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璟熙
摘 要:隨著Web2.0大眾麥克風時代全面到來,微博在新媒體中脫穎而出,在網絡世界中擔當中重要作用。作為信息分享、傳播以及獲取的平臺,微博也以其“微力量”致力于公益活動,為網民的慈善公益開辟了嶄新的窗口。而如今中國鄉村教育情況嚴峻,本文就如何啟用微博的力量,動員更多人關注鄉村教育提出了具體方法。
關鍵詞:微博;鄉村教育;公益活動;名人效應
中圖分類號:G250.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1)04-0109-02
在這個技術迅猛發展,人人參與編輯“我的Web2.0”的時代,網絡電子商城、網絡多人協作的開放式寫作系統、視頻網站、社交網站、基于用戶關系的信息分享、傳播以及獲取的自媒體平臺成為了現代人了解世界,發表聲音的窗口。
網絡,迅速成為信息匯集、傳播和互通的高效平臺——在這里,你能讀懂世界,在這里,你能對話世界。
一、微博?被關注的自媒體
(一)蓬勃發展
微博,正是在Web2.0時代下新媒體的新興產物,其本質是一個基于用戶關系的信息分享、傳播以及獲取平臺,用戶可以通過WEB、WAP以及各種客戶端組件個人社區,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實現即時分享。
有人評價“在微博上,140字的限制將平民和莎士比亞拉到了同一水平線上”、“人人都能發聲,人人都能被關注”,這些短小卻蘊含力量的評價,正是微博蓬勃發展的真實寫照。
(二)微博特色
在國外蓬勃發展的微博,進駐中國后同樣發展迅猛,吸引著廣大網民的熱情參與,其短小便捷、實時交互、非正式性、強調草根等特色使其在網絡中擔當了重要角色。
1.短小便捷。微博140字的限制,使流水帳寫法被摒棄,從而形成更精煉的表達。同時,在追求速度和效率的現代社會,短小的話語使人們不用疲于組織長篇大論,同等精力下能發表更多的觀點話語,激發了人們的發表欲;另外,精煉的表達更符合現代人的閱讀習慣,節省閱讀時間成本的同時也達到了更好的傳播效果。
值得關注的是,李開復指出,140個字符限制下的Twitter大約有25個英語單詞,而140個漢語字符大約等于85個英語單詞。因而中文微博的信息量是Twitter的3-4倍。Twitter用戶更傾向用Twitter發布簡單信息和狀態,而微博用戶則可以發布更有深度的內容(評論、新聞、分析等),使微博更像一個媒體平臺。
2.實時交互。微博能有效體現時效性和現場感,簡短的話語、現場的圖片或視頻相互結合,為見證事件的網民能在事件發生的第一時間發布信息提供非官方的渠道平臺,相比傳統媒體、官方渠道更加迅速,為更廣大的網民提供“第一資訊”。此外,博友之間的互動溝通實時迅速,轉發、評論、私信、某某等各種方式為博友之間的交流提供途徑。
3.非正式性。微博作為一種非正式的人際傳播活動方式,無需考慮審稿、編輯等人為制度上的制約,隨性非正式,自由非制約,為“沉默的大多數”提供了直抒胸臆、個性表達的平臺。
4.強調草根。草根時代的到來,全民皆是麥克風。精英階層在社會中高度壟斷話語權,而相較之下平民階層發聲的渠道被擠壓。此外,利益多元化與經濟的發展,一定程度造成人與人距離的疏遠,人們更渴望得到訴求的表達,同時自我意識得以提升,微博的出現正是為草根聲音的表達提供了機會,體現了普通百姓的情感訴求,彰顯大眾文化的平民精神。微博的草根性還體現在降低受眾的門檻和接入技術的普及。不要求博友的知識水平和學歷水平的高低,只要有表達的欲望就能實現自由的傳播與表達,除了PC端登錄微博,還可以通過手機端登錄,接入技術普及,實現隨時隨地的表達。
二、微博?網絡愛心微公益
(一)微博聚集微力量
如今已經邁入網絡公益新模式 Web2.0時代,網絡正成為匯聚、釋放“愛心”的平臺。從網絡教學,到網絡上的以物換物,再到NGO通過網絡宣傳活動,號召網友參與,Web2.0時代下的公益活動因網絡的加盟、網友的互動、傳播的廣泛而備受關注。
如今最為火熱的莫過于網絡微公益,利用微博的力量助力公益事業。這些多為80后、90后的微博博友,就其群體性質而言,白領和學生們對公益有著獨特的見解,更擅長使用網絡去集合“微力量”,達到積少成多、集腋成裘的效果。
同時微博短小便捷、實時交互的特點讓公益活動更有效率,傳播范圍更廣,強調草根等特性則讓公益之花處處開放,讓公益變得隨時隨地,無處不在。
(二)從大災大難到鄉村教育,從名人到普通人
回顧微博微公益的發展,許多感動與溫馨的瞬間依然停留心間。2010年4月14日8時46分,中國國際救援隊在微博上發出了玉樹發生7.1級地震的消息,隨后及時向廣大網友公布救援情況,新浪微博發動廣大博友捐款捐物,籌資110萬元,眾多博友的用戶名后出現了“綠絲帶”以表自己的關注與祝福。
微博上的名人利用微博進行慈善公益活動。今年3月底,梁詠琪以粉絲轉發自己的捐贈倡議的數目為基準,轉發一次捐贈一元,向香港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捐贈了8萬元,姚晨則以“一個粉絲一毛錢”為基準,向西南旱災區捐13.1萬元。通過實時互動,捐助事件的傳播效應和網友的愛心聚焦效應數十萬倍的擴大和增長,“名人效應+網友推廣”的方式使公益慈善的感染力和號召力遠遠超越了所有已知的公益慈善模式,是微博模式下的愛心公益慈善的典范。
同樣受到關注的,還有廣州微博紅人梁樹新在微博上發起的“鉛筆換校舍”的網上義賣活動。用三根來自鄉村小學的鉛筆,先后換了巧克力、電飯煲、打印機、AC米蘭球衣等等,最后擴展到了名人,例如央視主持人王凱捐出了一小時配音時間,經過一個月,籌得善款15萬元,匯入廣西昭平縣走馬鄉佛丁村小學,用于校舍建設。
這樣的愛心活動仍在延續,生生不息,呈現了專門化趨勢。專業慈善微博網站“茶缸兒”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網友只要注冊會員,就等于捐獻了10粒米,博友每發表一篇微博,網站又會再捐1粒米;如果會員很積極、粉絲夠多,每200積分就可以換成5000粒米。微博對于慈善的貢獻不僅僅體現在捐款的數目,更體現在它從根本上改變了慈善的觀念和方式,讓網民能在日常生活中通過舉手之勞為有困難的人伸出援手,簡單、快捷,讓慈善真正成為一種習慣。正如2010年公益盛典上,“微博女王”姚晨對所有獲得年度公益人物獎的微民所說:“這個獎杯雖然沒有實質的頒獎,但她一定會在我們每個微民的心中,我們微小但是巨大著。”正是這種微小但飽含力量的微博慈善,為公益發展開啟了嶄新的窗口。
三、微博?助力于鄉村教育
(一)鄉村教育現狀
華商報和騰訊聯合推出的鄉村教育調查報道指出,中國的鄉村,始終是叫人牽掛的熱土。當這一社會始終注目的焦點“鄉村”與另一個焦點“教育”勾連起來時,“熱土”中的焦點愈發熾烈——中國鄉村教育情況依然嚴峻,學校越來越“小”,學生越來越少,老師越來越“老”;城市教育的壓力越來越大,競爭越來越激烈,城市學校“大班額”比比皆是。農村教育處于彷徨、焦慮的狀態之中;提倡課堂教學改革,師資、設備跟不上;拖欠教師的工資、基本的辦學條件得不到保障等等。針對農村教育改革的關注和呼吁,不同的社會人士、教育界人士、媒體均給予了不同程度的關心。如何在新時期新媒體發展的情況下,運用網絡的力量去呼吁并且有效地實現鄉村教育的改善,是值得每個網民思考的問題。
(二)“微”力如何聚集
在Web2.0時代,在微博火熱的時代,運用微公益的力量,不失為一個有效的選擇。將鄉村教育與微博相結合,或許能讓鄉村教育在21世紀第二個十年中得到更好的發展。
1.公益助學名人堂。動員有志于發揮自己力量助力鄉村教育的名人們組成“新浪微博?公益助學名人堂”(以新浪為例),每個月派選一名“名人新聞大使”,前往鄉村教育薄弱的地方進行采訪和慰問,及時將觀察了解到的信息發布到新浪微博上,并且與網友互動,探討具體的切合當地的解決方案,并形成報告,遞交給當地有關部門。此外,每個月推選出五名“名人公益大使”,以其該月增加的粉絲數為基準,每增加一個粉絲捐出一塊錢,匯入中國少年兒童基金會,專項鄉村教育。以月為限,并且每個月定為五位名人,以粉絲增加數為基準,是因為“名人堂”是一項持久的活動,一年將有60位名人,而十年將有600位名人為鄉村教育共享自己的力量,而這當中,包括了眾多博友的不懈努力和互動支持。成立公益助學名人堂能達到“四贏”的效果,第一,運用名人效應能在全社會引起對鄉村教育的關注,同時“名人堂”這一集合體的影響力遠大于單一名人的呼吁;第二,能切實幫助到亟需教育資源的孩子們;第三,成為名人堂的成員之一,是社會名人對于自我形象的再塑造,打造關注公益與熱心慈善的形象,可以號召更多的人參與其中;最后,以粉絲數增加量為捐款數額的基準,一來動員了廣大博友和網民的積極參與,二來也為新浪微博帶來了更高的關注度和更大的影響力,同時表現了企業的社會責任。
2.公益助學微博。新浪微博可以成立某一個專門致力于鄉村教育的“公益微博”,每個月不定時發布有關需要資助的山區孩子的信息,附上聯系方式,為孩子們尋找好心人,成為連接熱心博友和鄉村孩子的公益橋梁。此外,收集博友們的反饋信息和公益團隊了解到支教信息,及時發布,讓更多的人投身到支教的隊伍中。一個人的力量或許是有限的,但是上億微博網友的力量卻是巨大的,一個人或許無法在一個學校支教五年,但是二十個博友每個人花半年時間卻能為一個學校撐起十年的教育!
3.換物進行時。以物換物的公益模式依然能吸引廣大博友的眼球——既能親身參與其中,感受換物的樂趣,也同時為公益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可以由新浪微博認證的公益團隊發起微博換物行動,每個月一件小物品,比如是山區兒童的一本課本、一支圓珠筆、一張課堂錄音帶等等,將最終換到的物品進行微博拍賣,將拍賣到的款項悉數捐給中國少年兒童基金會。一個好漢三個幫,我們應該理性地看到,微博作為一種信息發布、博友互動的媒介平臺,其功能固然顯著,然而力量也是有限的。其他新媒體、傳統媒體在多年的發展中已經吸引了一定的受眾和奠定了一定的社會資本,將微博與上述的媒體相結合,通過線上的互動發布、線下的持續活動以及報紙雜志跟進報道相結合,推廣“以微博為引爆點,輔以其他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的方式,才不會是微博的“自娛自樂”,而是整合各方力量助力于公益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