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宇星
摘 要:新聞攝影在攝影藝術中的地位舉足輕重,有其必然性。新聞攝影受技術的影響,更加平民化,更具時效性,逐漸淡化了技術要求。在整個攝影藝術的發展中,新聞攝影地位的發展始終是一個不斷壯大的過程。當下,新聞攝影在攝影藝術中的地位已經舉足輕重,是其他門類攝影不可比擬的。而新聞攝影的地位,仍然會繼續壯大。
關鍵詞:新聞攝影;地位;平民化
中圖分類號:J41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1)04-0155-01
新聞攝影屬于紀實攝影的一部分,在整個攝影藝術中,始終都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提及新聞攝影在攝影藝術中地位的大規模提高,必須要提到《看》。這本雜志雖然創辦時間不長(1928年3月21日—1940年6月5日),在發展巔峰受德國法西斯影響而被迫停刊,但在其創辦的時間內,大批量使用圖片作為雜志語言,廣泛接納當時名不見經傳的,包括羅伯特?卡帕、馬克?呂布、布勒松在內的各色攝影師,對全球范圍內的事實做出報道,尤其加重對反法西斯的報道,在質量上、內容上、風格上為新聞攝影在攝影藝術中的地位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這其中,我們最常見的一些歷史圖片,比如:

相比于藝術攝影,新聞攝影具有的很多特點,這其中有很多都從屬于紀實攝影的特點,是藝術攝影無法比擬的。就這一點而言,新聞攝影在攝影藝術中的地位舉足輕重,有其必然性。尤其在攝影技術大規模發展的今天,這種新聞攝影的優勢特點更加凸顯,也就使得新聞攝影的地位不斷提高,相比之下,其他攝影門類都相形見絀。
舉例來說,2005年7月7日倫敦地鐵爆炸案,對第一現場做出圖片報道的,并不是職業記者,而是經歷現場的一位平民。他在第一時間通過自己的手機拍攝了一段視頻,報社編輯根據這段視頻,截取了其中幾張圖片及時做出了圖片報道。
從這個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到,正是由于攝影技術的不斷發展,使得攝影技術不再高深莫測。新聞攝影講求時效性,而如今,在全球范圍內,絕大多數人都可以通過手機進行最簡單的攝影,這為新聞攝影提供了幾近完美的前提條件,使得新聞攝影的價值力量被體現于每一個人身上,通過攝影完成了整個信息社會的信息共享。
此外,通過近年來大批量觀看新聞圖片經驗總結,即便是職業記者所拍的新聞圖片,其風格與手法都開始趨向平民化,涵蓋的內容與及時性成為了圖片的關鍵。拋棄對高深攝影手法的追求,使得新聞攝影更加剝離于其他攝影門類之外,新聞攝影在攝影藝術中舉足輕重的地位也更加明顯、突出。比如:肯尼亞西部的部落沖突。

我們從拍攝手法上分析這張攝影圖片,完全沒有任何特別之處。而事實是,在進行新聞圖片的拍攝時,我們需要的可能僅僅是一雙敏銳的眼睛,并不再依賴于攝影技術;在進行類似戰爭,災難等緊急條件下的圖片拍攝時,我們也沒有足夠的時間考慮技術問題,而把重點放在“記錄”上。攝影技術的發展更凸顯了這一點。1981年3月30日,薩爾加多拍攝肯尼迪總統遇刺的瞬間,手動操作萊卡旁軸照相機,一分鐘拍攝了76張圖片,至今說來都覺得是一個神話。而今天的數碼相機,動輒可以做出每秒十張的連拍,早已比神話更加神話。
總結來說,新聞攝影受技術的影響,其重點正在由“攝影”向“新聞”發展,更加平民化,更具時效性,而逐漸淡化了技術要求。但是,攝影藝術,歸根到底就是圖片藝術、視覺藝術。新聞攝影相比于其他門類的攝影,更加凸顯了其新聞的魅力,通過圖片帶給人的視覺沖擊,相比其他門類攝影的晦澀、小眾,更加真實而深刻。在整個攝影藝術的發展中,新聞攝影地位的發展始終是一個不斷壯大的過程。當下,新聞攝影在攝影藝術中的地位已經舉足輕重,是其他門類攝影不可比擬的。而我相信,新聞攝影的地位,仍然會繼續壯大。攝影只是工具,新聞以此為工具,變得更加直觀透徹,而攝影藝術也因此而充實,圓滿。
參考文獻:
[1] 盛希貴,新聞攝影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2] 吳建,新聞攝影學[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5.
[3] 盛希貴,新聞攝影-理論與實務[M].湖南:中南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