響程度也很大。而馬克思在19世紀40年代就提出了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可是當時的德國大學都是為資產階級的利益服務的,不可能有辯證唯物主義的心理學出現。所以,雖然研究心理學問題的人取得了個別的心理學成果,但當時心理學的哲學觀點大都是不正確的,即研究方法用的是唯物的,可是對于結論和觀點的解釋又偏向唯心主義一邊去了。
二、德國文化精神的相對穩定性與科學兒童心理學的誕生
文化精神的相對穩定性(亦可稱為不變性、繼承性),是指文化精神會隨著民族文化的傳承而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保持其歷史的內在一致性。德國文化精神的繼承性體現在科學研究上就是德國人對科學研究方法的信仰,勇于將科學研究方法應用于研究兒童的心理發展上,否認對生物研究的不可能性。
眾所周知,科學兒童心理學的誕生是以1882年德國生理和心理學家普萊爾的《兒童心理》一書的出版為標志的。發展心理學界作出這一界定的原因主要有四個[6]15:首先,《兒童心理》是兒童心理研究一類著作中較早出版的一本。其次,從寫作的目的和內容看,普賴爾完全是以兒童心理發展作為科學研究的課題來研究兒童的心理發展。再次,從研究方法和手段上看,普萊爾使用的是系統觀察法和心理實驗法,都屬于科學心理學的研究方法。最后,從影響上看,《兒童心理學》從問世之日起其影響的范圍就遍及全世界,其意義也是深遠的。
在以上四個方面的原因中,最為重要的就是系統觀察法、心理實驗法這些科學研究方法的使用。普賴爾對他的孩子從出生起直到三歲,每天作有系統的觀察,有時也進行實驗,他把這些記錄整理出來,最終出版了《兒童心理》一書,成為科學兒童心理學的奠基石。而就研究方法和手段而言,在普萊爾之前,德國的其他先驅們就有了這方面的探索。德國醫生提德曼(Tiedemann)用日記法對自己孩子的發展作了詳細的觀察記錄,早在1787年就出版了《兒童心理發展的觀察》一書;1859年,德國人庫斯莫(Kussmaul)出版了《新生兒心理生活的研究》一書,這是對較多嬰兒進行觀察實驗以后統計整理的結果,在當時說來,是一種具有新的特點的研究。如他用糖水、鹽水、奎寧水等分別放在新生兒口中,觀察他們的反應。這已經接近實驗法了[7]21。這些工作都為兒童心理學研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材料,同時也為普萊爾的集大成的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德國文化精神的民族性與科學兒童心理學的誕生
文化精神的民族性(亦可稱為獨特性),是指一個國家的文化精神必然會帶有國民性格特征的烙印。為什么實驗心理學和兒童心理學都在德國開始,而不在法國或英國呢?難道有某些獨特的特征使德國的科學成為培植新心理學的更肥沃的土壤嗎?從德國文化精神的民族性上看,德國人的氣質比英國人和法國人更愛好細心的和精確的分類和描述工作。英國人和法國人更喜歡用演繹和數學的方法來研究科學,而德國人則重視對觀察到的事實進行認真的、徹底的和謹慎的搜集,他們愛好分類和歸納的方法[5]44。英法兩國的學者們因為生物學和生理學沒有能夠提供據以推論事實的大量證據,所以較之德國人他們很晚才把生物學納入他們的科學領域之中。但是德國人則因為相信和愛好分類和描述,很早就將生物學變成他們學科體系中的一員,從而為實驗心理學和科學兒童心理學的誕生打下了堅實的生理學基礎。
再者,德國人是在更加廣泛的意義上來建構科學的。法國和英國的科學家們把自己限制在物理學和化學方面(可以用定量的研究方法),而德國人研究各個領域——語言學、語音學、歷史、考古學、美學、邏輯學甚至人文評析。在其他國家的人還在懷疑能否用科學來研究象人的心理那樣復雜的東西時。德國人已經開始帶頭嘗試用科學工具探索和測量心理。
綜上所述,科學兒童心理學是在的德國特殊的歷史和文化背景下產生的,與當時德國的時代精神,德國人對科學的一貫信仰,以及德國人特有的民族性格都密不可分。而德國19世紀的文化精神對科學兒童心理學的促進作用是主要的,歷史局限作用是次要的,辯證地看待和理解這一問題,才能更好地理解德國文化精神與科學兒童心理學誕生之間的密切關系。同時也為我們重新認識和分析我國兒童心理學發展的現狀和未來提供了新的視角。
從文化精神的時代性上看,我國在建構和諧社會的大背景下,對兒童心理學的研究內容提出了更高、更細致的要求。從文化精神的相對穩定性上來看,自五四運動以來,我國一代又一代的兒童心理學家們取得了諸多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使得我國的兒童心理學取得了巨大的發展。2004年,在中國召開的第二十八屆世界心理學大會上,中國兒童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受到了國際同行的認可和好評。同時也讓我們站在更高的國際起點上重新審視我國兒童心理學未來的發展。最后,兒童心理學還要體現我國文化精神的民族性,即兒童心理學的中國化問題。如何使發源于西方的兒童心理學更好地揭示中國兒童的心理特點和發展規律一直是兒童心理學家們思考的重要問題。今天,我們可喜地看到國內大批學者正在進行大量體現我國民族性的創新研究,并在國際上產生重要影響。因此,我們相信,誕生于德國與德國文化精神密切相關的科學兒童心理學,必然會在中國文化精神的影響下取得更多令人矚目的成就。
參考文獻:
[1]荊其誠,張航.時代精神與當代心理學[J].心理科學進展,2005,(13):2.
[2]E.G.波林.實驗心理學史[M].高覺敷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3]高覺敷.西方近代心理學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唐鉞著.西方心理學史大綱[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
[5][美]杜·舒爾茨.現代西方心理學史[M].楊立能等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6]林崇德.發展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7]朱智賢.兒童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