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耕 朱麗蘋 李琬
摘 要:中國共產黨在領導農村宣傳工作的歷史進程中,經過長期艱苦的努力和實踐探索,在理論建設、組織建設、制度建設、隊伍建設、媒體建設和方法建設等方面積累了豐富而寶貴的歷史經驗,并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思想理論體系。開展對黨領導農村宣傳工作的歷史經驗的研究,對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當前的農村宣傳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農村宣傳;歷史經驗
中圖分類號:G24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1)04-0134-02
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以來,一貫遵循“思想先行”的原則,非常重視對農村與農民的宣傳工作,并在長期的農村宣傳實踐中,形成了包括理論建設、組織建設、制度建設、隊伍建設、媒體建設和方法建設等在內的理論體系,體現出鮮明的時代性、政治性和科學性,為配合完成不同歷史時期的政治任務與目標,作出了重要的歷史性的偉大貢獻。在繼續深化改革開放和全面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認真回顧和總結黨領導農村宣傳工作的歷史經驗,對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黨的農村宣傳工作,推動和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具體而言,黨領導農村宣傳工作的歷史經驗,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理論建設方面
在馬克思主義宣傳理論的指導下,堅持正確的指導思想和原則,緊密聯系農村與農民的具體實際,積極探索農村宣傳的理論與實踐問題,是黨領導農村宣傳工作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證。無論是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還是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以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和胡錦濤為核心的幾代黨中央集體,把馬克思主義的宣傳理論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創建了一整套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農村宣傳思想體系,并在新的歷史時期不斷與時俱進和發展創新。毛澤東早期主要從事農民運動,認為“農民問題乃國民革命的中心問題”,[1]積極探索“以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并形成了全面豐富的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村宣傳思想。鄧小平早年曾負責黨報的編輯工作,對黨的宣傳工作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論觀點,如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和實事求是,堅持批評與自我批評,堅持輿論監督等,是黨領導農村宣傳工作的理論思想和行動指南。江澤民聯系我國思想宣傳工作的實際,提出了宣傳工作要“以科學理論武裝人,以正確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精神塑造人,以優秀作品鼓舞人”的思想,有力地促進了黨的宣傳思想工作的發展。胡錦濤根據新時期黨的宣傳工作的特點,提出了要堅持黨性原則、尊重宣傳規律、注重以人為本、加強改革創新的要求,是對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江澤民“三個代表”理論的繼承與發展,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黨的農村宣傳思想的理論成果。
二、組織建設方面
為了向全國人民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和黨的路線、方針與政策,配合完成黨在不同時期的中心工作和任務,中共中央通過設置專門的宣傳機構來領導意識形態領域的工作,形成了從中央到地方一整套的組織結構體系,并在長期的實踐中不斷發展和加以完善。1921年7月,中共一大后即組建成立了中央宣傳局,設宣傳主任一職。1922年7月,正式成立中央宣傳部,后曾更名為教育宣傳委員會、宣傳鼓動部和宣傳委員會等。黨的重要領導人李達、蔡和森、瞿秋白、張聞天、毛澤東、陸定一、胡耀邦、丁關根和劉云山等曾先后擔任或兼任中宣部領導之職。1923年10月,中共中央頒發《教育宣傳委員會組織法》,規定其職責“在于研究并實行團體以內之政治上的主義上的教育工作以及團體以外之宣傳鼓動”,[2]下設編輯部、函授部、通訊部、印行部和圖書館,編輯部負責《新青年》、《前鋒》、《向導》等八種刊物的出版工作,并規定“黨的各地方委員會中須有一人負教育宣傳之責”。[2]新中國成立后,黨的宣傳機構得到了進一步的充實和擴展,除中央宣傳部外,各省、區、市、縣和鄉鎮等地方黨組織都設有宣傳部門,從而構成了自上而下、統一領導、各司其職和高效運轉的組織結構體系,為加強黨對農村宣傳工作的領導奠定了堅實的組織基礎。
三、制度建設方面
鄧小平指出:“最重要的是一個制度問題”,“制度是決定因素”。[3]黨在領導農村宣傳工作的歷史進程中,在制度建設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形成了以黨管宣傳制度、請示與報告制度、宣傳網制度和新聞發言人制度為代表的制度體系,體現出鮮明的時代性、政治性和科學性。在黨誕生之初,不僅組建了專門的宣傳部門,負責對內對外的宣傳工作,而且還頒布了《教育宣傳委員會組織法》等制度法規,形成了“黨管宣傳”的制度體系。鑒于在解放戰爭時期,各地領導機關忽視對宣傳機構的領導,新聞隊伍中也存在無組織無紀律的問題,毛澤東在1948年1月起草了《關于建立報告制度》的指示,隨后黨中央作出了《關于宣傳工作中請示與報告制度的規定》,為黨的新聞宣傳工作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制度規范。1951年1月1日,中共中央發布《關于在全黨建立對人民群眾的宣傳網的決定》,正式開始實施建立宣傳網的工作。根據宣傳網建設的要求,在農村中建立起宣傳員傳授站制度。宣傳網制度一直延續到1958年結束,“文革”后也曾一度恢復。2009年9月,黨的第十七屆四中全會首次提出“建立黨委發言人制度”,這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的重要舉措,對于進一步推進黨務公開,發展黨內民主,提高黨的執政能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農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四、隊伍建設方面
早在1929年12月,中共中央在《中國共產黨紅軍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決議案》中,針對當時“宣傳隊不健全”、“成分太差”等問題,提出“宣傳隊的訓練與整理問題,是目前黨要加緊努力地工作之一”。[4]長期以來,黨始終把宣傳工作放在首位,不僅造就了一支政治堅定、素質優良、扎根基層、服務群眾的宣傳工作隊伍,而且還在組織體系、管理制度、人才機制、教育培訓和外圍隊伍建設等方面,取得了豐富的歷史經驗和成果。黨在農村宣傳隊伍建設方面的實踐探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完善組織機構體系。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黨委都設置了宣傳部,并在農村中組建起以宣傳干部、專職宣傳人員和農民通訊員為主體的宣傳隊伍,形成自上而下各司其職的組織機構。二是加強管理制度建設。在長期的宣傳工作實踐中,逐漸形成了以黨管宣傳制度、請示與報告制度、宣傳網制度、新聞發言人制度為代表的制度體系。三是建立人才使用機制。黨在實踐中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用人機制,按照政治強、業務精、紀律嚴、作風正的要求,大力拓展人才資源,構筑多樣化的用人渠道,不斷完善宣傳人員的使用與淘汰機制。四是注重專業教育培訓。積極拓展多樣化的人才培養渠道,逐步建立起教育培訓和崗位實踐相結合的培養機制,為農村宣傳工作提供人才與智力支撐。五是拓展外圍宣傳資源。黨高度重視外圍宣傳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強化外圍宣傳組織的建設與發展,構建以專業宣傳隊伍為主體、以外圍宣傳人員為補充的組織機制,形成了“人人都是宣傳員”的新局面。
五、媒體建設方面
黨歷來十分重視宣傳媒體建設,充分運用各種宣傳渠道,對農民群眾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早在上世紀20年代,以毛澤東、李大釗、彭湃和阮嘯仙等為代表的革命宣傳家,就曾以《中國農民》、《農民運動》和《犁頭》等期刊為陣地開展對農宣傳工作。在土地革命時期,黨先后創辦了《紅色中華》報等報刊,在根據地進行革命宣傳。1948年6月,《人民日報》在石家莊創刊出版,后成為中共中央機關報。1940年12月,延安新華廣播電臺開始試播,成為黨創建的第一座廣播電臺。新中國成立后,宣傳媒體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1951年1月,中共中央發布《關于在全黨建立對人民群眾的宣傳網的決定》,在全國范圍內構建報紙網、廣播網、出版網、學校網、電影網等,形成了規模宏大、縱橫交錯的宣傳體系。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宣傳媒體呈現出多樣化、快速化、大眾化的發展趨勢。第一份以農民為對象并由鄧小平題名的《農民日報》在京創刊,各省市黨委機關報也先后創辦了農村版。隨著農村電訊“村村通工程”的全面實施,電視成為了農村普及率最高的大眾媒體。從2005年始,國家大力加強農村信息化建設,網絡、手機等新媒體在農村開始大量普及。除大眾傳媒之外,黨還充分利用其他各種媒介形式,實施對農民的宣傳教育。僅在《毛澤東選集》里就提到了許多種,包括標語、圖畫、講演、歌謠、布告、報紙、雜志、壁報、論文、書籍、戲劇、電影、募捐活動、群眾集會、農民協會、農民學校、工人俱樂部等。這些豐富多樣的媒介形式,對宣傳教育農民群眾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六、方法建設方面
林之達指出:“從1921年7月到1949年10月,我們黨使用過的宣傳方式方法多達60種以上。”[5]宣傳策略、方法和手段的運用是否得當,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宣傳的效果。由于農村的經濟與教育水平相對落后,農民的文化素質普遍較低,所以必須講究宣傳的策略與方法,運用農民所喜聞樂見的形式,結合多種多樣的渠道,力求達到宣傳的目的與效果。毛澤東十分重視農村宣傳方法,認為宣傳藝術是實現宣傳目的的最有效的途徑。無論是講話、作報告還是寫文章,他都強調要看對象,要講方法。鄧小平經常指出,宣傳工作要講究方法藝術,寫文章、作報告應力求短小精悍、生動形象和通俗易懂,并把“空話、大話、假話”列為“惡習”,必須堅決杜絕。江澤民一貫強調要大力改進農村宣傳工作的方式方法,注重針對性,講究策略性,增強實效性。胡錦濤多次指出,宣傳工作要努力做到“三貼近”和“三深入”。“三貼近”即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和貼近實際,“三深入”即深入實際、深入生活、深入群眾。要搞好黨的農村宣傳工作,必須用事實說話,要切實改進文風,要注重實效性。正是由于黨一貫注重宣傳方法建設,所以能夠實現農村宣傳工作的效果最大化。
黨在長期的農村宣傳實踐中,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結合不同時期中國革命與建設的具體實際,創建了一整套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農村宣傳思想體系,并取得了大量豐富的歷史經驗和成果。通過對黨領導農村宣傳工作的歷史經驗的總結和研究,既可以為當代農村宣傳工作提供思想指導,也可以為宣傳工作者提供行動指南,進而有力地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蓬勃發展。
參考文獻:
[1] 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 中共中央.教育宣傳委員會組織法[C].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國共產黨宣傳工作文獻選編(1915-1937).北京:學習出版社,1996.
[3]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 中共中央.中國共產黨紅軍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決議案[C].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五冊).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
[5] 林之達.中國共產黨宣傳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