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珂東
摘 要:融資租賃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伴隨商品供求和信用關系相互依賴程度日益深化而產生的一種獨特的金融工具。融資租賃交易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發展起來的融金融、貿易和租賃為一體的新型信貸方式。通過對融資租賃合同這一新型合同特征的論述,明確了融資租賃合同中出租方、承租方、出賣方的權利義務關系,并指出融資租賃合同的法律特征是:廣泛性、融資性、風險性和長期性,其性質為新型契約。
關鍵詞:融資租賃合同;性質;法律特征
中圖分類號:DF411.91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06-0069-02
租賃僅從字面上講,“租”系把指物件借給他人而取得報酬:“賃”系指借別人物件而付出的費用。這是租賃的基本含義,也是傳統租賃的基本含義。而租賃則是由物品所有者(出租人)按照合同的規定,在一定期限內將物品出租給使用者(承租人)使用,承租人按期向出租人交納租金,此即謂傳統租賃。隨著現代化產業的飛速發展,傳統租賃已逐漸適應不了時代的要求,在這種條件下,產生了融資租賃。由于融資租賃的性質獨特,常常可以起到“借雞生蛋”的作用。因此,其在現代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十分巨大。本文從法律的角度出發,探討對融資租賃合同的理解。
一、融資租賃合同的概念
按《合同法》第237條之規定:“融資租賃合同是出租人根據承租人對出賣人、租賃物的選擇,向出賣人購買租賃物,提供給承租人使用,承租人支付租金的合同”。按此定義,融資租賃合同似有不完備之處,它沒有講出融資租賃合同的核心,融資租賃是其以“融物”為其形式,以“融資”為其特征。國外一些機構或立法部門,都分別對融資租賃合同下過定義。美國設備租賃協會對融資租賃的定義是:所謂租賃就是承租人從制造商或賣主選擇租用資產,而是出租人與承租人之間訂立的合同。根據該合同出租人保留該物所有權;承租人在一定期間內,支付規定的租金并取得使用該物的權利。國際統一私法協會對融資租賃的定義為:“本公約適用于融資租賃交易其中一方當事人(出租人)1)依照另一方當事人(承租人)的說明和經其同意的條件訂立一項協議(供貨協議),據此從第三方當事人(供貨方)取得工廠、資本貨物設備(簡稱設備)”;2)訂立一項協議(租賃協議)給承租人,有權為了商業或專業目的的使用設備,并據此收取租金。美國統一商法典新增第二編2A—103條中,“定義和定義索引”對融資租賃的定義如下:“融資租賃”指在下列情況下的租賃出租人不選擇,加工或提供貨物;出租人通過簽訂合同而取得貨物,或對貨物的占有和使用權;應或者由出租人向承租人出具合同,證明出租人之所購買貨物是為簽訂合同之需,或者承租人以合同承認出租人購買貨物是簽訂租賃合同的前提。
筆者認為融資租賃應指出租人根據承租人的選擇和要求,出資向承租人選定的供貨商購買指定的租賃物,出租給承租人使用,并在約定的租期內向承租人收取租金,租賃期滿后,承租人可以留購,續租或退租。只有這樣下一定義,才能體現融資租賃的融資性。
二、融資租賃合同的法律特征
在現代社會中,融資租賃作為一種信貸方式和一種民事法律關系,與其他信貸方式和租賃合同有一些明顯差別。其主要法律特征如下:
1.廣泛性
每一筆融資租賃業務中均含廣泛因素。如供應商為大公司或自然人,租賃物由廠家制造,偶爾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在國外簽訂,再者,購貨款和租金有時外幣支付。
2.融資性
融資租賃中,融資是整個交易的核心。從承租人方面講,通過融資租賃,來解決自己的資金問題;從出租人方面講,通過融資,達到收取多于貸款利息的租金的目的。即承租人以融物方式達到融資目的。
3.風險性
在商品交易中,風險和利益總是一對孿生兄弟。同樣,在融資租賃交易中,因為至少一個標的物,二份合同,三方當事人,又與金融、外貿、運輸、法律等許多領域和環節息息相關。因此,供應商、出租人和承租人在不同程度上也存在著一定的風險。這些風險主要有政治風險、意外風險、稅務風險、技術落后風險、利率風險、匯率風險等。其中,出租人的風險最大,因為出租人的地位具有特殊性,既是租賃合同的出租人,又是貨物買賣合同的購貨人;其次為承租人,承租人雖未與供應商直接發生法律關系,但作為購貨人的出租人幾乎把自己對供應商應承但的風險都轉嫁給了承租人;最后為供應商的風險,即只有出租人的款項給付不及時或給付不能的風險。
4.長期性
融資租賃交易所涉租賃物多為價值高,損耗的物品,使用年限較高,大致相當于或低于各類租賃物的折舊年限。因此具有長期性。如《農行金融租賃業務試行辦法》第4條規定,租賃期最長可達十年。
三、融資租賃性質的分析
融資租賃在中國盛行不過20年,其影響力遠遠超過人們的想象。《合同法》的頒布,為融資租賃的進一步開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礎。使融資租賃有法可循、有章可循。但筆者認為,若想進一步探討融資租賃,不能回避融資租賃的法律性質問題。因此,對有關融資租賃性質的學說擇其要者逐一探討,并在此基礎上表明筆者見解,以供參考。
(一)租賃契約說
此說認為融資租賃除供應商為公司或自然人外,在經濟上經融資為目的,租賃契約是達成此金融目的所采取的法律手段。此一學說的不足之處在于過分注意融資租賃與一般租賃的法律關系的外觀形態,忽視內容上的實質差異(差異已如上述)。但是關鍵一點為租賃契約是繼續性契約,即出租人按照約定繼續收取租金,與承租人繼續使用租賃物為對價關系;而融資租賃合同的租賃物系由承租人(極少為出租人)選定而購入,出租人意圖僅從承租人處收回購置成本和預計的利潤而無地,且不允許承租人中途解約。各租賃機構的條例或暫行辦法中多含有這一限制條款。由此可見,融資租賃不具備租賃契約的連續性契約特征。若將融資租賃理解為租賃,則承租人不使用租賃物時,得拒絕支付租金,出租人有權收回租賃物,而此與融資租賃合同背道而馳。
(二)借貸契約說
此說認為在融資租賃中,承租人所支付的租金并非使用租賃物的對價,而是償還出租人購租賃物所花費的成本及利息。借貸契約說主要著眼于融資租賃的經濟功能,忽視了二種法律概念中各當事人之間的法律關系,將契約背后的作用與達到此經濟作用所采取的法律形式混為一談,顯見的缺陷在于只注意了融資租賃與借貸契約兩者均有“融資”之共同特征,卻無視融資租賃不完全符合借貸契約的構成要件內在差異。再者,借貸契約中的貸款人唯一目的是為本金及利息而融資租賃的租金組成很復雜(包括租賃物購入價格;出租人購入價格的利息;保險費固定資產稅;出租人的手續費;租賃物之殘值),且支出比本金和利息高15%~30%。此外,借貸契約只涉及一定金錢的轉移,而不涉及物的交付。借款借入金錢購得物品后,物品所有權即歸借款人,出借人只有權利討還本金和利息對物品無所有權。而融資租賃的租賃物所有權歸出租人,承租人只有使用權。由以上可以看出,此說根忽略了融資租賃中出租人與承租人之間存在的租賃物的使用關系這一基本要素,很難自圓其說,實不可取。
(三)分期付款買賣契約說
此說認為融資租賃中,出租人對于租賃物僅限于擔保利益。因此,在性質上非常接近于保留所有權的分期付款買賣,承租人支付的價金實際上相當于購買租賃物的價金,當其交納完最后一筆租金后,承租人只需支付名義價格,即可取得租賃物的所有權,符合分期付款買賣契約的特征。但以下問題無法解決,也有缺憾:1)分期付款買賣契約中買受人于價金完全清償前享有對標的物所有權的期待權;2)分期付款買賣契約中買受人支付完最后一筆價金后,標的物所有權自動當然轉移于買受人;而融資租賃的承租人付完最后一筆租金后,并不當然取得租賃物的所有權。3)分期付款的價金與融資租賃交易的租金組成不同。
(四)動產擔保交易說
此學說為我國臺灣學者呂榮海先生所創。動產擔保交易說的核心,在于“以融資所籌措之動產本身,作為融資之擔保”。以動產擔保交易說解釋融資性租賃,則出租人對于租賃物的所有權只是擔保租金債權,屬于所有權擔保的一種。而此所有權擔保之構成,不外乎兩種形式,一種為讓渡擔保構成;一種為所有權保留構成。若采前者,則出租人與承租人之間法律關系為所有權擔保的金錢消費借貸契約;若采后者,則出租人與承租人之間的法律關系為保留所有權的分期付款買賣契約。但無論采取哪一種擔保構成,在所擔保債權獲得清償后,所有權即當然歸承租人,這與融資租賃的情形顯然不吻合。
(五)新型契約說
此觀點認為,融資租賃與傳統民事經濟法律關系中現行各種典型契約制度相比,均有相異之處。因此,無法歸入任何一種契約類型,可視為一種“無名契約”。基于此,應當根據融資租賃所具有基本特征,承認其為一種獨立于現有典型契約之外的新型契約,這樣才能做到并重融資租賃之法律形式與經濟實質。即注重融資租賃所采取的類似傳統租賃契約的租賃之法律形式,又不忽視此法律形式背后所蘊藏的“融資”之經濟實質。但有的學者認為此說“不具積極性”,筆者認為這不成為問題。契約之有名無名,僅為學說上之區分,應以現行法有無專門規定為準。稱為新型契約,只是一種暫時現象,屆法律先進到一定程度,自然有一種名詞取而代之。所謂無名契約,即法律尚未設立專門規定的新型契約。新型契約說抓住并反映了融資租賃這一法律關系之本質內涵和基本特征,為我們正確認識和理解融資租賃之法律屬性,并妥善處理與之有關的各種法律問題提供了較為科學的法理基礎。
參考文獻:
[1]閆海,尹德勇.融資租賃合同失務操作指南[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9.
[2]國際統一私法協會.國際融資租賃公約[EB/OL].浙江金融租賃網:www.zjleasing.com.
[3]陸永棣.融資租賃合同的法律特征[J].經濟與法,1999,(3).
[4]蓋寧.對我國國際融資租賃業發展的法律思考[D].大連:東北財經大學,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