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英會,張婧
摘 要:中國近代歷史,是一部中國人民反抗外國帝國主義侵略和本國封建反動統治的民主革命斗爭史。其中抗日戰爭在中國民主革命過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它是近代中國反帝斗爭由失敗走向勝利的根本轉折,是新民主主義勝利的第一階段,一言以蔽之,抗日戰爭是實現中共二大民主革命綱領的重要步驟。
關鍵詞:抗日戰爭;民主革命;戰略地位
中圖分類號:O61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06-0044-02
縱觀中國近代歷史,離不開戰爭兩個字。“從鴉片戰爭到土地革命戰爭結束,中國人民在反對外國侵略、反對本國反動統治者的斗爭和戰爭中,走過了將近一百年。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挑起盧溝橋事變,中國抗日民族解放戰爭從此開始。經過八年艱苦奮戰,中國人民終于給自己打開了一個全新局面,開辟出了中國大踏步前進的道路”[1]。由此可見,抗日戰爭在中國民主革命過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
自從1840年的鴉片戰爭開始,中國逐步地變成了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中國近代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決定了中國近代社會的主要矛盾,即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一文中指出,“這些矛盾的斗爭及其尖銳化,就不能不造成日益發展的革命運動。偉大的近代和現代的中國革命,是在這些基本矛盾的基礎之上發生和發展起來的”[2]631。近代中國社會的兩大主要矛盾決定了中國革命的雙重任務,即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性質的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無產階級社會主義性質的革命。
中國共產黨人在分析中國近代社會性質的基礎上,于1922年7月在上海召開中共二大,制定了黨的最低綱領和最高綱領。黨的最低綱領即黨在民主革命階段的綱領是:完全獨立;統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然后再進一步創造條件,以實現黨的消除內亂,打倒軍閥,建立國內和平;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達到中華民族的最高綱領:建立勞農專政的政治,鏟除私有財產制度,漸次達到共產主義社會。中共二大在中國近代歷史上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為中國革命指明了方向。
縱觀中國革命的歷程,我們會發現,中國革命的總戰略是以中共二大的民主革命綱領為藍本的,即徹底實現反帝反封的民族民主目標,使得中華民族完全獨立,建立民主的共和國。而抗日戰爭在中國革命的歷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可以說抗日戰爭是實現中共二大民主革命綱領的重要步驟。
一、抗日戰爭是近代中國反帝斗爭由失敗走向勝利的根本轉折
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封建落后、閉關鎖國的中國逐漸變成了一個半殖民地的國家,特別是中國在甲午中日戰爭中遭到慘敗以后,帝國主義列強在中國掀起了瓜分勢力范圍的狂潮,落后的中國是以八國聯軍發動侵華戰爭而進入20世紀的。雖然中國的各個階級、無數愛國的仁人志士都為反對帝國主義侵略中國而作出了各種努力,但均以失敗而告終,直到1937—1945年的抗日戰爭。
日本帝國主義入侵中國的行徑始于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隨后占領東北四省;1935年發動華北事變,實行華北自治;1937年7月7日發動盧溝橋事變,開始了全面侵華戰爭。
始于20世紀30年代的這場戰爭,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國抗擊東方頭號帝國主義強國戰爭。雙方力量對比十分懸殊,中國面臨著生死存亡的嚴峻考驗。在此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以中國共產黨為首的革命力量倡導建立全民族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發動全民族的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戰爭。在中國共產黨的積極努力及作出部分讓步的情況下,國共實現了第二次合作,建立了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八年的全面抗戰中,國共兩黨分別領導的兩個戰場都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國民黨軍隊在前線和敵人主力作戰;中國共產黨開辟敵后戰場,建立敵后抗日根據地,領導抗日游擊戰爭,牽制了大批敵人。經過了八年艱苦卓絕的戰爭,1945年8月,中國人民終于打敗了日本法西斯。
抗日戰爭的勝利,使中國一掃過去的挫折和失敗,打敗了日本帝國主義,取得了反對帝國戰爭的第一次勝利,亦是民族解放戰爭的勝利。“抗日戰爭雖然打敗的只是一個日本帝國主義,結束了半個世紀以來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侵略的罪惡歷史,但它卻為清除整個帝國主義在華勢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3]。經過抗日戰爭的洗禮,中國人民的革命力量得到極大發展,并在很短的時間內打敗了美帝國主義及其走狗國民黨反動政權的統治,并于1949年建立了新民主主義的中國。
毛澤東曾經指出:“我國從十九世紀四十年代起到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中期,共計一百零五年時間,全世界幾乎一切大中小帝國主義國家都侵略過我國,都打過我們,除了最后一次,即抗日戰爭,由于國內外各種原因以日本帝國主義投降告終以外,沒有一次戰爭不是以我國失敗,簽訂喪權辱國條約而告終。”[4]340由此可見,抗日戰爭的勝利,不僅是近代中國一百多年來反帝斗爭由敗到勝的轉折點,還是一場民族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從這個意義上看,抗日戰爭完成了中共二大民主革命綱領中反帝的目標,為實現中共二大的最低綱領走出了關鍵性的一步。
二、抗日戰爭是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第一階段
“中華民族在近代的衰敗,除了外國資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以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封建地主階級和官僚資產階級的殘酷統治。因此,要使中華民族由衰敗走向振興,除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壓迫外,還必須完成推翻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這個民主革命的重要任務。”[5]中國反帝反封的歷史任務,是在主要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進行的。其中抗日戰爭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過程中一個十分重要的階段,在這一過程中中國共產黨成功地處理了民族斗爭與階級斗爭的關系。
抗日戰爭時期,民族斗爭與階級斗爭是錯綜復雜地交織在一起的。中國共產黨把抗日戰爭看作推進民主進程、實現民主革命總戰略的必經階段。抗日戰爭一開始,中國共產黨就提出建立全民族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實行全面抗戰路線。動員民眾,即實現民主,改善民生。“中國共產黨在八年抗戰中始終高舉抗日民主的大旗,從抗戰初期黨的洛川會議通過《抗日救國十大綱領》,到黨的七大提出的建立民主聯合政府的口號,都體現了這種思想。中國共產黨并身體力行,在根據地實行新民主主義的政策,實現抗日與民主的結合”[6]。在抗日根據地,中共實行“三三制”原則,有效地調節了根據地內部各個階級之間的關系,改善了各黨派之間的關系。同時,實施“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政策,協調了地主和農民的關系,使得廣大地主階級成為抗日的力量。在國統區,積極推進抗日民主運動的發展。與此同時,中國共產黨提出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原則。獨立自主原則首先要求階級斗爭必須服從抗日的民族斗爭,但同時民族斗爭又需要必要的階級斗爭去推動。這集中體現在中共對國民黨頑固派在抗日中的妥協、分裂、倒退行徑進行有理、有力、有節的斗爭,最主要的表現即打退三次國民黨的反共高潮,使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堅持到底。民族斗爭和階級斗爭的統一,即在民族斗爭中發展壯大階級力量。因此,抗日戰爭推動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反帝反封建任務的深入,擴大了新民主主義的革命力量,為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重要基礎。由此可以得出結論,抗日戰爭時期是實現中共二大民主革命中反封建目標的重要階段。
綜上所述,由于近代中國社會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因此要改變這一現狀就必須反帝反封建。中國的帝國主義歷來都是和本國的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所以反帝反封建也必須同時進行,抗日戰爭是以中共為首的革命力量進行反帝反封建任務的重要階段,因此可以說抗日戰爭是實現中共二大提出的民主革命綱領的重要步驟。
參考文獻:
[1]劉大年.抗日戰爭與中國歷史[J].近代史研究,1987,(5).
[2]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楊澤明.略論抗日戰爭的歷史地位和作用.[J]九江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3).
[4]毛澤東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郭德宏.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華民族由衰敗走向振興的重大轉折[J].中共黨史研究,1995,(4).
[6]胡和勤,王豹.全面認識抗日戰爭的歷史地位[J].理論導刊,2003,(8).
[7]李東朗.抗日戰爭時期國共兩黨地位的變化[J].中共黨史研究,1995,(4).
[8]王檜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過程中的抗日戰爭[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87,(4).
[9]劉大年.我親歷的抗日戰爭與研究[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0.
[10]郭德宏.抗日戰爭史研究述評[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5.
[11]劉德軍.抗日戰爭研究述評[M].濟南:齊魯書社,2005.
[12]全國中共黨史研究會.中國抗日戰爭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M].北京: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88.
[13]梁柱.抗日戰爭的偉大歷史意義[J].中國近現代史,2005,(8).
[14]王官成.抗日戰爭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地位和作用[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3,(9).
[15]范前鋒,徐駿華.論抗日戰爭在中國統一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J].廣州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