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杰杰
摘要:自21世紀初,新生代農民工這一特殊群體逐漸成為學術界的研究熱點,學者們尤其關注新生代農民工在工資、就業、社會保障、子女受教育、城市融入等方面的問題,相比之下,關于新生代農民工婚戀問題的研究成果則有限。本文以筆者在對蘇州,無錫等地的調查為經驗材料和敘述藍本并結合相關文獻資料,分析了新生代農民工在婚戀上所面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建議。
關鍵詞:新生代農民工;婚戀;社會學
中圖分類號:D649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06-0093-02
引言
改革開放30年來,大批農村勞動力進入城市務工,為城市的繁榮作出了巨大貢獻。目前,20世紀80年代以后出生的新生代農民工的人數約有1億,占農民工總數的60%多,已成為主體。全國總工會新生代農民工問題課題組的《關于新生代農民工問題的研究報告》稱,現階段新生代農民工已婚者僅占20%左右,未婚的占到80%。這也就意味著數量眾多的新生代農民工將要在外出務工的過程中解決成家、立業、生育以及子女上學等一系列問題。風笑天曾指出“成家和立業是青年期社會化過程中最為重要的一件大事,也是人們生命歷程中青年階段的首要任務。”[1]筆者認為新生代農民工不僅需要崗位、需要信息,也需要解決婚戀問題。因為這決不僅僅是個人問題,因為婚戀問題解決與否,對他們生存與發展將會產生重大的影響,同時也會影響整個社會和諧穩定。那么他們在異鄉能否收獲愛情夢?他們在婚戀中面臨著哪些困難?又要怎么樣才能收獲愛情呢?
一、新生代農民工能否收獲愛情夢
新生代農民工到底能否收獲愛情?筆者認為答案應該是肯定的,只是愛情最終在哪里收獲的問題。新生代農民工的年齡不斷增長,加上社會流動的沖擊,以及他們在城市里的根基并不牢靠,這就使他們不得不面臨一個艱難的選擇:是扎根還是歸根?雖然作出這一抉擇是矛盾的,但這也是理性的選擇,他們必須估量均衡各方面利益,或許他們對此本身并沒有明確的認識。
社會流動的經歷對新生代農民工的擇偶行為有著深刻的影響,但社會流動的特點也決定了新生代農民工在很大程度上只能采取傳統的擇偶方式。也就是說,大多數新生代農民工擇偶還是要回到農村,筆者認為新生代農民工的這種擇偶行為也有尋根的意味。當前新生代農民工“外出務工—回鄉擇偶—外出打工”是“生存壓力”和“理性選擇”共同作用的結果。
二、新生代農民工面臨的婚戀困境
新生代農民工作為社會代際轉換下的第二代農民工,婚戀問題所導致的情感孤獨已經成為困擾他們的一個主要心理問題。筆者通過對相關文獻資料的整理歸納并結合實地訪談,發現主要有以下幾種因素使得他們難以走出“圍城”的困境。
(一)所從事職業性質的限制
新生代農民工所從事的職業性質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他們與異性接觸的機會,使他們很難找到屬于自己的一份愛情。一些學者指出,新生代農民工的生活、工作環境等對擇偶產生顯著影響。在狹窄、封閉的社會關系網中,青年農民工婚戀的途徑相對狹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交往方式等使他們很難找到自己的“另一半”。
據我們的調查,新生代農民工主要集中在建筑業、紡織服裝業、電子、機械制造業以及飲食服務業等幾方面,占到約74%。由于工作的特殊,他們平時很少能有機會和異性接觸,工地上、車間里都是清一色的男性或女性。職業差別圍城了一堵墻,給新生代農民工的婚戀帶來了很大的障礙。在男性農民工感嘆“沒有機會”的同時,電子廠、服裝廠、紡織廠這些女工密集單位的女性農民工同樣苦于“戀愛無人”。
(二)工作時間的限制
工作時間較長是整個農民工群體所面臨的比較突出的問題。據筆者的調查顯示,每天工作8小時以內的新生代農民工數量只占20.5%,而8小時以上的占79.5%。在訪談過程中,我們發現盡管有人是8小時工作制,但大部分人沒有固定休息時間,再加上勞動強度大,他們中有的連休息的時間都不夠,就不用提有沒有時間去和異性交往了。在有些實行8小時工作制的企業中,其基本工資并不高,不管是新生代農民工還是第一代農民工,他們外出的一個主要目的就是賺錢,因此,在正常工作時間外,加班就成了提高他們收入的唯一有效途徑,這也就變相的延長他們的工作時間。同時,由于新生代農民工大多到了“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的階段,他們在婚前沒有足夠的時間去培養感情,了解對方,再加上外界環境、家人以及朋友的壓力,無形中就加快了“閃婚”行為的產生,“閃婚”是新生代農民工的一種無奈的選擇[2]。這使得他們的感情基礎很不堅實,為未來的婚姻生活瞞下了隱患。
(三)功利愛情觀導致擇偶困難
一些新生代農民工把擇偶范圍限定在城里人身上,有些女性農民工看不上和自己一樣到城里打工的男性農民工,這種典型的功利性愛情觀,給新生代農民工的婚戀帶來了很大障礙。有學者調查發現,超過1/3的新生代農民工有同市民戀愛結婚的想法,而女性農民工比男性農民工更愿意與市民締結婚姻,這可能與婚姻市場中存在的“婚姻擠壓”有關。社會學中所講的“婚姻梯度”理論很好的解釋了新生代農民工的擇偶“偏好”。大多數情況下,男女都傾向于和他們處于同一階層和有相應文化背景的人結婚,即常說的“同類婚”。在這種“同類婚”中,許多男性傾向于娶在年齡、經濟水平、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略低于自己的女性,也就是說男性在擇偶時,常常是“向下婚”,而女性則是“向上婚”。改革開放以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導致了“新娘短缺”,“新娘漲價”的婚姻市場格局,必然使女性農民工有可能利用自身性別這一“相對稀缺的資源”去換取城市男性的城市戶口以及附加在戶口上的其他資源,這種功利性的愛情觀無論是給男性還是女性農民工的婚戀都造成了巨大障礙。
(四)工資低無法保證婚戀的經濟基礎
“再甜美的愛情也當不了面包。”愛情是要以物質為基礎的,沒有良好的經濟條件作為基礎,婚姻就猶如空中樓閣。新生代農民工因為囊中羞澀,不得不將愛情暫時束之高閣。
據我們調查,新生代農民工工資主要集中在800~2 000元之間,占到83.1%。在當前社會中,他們面臨著生活的巨大壓力,使很多人更加看重物質。許多學者研究指出金錢在“80后”青年婚戀選擇中的地位上升,經濟基礎成為考慮的重要因素,也成為制約擇偶的一個重要因素。從交換理論的角度去看,擇偶本身就是一種交換過程,擇偶雙方都是理性的,希望通過“交換”有形或無形的資源而實現“互惠”。而對于新生代農民工,他們沒有什么吸引人的資源去進行交換,這無形中給他們的婚戀設置很大障礙。最后,很多新生代農民工都回鄉擇偶,這既是無奈之舉,也一種理性的選擇。因為選擇是需要資本的,而在現實生活中,并不是所有人都具有這樣的資本。筆者認為新生代農民工對傳統方式的接受是一種尋根意識的體現,這種歸屬感與價值認同深深植根于社會學家們所謂的“慣習”之中。
(五)流動性強給婚戀帶來了不穩定性
據我們的調查,新生代農民工在單位工作一年以下的占47.2%,幾乎占到半數,其中很多是以工程為期限的,工程完工就結束,然后再接下一個工程。筆者認為適當的流動是有利于新生代農民工自身地位和收入的提高,但過于頻繁的流動對新生代農民工的發展是極為不利的,其中也包括婚戀問題,因為頻繁流動會導致他們周邊異性的不確定性,職業的流動性決定了他們很難有穩定的收入,沒有穩定的收入勢必會影響到其感情的發展和維系。
三、如何才能讓新生代農民工收獲愛情
(一)拓寬擇偶網絡
新生代農民工生活環境的封閉制約了其擇偶范圍,所以拓寬擇偶網絡尤為重要。為此,政府應把新生代農民工文化生活納入公共服務體系,與各企業聯手,舉辦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擴大他們在城市的社交網絡。若干企業之間可以共同建立職工俱樂部、文化活動室,免費開放,給他們創造結識的機會。最后,社會各界應鼓勵和扶持一些公共服務機構為農民工免費提供婚戀服務,經常為新生代農民工舉辦相親活動,多為新生代農民工做“紅娘”。
(二)加強用工監管,保證正常休息時間
工作時間長,作息不規律,這是新生代農民工面臨的很現實的問題。對此,政府應加強監督,嚴格實行8小時工作制,讓農民工有空余時間。不要真如有些農民工兄弟所說:“有時間的時候,沒有錢;有錢的時候,卻沒時間”。同時,要保障新生代農民工各方面的權益,尤其要提高待遇水平,使他們有經濟能力和異性交往,讓他們能在相互了解的基礎上確定戀愛關系,最后走進婚姻的殿堂,避免“閃婚”現象的出現。
(三)強化勞動合同長效機制,降低流動頻率
流動帶來的一系列不確定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新生代農民工的擇偶難度。為減少農民工的流動頻率,政府應全面落實流動人口勞動保護的措施,這尤為重要,同時制定相關政策規范企業強化勞動合同的長效機制,在勞動合同中盡量建立長期的勞動關系。
(四)完善社會保障制度,解決后顧之憂
婚姻和家庭都是在感情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但要長期維持其安寧與和諧,還必須用制度去保障。尤其是隨著現代化、城市化的不斷推進,“遠親婚戀”數量也在大量增加。幫助這些家庭解決后顧之憂,對于促進他們的家庭關系的和諧具有重要意義。為此,政府要加快戶籍制度改革步伐,消除戶籍制度背后附加的社會資源,同時建立和完善面向農民工的包括工傷保險、醫療保障、失業保險和養老保險等在內的社會保障體系。這樣就有利于解決外出務工家庭的孩子受教育和養老的后顧之憂,從制度層面為新生代農民工的婚姻提供堅實的保證。
結語
新生代農民工面臨的婚戀問題雖不是我國婚姻的主流,只是轉型時期,新生代農民工面臨的諸多問題中的一種。新生代農民工婚戀問題解決與否不僅關系到單個家庭的幸福,也關系到整個社會的和諧穩定。新生代農民工婚戀問題理應得到社會的關注,社會有責任為新生代農民工提供一個相對寬松的、公平的社會環境,讓他們有機會、有能力去追求屬于自己的愛情。
參考文獻:
[1]風笑天.農村外出打工青年的婚姻與家庭:一個值得重視的研究領域[J].人口研究,2006,(1).
[2]齊桂玲.青年農民工“閃婚”的社會學分析[J].淮海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