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持人語:近年來,網絡已進入尋常百姓家,電子產品也越來越多,更新換代的速度更是驚人,受眾對于信息的接受變得多樣化,媒體業的競爭隨之異常激烈。新媒體突飛猛進式的發展,對傳統媒體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報紙、電視、廣播和雜志作為傳統的媒體,在新媒體的發展下,也引起了產業結構的新變化。傳統媒體必須敢于面對競爭和挑戰,將人力資源和技術相融合,發揮自己獨特的優勢,才能在市場競爭中有自己的立錐之地。
《市場星報》的前身為《安徽市場報》,1992年7月3日正式創刊,1999年9月轉型為都市報,2010年5月更名改版為《市場星報》。本期嘉賓安徽出版集團副總裁、《市場星報》報社社長虞海寧,生動而詳細地介紹了該報揚長避短、不斷改革的過程。面對眾多的質疑,《市場星報》在改革過程中,主要從轉變觀念、轉換人員身份,構建企業結構,形成高效率的企業組織框架。進一步地明確了辦報宗旨,輿論導向更加鮮明,社會責任更加強烈,內容架構新銳主流,深度報道大幅增加,文風清新,品味時尚。在短時間內,《市場星報》已經發展成為一個以媒介為樞紐的綜合性舞臺,活躍在資本市場和大眾媒介之中,在安徽報界實現了當年改版、當年扭虧為盈的奇跡。而報紙的發行也逆勢飛揚,比上年增長36%。在2010年中國傳媒大會上,市場星報社與《青年時報》、《云南信息報》一同獲得2010年“中國最具成長性媒體”的殊榮。虞社長的這番經驗介紹,對市場現有報業的發展有著很大的啟發意義。
“前沿訪談”欄目力求通過與傳媒精英人物的對話和交流,解讀傳媒時間,探索傳媒規律,推動傳媒實踐。純粹、真實地反映傳媒發展的經驗、軌跡和方向。本欄目開辦至今,得到了專家學者、業界人士的一致肯定和好評,在此,我們對大家的支持和厚愛表示最衷心的感謝!今后,本欄目會再接再厲,在本刊“探索傳媒規律,緊跟傳媒主流”的宗旨下,為受眾真正提供具有真實性、旗幟性、影響性的訪談,為傳媒業發展盡自己的綿薄之力。
一份報紙立志上市的“給力元年”
——訪安徽出版集團副總裁、市場星報社社長虞海寧
胡鑫?
(安徽出版集團,安徽 合肥 230063)
編者按:隨著新媒體的飛速發展,傳統媒體正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平面媒體之間也存在著激烈的競爭。在這種環境下,2010年5月,《安徽市場報》正式更名為《市場星報》,安徽出版集團副總裁虞海寧擔負報社的掌舵人。有著二十余年政府工作經歷的虞海寧,如何帶領這支新聞團隊從合肥都市報業競爭中有效突圍?錯失了最佳成長良機的《安徽市場報》,如何在他的布局下,贏得讀者和市場的信任?帶著這些問題,本刊采訪了安徽出版集團副總裁、市場星報社社長虞海寧先生。
——本欄責任編輯王延河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2010年3月,地處中部的江淮大地,風和日麗,安徽省氣象科學研究所在其網站上,這樣寫道:“越冬作物進入春長春發階段,冬小麥陸續分蘗拔節,淮河以南油菜中旬起將進入花期。”進入花期的,不僅僅是農業,還有那片沃土。國務院在2010年開年之際,便正式批復《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規劃》,這意味著皖江城市的建設正式納入國家發展戰略。隨即,一股改革與創新的勁風從北到南,在八百里的皖江上空來回激蕩。這是一個難忘的時刻,平靜而繁華的城市背后,孕育著一個個希望……
恰在此時,一直走在全國文化產業發展前列的安徽出版集團作出了一個決定:集團副總裁虞海寧兼任安徽市場報社社長一職,擔負這一“新老”傳媒單位的掌舵人。說安徽市場報“老”,是因為她創刊于1992年,在合肥報業市場上儼然是位“老人”,說她“新”,因為她即于5月正式加入安徽出版集團這個大家庭,成為集團新晉的一員。
有著二十余年政府工作經歷的虞海寧,走馬上任后,如何帶領這支新聞團隊從沉悶的合肥都市報業競爭中有效突圍?錯失了最佳成長良機的安徽市場報,如何在他的布局下,贏得讀者和市場的信任?
革命就是斬斷后路,死心塌地去謀發展
記者:去年的這個時候,在合肥本地的一家網絡論壇上,有一個關于報社很火的帖子。主要反映的是網友簽名質疑報社更名改版的,說報紙更名為《市場星報》后,安徽的元素將丟了,原有積淀的品牌也將一次性丟了,而其影響力也將大打折扣,這次更名改版被“定義”為失敗之舉,甚至有網友說,本身就不是一家強勢媒體,經過更名改版這一折騰,不日將退出媒體行列……脫去原有官辦媒體的嫁衣后,安徽出版集團為什么會對這個“新生兒”進行一次脫胎換骨的改制?
虞海寧:《市場星報》其前身為《安徽市場報》,1992年7月3日正式創刊,原為安徽省計劃委員會機關報。1999年9月28日,《安徽市場報》轉型為都市報,隸屬安徽省發改委經濟信息中心。到2009年底,安徽市場報社已處于辦公環境惡劣、資金嚴重短缺、人心普遍渙散等困境,截至2010年1月,已流失采編、經營、發行等各類人才23人。資產負債和報社的當時現狀表明,安徽市場報社必須走改制之路。
如果說,《安徽市場報》1999年由行業報改制為都市報算是一次重生,那么2010年5月更名改版為《市場星報》,更是一次革命。對于我們來說,革命就是要徹底地斬斷后路,讓其死心塌地去謀發展。改還要趁小去改,正如人們常說“船小好調頭”一樣!
而對于一個擁有市值過百億的集團來說,年廣告額僅有4000萬元的報社只能算是一個“幼子”。加入大家庭后,集團給予報社良好的資金、資源、管理等多方面的支持,并用革命的方式,幫助其樹立集團正統的“血脈”,傳承血性而剛強的風骨,嫁接集團的優勢,實現自我的茁壯成長。
《安徽市場報》在最近幾年的時間里,浪費和錯失了良好的發展機遇,接手報社時,擺在我們面前的就是盡快忘卻過去,從零起步,重頭再來。因為對于我們來說,不怕慢,就怕站,不怕改,就怕改不了。經過慎重考慮后,我們向總署提交了更名申請,得到批復后,我們立馬開始了更名改版工作。
記者:2010年5月10日,一個風行江淮18年的安徽市場報,正式退出報業江湖。而一份嶄新的報業——《市場星報》出現在了安徽的各大報亭,一時“星報紙貴”,迅速占領合肥報業風頭,用事實和成績打破了外人的質疑。現在一年過去了,回頭看看,有什么特別感悟?
虞海寧:社會的評價和判斷總是多方面的,有贊揚的,也一定有批評的。對于《市場星報》來說,關鍵在于成長,在贊揚中收獲信心,在批評中聽取諫言。市場競爭的大潮中,對于都市報來說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2010年,《市場星報》開拓創新,在更名改版、人事變動等因素的影響下,實現經營收入6500萬元,比上年增長55%,排除2009年虧損550萬元的因素,實際利潤234萬元,在安徽報業界實現了當年改版、當年扭虧為盈的奇跡。而報紙的發行也逆勢飛揚,比上年增長36%。在2010年中國傳媒大會上,市場星報社與《青年時報》、《云南信息報》一同獲得2010年“中國最具成長性媒體”的殊榮。
事實證明了我們當初的決定是正確而迅速的。回想過去一年的發展歷程,“變”字意義深遠。安徽出版集團接手后,著手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轉換人員身份,構建企業組織結構,并按照現代企業管理制度要求報社自主開展企業經營。同時,從辦報、經營理念上引領報紙求特、求新、求變,引導報社突出品牌運營,并從資金、人才等方面給予了大力支持。市場星報通過“變”變得有底氣、變得有力量、變得有活力、變得更有希望。
年輕就是擁有本錢,經驗有時也是阻礙
記者:我們能感受的到,報社成功變身的背后是一種魄力和勇氣,而有同城媒體更是形容《市場星報》是一個可怕的“攪局者”,不安于現狀的市場星報人,是如何一步一步改變被動地位,占據市場主動,從而實現自身跨越式遞進發展的呢?
虞海寧:地處內地合肥的平面媒體,尤其是都市報的發展速度還很慢,彼此間的差距還不是很大,沒有特別弱的,也沒有特別強勢的有著領導力品牌的都市報。我形容合肥市場上的都市報,是一種“強者不強、弱者不弱”的形態,多年來的格局未發生根本性的變動,媒體自身的內部血液循環不積極,體量不大,造血不足。除了《市場星報》外,其他四家都市報被兩大報業集團所平分占據。作為安徽出版集團目前涉足報業的唯一代表——《市場星報》天生的定位就是“夾縫中求生存,競爭中謀發展,差異中尋出路,市場中要效益”。
一是全面轉變觀念。市場星報社自劃入安徽出版集團后,就不再是一家傳統的傳媒機構了,而是一個承載傳媒責任的市場化公司,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必須依靠自我、依靠品牌、依靠市場去競爭、去拼搏。其實,要將報社改制為企業,必須在思想上首先轉變觀念。觀念轉變是一個痛苦的“蛻變”過程,從一定程度上講,改制轉企的成功與否,就在是否真正轉變了觀念。觀念不轉,就無法進行實質上的改制。
二是轉換人員身份。報社與安徽省發改委經濟信息中心脫鉤后,首先對人員身份進行了清理整頓,想保留事業編制和身份的,一律回原單位,不愿保留編制和身份的,可以留下來。實行全員聘用、競爭上崗,安徽出版集團以聘用方式配備了報社領導班子,報社中層干部面向社會全部競爭上崗后,緊接著,又逐層聘用了員工。現在,整個市場星報社246名員工全部為聘用,簽訂了勞動合同,并按企業辦法,參加了各項社會保險,沒有一人有事業單位或其他編制。
三是構建企業結構。在集團資金支持下,首先領取了企業法人營業執照,注冊資金2000萬元。其次是按照現代企業制度架構了報社內部組織。三是構建多元發展格局,依托主業,整合資源,注冊成立了三個全資子公司。與此同時,報社還根據發展的階段目標確定了相應的機構和人數,形成有活力和效率的企業組織框架。
除此之外,我們還進一步明確了辦報宗旨,輿論導向更加鮮明,社會責任感更加強烈;內容架構新銳主流,深度報道大幅增加,文風清新,報紙時尚,品位更高。并按照安徽出版集團“十二五”規劃的總體部署,制定了報社階段性發展戰略、中期發展戰略和長期發展戰略。可以說,現在擺在星報人面前的,不僅僅是一張報紙,更是一個以媒介為樞紐的綜合性舞臺,誰有舞技,誰就有展示的空間。
記者:在《市場星報》的發展中,有一個突出的特點,那就是敢于探索,更準確地說是敢于摸索。面對著比自己強大的同城對手,在活動策劃、新聞比稿、渠道發行中,每每敢于率先出手,并多次嘗到了“甜頭”,如何理解這種探索行為呢?
虞海寧:社會上常說“誰有資源,誰能發展”,在市場星報社內部加了一句“誰發展,是誰資源”。這就告訴我們,發展不是靠要而是靠試,資源不是靠等而是靠爭。在探索的路上,我們愿意給年輕人更多的機會,因為年輕就是擁有本錢,有人會認為他們沒有經驗,但時常會證明經驗之外還有捷徑,經驗有時也是阻礙,所以我們鼓勵去嘗試、探索。目前,在安徽的都市報中,《市場星報》有著最年輕的副總編,有最年輕的中層干部群,有最有潛力的年輕記者。最年輕的副總編是集團全球招聘而來的,有過發達城市大型都市報的操盤經驗;最年輕的中層干部群是指我們有著一批80后組成的主任隊伍,他們分別是財經部、專刊部、攝影部、社會新聞部等部門的一把手主任,他們沒有多少經驗,但他們愿意去學,愿意去鉆,愿意承擔風險,他們思想開放,是報社發展中最為重要的中堅力量。說我們有最有潛力的年輕記者,說的是我們給新加入報社的年輕記者們充分鍛煉的機會,讓他們在實踐中摔爬滾打,磨練他們意志,開拓他們的眼界,放開手腳去學、去拼、去搶!一個簡單的例子就是:剛剛加入報社不足五個月的財經部記者,采寫的稿件《帶不走的故宮安徽造》便獲得第六屆中國國際徽商大會宣傳稿件一等獎。而在2010年,《市場星報》被省委宣傳部專題閱評表揚5次,閱評點名表揚23次。記者、編輯獲省級以上獎勵31人次,其他獎勵19人次。報社獲省級以上獎勵5次,獲獎級別、人次為報社歷年來最高。
不走常路只為領路,跳出圈子只為做大
記者:在《市場星報》更名改版的新聞發布會上,安徽出版集團總裁王亞非表示,集團現在正在打造“全媒體產業鏈”,《市場星報》不僅是出版產業的延伸,還將是集團數字化營銷的“秘密武器”,并立下了一個目標,將傾入巨資支持把《市場星報》打造成第一份成功上市的安徽報紙。目前,《市場星報》有這方面的規劃嗎?又將如何實現“上市”的宏大目標呢?
虞海寧:當我們提出要將《市場星報》打造成安徽上市第一報時,很多人都不以為然,覺得這比登天還難,但我們沒有放棄或動搖過這個目標。我們深知“敢想才能有為,敢干才能干成”。
去年,集團給予了《市場星報》2000萬的現金注資,今年還將有所投入。為了進一步提升報紙整體印刷水平,年初集團特意投資2000多萬元,為報社購買了一臺目前國內頂級水準的印刷設備,下個月即將投入生產。而集團旗下的出版社、五星級酒店、房地產開發公司、醫藥集團、旅行社等兄弟單位也通過各種方式支持《市場星報》做大做強。我們今年的目標額力爭突破一個億的規模。在“十二五”期間,爭取完成上市的目標。
我們立足報業,并通過有效的資源整合,多途徑開發經營,實現綜合性發展。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我們分別組建了以商業銷售為主業的商貿公司;以房產代理銷售為主業的房產營銷公司;以戶外傳媒和新媒體增值服務為主業的科技傳媒公司。三家公司均為報社全資子公司,實行“一刀切”,完全從傳統的報紙廣告業務中剝離出來,獨立經營核算,自負盈虧,純市場化管理和運營。目前,三家公司初步效益已經顯現,今年的營業額能突破2000萬元。而隨著人員的加強,管理模式的成熟,經營規模也將隨之擴大,公司效益也將進一步增多。我們最終希望早日擺脫傳統的模式——依靠報紙廣告收益來填補發行和日常運營的成本,而這也正是以往報社做不大做不強的根本所在,因為效益低,難有充裕資金支持開展其他經營性工作。
在都市報的行業里,我們還是一個新兵,但我們立志做一名優秀的將軍——不走常路,只為更好地領軍;跳出媒體的圈子,只為更好地反哺媒體的主業,使其做大做強。現在,對于《市場星報》來說,眼下重要的不是贏利千萬,而是要牢牢掌握媒體競爭洗牌的主動。所謂洗牌,就是一部分要被洗掉,一部分被推上品牌。所有的媒體都希望被推上品牌的寶座,但大多的媒體最終會被洗掉。《市場星報》需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比如北上聯姻強勢品牌,南下尋找戰略合作突破口等等,這些答案和謎底都會在不久的將來揭開面紗。
可以預見,在邁向大型跨國傳媒集團——安徽出版集團的航母中,市場星報的星字招牌,必將跳動在股市板塊中,活躍于資本市場與大眾媒介之中。
在《市場星報》改版一個月之際,安徽省委宣傳部便專題為其印發了一期《新聞閱評》,閱評指出:“市場星報已發生戰略性轉折,這是脫胎換骨的變化,破繭成蝶”。歷經過兩次涅槃重生后的《市場星報》,主動剔除了地域性標志,而“改姓”市場,強化星字招牌,在報業大戰中異軍突起,另辟蹊徑,不失大家風范。其主管、主辦單位為安徽出版集團,是全國第一家組建同時完成轉企改制的大型文化企業,也是全國率先以出版業務整體上市的出版公司。有集團之先例,《市場星報》創新發展之路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