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建宏
摘 要:在我國,新聞工作是宣傳教育組成部分,是一項精神勞動。新聞工作者成天與人打交道,新聞在采訪、傳播工程中無時無刻不在與人、與社會發生作用,即新聞工作者通過自己采寫的報道,向人們宣傳黨的方針、政策、灌輸共產主義思想,傳授各方面知識。因此,新聞工作者自身的作風、知識、技能、職業道德、情感等方面的修養,就至關重要。
關鍵詞:記者;修養;新聞采訪
中圖分類號:G21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1)04-0126-02
目前,我國新聞界缺乏名記者,記者隊伍在政治、業務上青黃不接的現象嚴重,有些同志還存在著一種輕視記者修養的錯誤傾向,“只要能應付報道,就能當記者”的思想有一定市場。外國新聞界也有類似現象,如有人提出,新聞學校只要開一門《新聞寫作》課就行了。對此,連西方的一些學者也認為是謬論。著名新聞學家麥克杜戈爾曾予以駁斥:“不幸的是,在新聞學以及其他任何領域中,決沒有‘只要寫作就夠了的便宜事。莎士比亞是不朽的,這主要不是由他的詞和風格造成的;他之所以不朽,是因為他的思想偉大。”
要具備記者的修養與條件并非一日之功,想要為黨和人民獻身的新聞工作者,就要在平時的工作生活中,隨時隨地加強培養自己各方面的修養與能力[1]。著名記者陸詒曾對復旦大學新聞系學生風趣地說過:新聞工作者的修養是一個“無限公司”,不存在夠不夠的問題,也永遠不會“畢業”,要干到老,學到老。
一、要有優良的思想作風修養
從心理學的角度上講,新聞采訪是一項意志活動,必須表現出相應的意志品質來,即良好的思想作風修養,其中主要包括意志的自覺性、持續性和自制性等。有了自覺性,記者才能在行動中有明確的目的性,并能較充分認識活動的社會意義,使自己服從于社會的要求,即使犧牲個人的一切,也要堅定、勇敢地克服困難,排除艱險,不達目的,決不罷休。不人云亦云、隨風而文,迫使自己排除干擾,直達采訪活動的目的。
在我國,記者是黨和人民群眾聯系的紐帶與橋梁。他們以新聞報道的形式把黨和政府的政策告知給人民,再把人民的呼聲及時反應給社會,幫助各級黨委了解人民群眾中存在的實際問題,為制定方針政策提供依據。由此可見,這是一項光榮而又神圣的事業,記者是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傳播者、教育者。而決不是“懷揣記者證,身背照相機,見官‘高一級,別看多神氣”所能替代應付的。因此,這項事業要求每個記者都必須具有高度的事業心和責任感,更要認識到自己工作性質、意義和肩負的歷史使命。
二、要有高尚的新聞職業道德修養
新聞職業道德,是指記者在采寫、傳播新聞過程中與人、與社會相處時的行為規范。他包括的具體范圍和基本內容有:
(一)堅持真理,忠于事實
中國新聞教育泰斗王中教授曾說過:“記者不要做‘文娼”,至今品味此話,仍覺意味深長。當今的新聞工作者決不能屈服于任何邪惡勢力,不弄虛作假,在任何情況下,都把黨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
(二)謙虛謹慎,戒驕戒躁
在采訪中,應當擺正自己與采訪對象的關系,不好為人師,不高人一等,以誠相待,虛心求教。
(三)深入實際,體察民情
當今社會的新聞工作者要深入基層,關心廣大人民群眾的疾苦,體恤百姓,及時反映他們的呼聲與要求,不能麻木不仁、不聞不問。做不到這些,就趁早改行。
(四)互敬互學,積極競爭
記者與記者之間,新聞單位與新聞單位之間,根本利益和奮斗目標是一致的,應當不斷增進友誼,共同進取,即使要展開競爭,也應憑借正常的業務手段去健康、積極地進行,不應搞不利于事業和破壞團結的行為與活動,決不允許讓資產階級記者那種不擇手段、互挖墻角的惡劣行為出現在我們記者隊伍當中。
(五)擺正位置,不謀私利
每一個記者都應當擺正個人與集體的位置,妥善處理好公與私的矛盾,決不允許用黨和人民給予的某些權利去謀取私利。值得強調的是,在當前,一些記者在職業道德上,嚴重背棄新聞工作者的職責與紀律,利用工作之便,拉關系,謀私利,或是拉生意,做掮客,或是索要錢物,搞“馬夾袋、紅包”之類的有償新聞。這種現象且有泛濫之勢。
三、要有廣博的知識修養
隨著現代科學的發展,計算機網絡的不斷完善,知識的更新周期和傳播速度得到了極大地提高。而在這當中,每出現一種新的事物后,新聞報道要率先起著傳播作用。在這一工程中,記者的知識修養越發顯得重要。
(一)知識修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提高采訪活動效率。記者其實就扮演著社會活動家的角色,社會接觸面極為廣泛,如果其本身有較高的知識素養,就會更加便于同社會各階層人士的交流,會提高其本身的采訪效率。換言之,若是記者文化水平低,知識匱乏,若是對于要采訪的對象所從事行業的專業知識“ABC”和最基本的情況也全然不知,采訪對象必然心里上會對記者產生輕視,就會削弱與記者深入交流的興趣,采訪活動效率也會隨之降低。
2.滿足受眾的求知心理。與以往的受眾相比較,人們現在讀報、聽廣播、看電視需要滿足的不僅僅是他們的新聞欲,更是大家對于知識的渴望。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報紙、廣播、電視就等同于學生的課本,記者則是扮演了黨和人民聘請的“教師”,故而,作為人民教師的記者們需要牢記:只有先積累“一桶水”,才會更好地輸出“一滴水”。
3.加強采訪寫作的綜合能力。心理學上說:知識是萬能的“力”,知識與能力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知識是能力的基礎,知識可以轉化為能力,促使能力的快速提高。事實說明了,具備一定的知識素養,是記者采訪寫作綜合能力提高的基礎和重要因素,對于新聞事實的感知力、判斷力、寫作時引經據典的敏捷性等,都離不開知識修養。
(二)知識修養的范圍與內容
1.理論知識修養。由于新聞工作的性質決定了理論知識修養在新聞工作者所有的知識修養里是最為重要的。在實際采訪寫作工作中,一個新聞工作者,要將新聞報道寫活固然重要,但主要是要真實、準確、深刻的遵循和揭示事物的本質規律,也即能否較好的發現、揭示和解決問題。而需要做到這一切,主要是取決于記者的理論水平和理論知識修養。理論知識修養,在我國從來都是記者所必備的職業素養,是其是否為一稱職記者的標志之一。
2.新聞專業知識修養。指的是新聞學基礎業務知識修養,主要包括中國新聞理論的基本體系、中外新聞事業史及采訪、寫作、編輯、評論、攝影、廣告、公共關系、媒介管理及網絡傳播等業務知識。從現今的新聞事業發展趨勢來看,以后的新聞工作者必然是需要學習系統的專業知識。
四、要有熟練的技能修養
(一)掌握用方言和土話交談的技能
新聞采訪工作也屬人際交往活動的一種形式,而此種交流則主要靠語言來進行。中國地域廣,民族多,語言種類繁雜,這無疑給新聞記者的采訪工作增添了極大的困難。增強此種技能修養,對順利進行人際交流、提高采訪活動效率十分有利。
(二)掌握外語采訪技能
隨著我國對外的交往日益進展,記者在許多場合接觸外國人士的機會日益增多。熟悉一門主要外語,尤其是英語,并能基本用外語直接與采訪對象交談,勢必能提高采訪活動效率,并常常能捕捉到獨家新聞。
(三)掌握攝影技能
隨著讀者知識水平的不斷提高,其對報紙質量的要求也就越來越高。要求版面上有更多高水平的新聞圖片,以求滿足其對美對藝術的需求。因此,要求廣大新聞工作者努力抓拍有價值、有意義的照片,抓拍生活當中有意義的瞬間,讓報紙版面呈現更多的可視鏡頭。更何況新聞圖片常常能做到“一圖勝萬言”之效,是新聞報道不可或缺的一個體裁門類[2]。
(四)掌握電腦操作技能
隨著新聞事業的發展,我國現行的嚴重影響時效的新聞傳播通訊方式將會日益改進,現代化的傳播通訊設備將會日益更新。
(五)掌握駕駛各種交通工具的技能
只要是有人群的地方,即使是在人煙稀少的地方,也是會有新聞發生的。不管有多么遠,都需要記者去采訪,所以記者應當根據環境的不同而掌握使用多種交通工具的技能。隨著新聞事業的不斷發展,新聞時效的競爭也會愈演愈烈,所以,對交通工具的不斷更新和熟練使用,就會是爭取新聞時效的一種重要手段,更甚至于會是決定性因素。
五、要有誠摯的情感
實踐證明,在信息傳播的同時,記者與受眾的感情也在交流。因此,一個好的新聞作品要吸引受眾的眼球,除了真實、迅速等基本的要求外,還要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 、生活寬厚度、感情的濃度。
(一)情感是融洽采訪氣氛的橋梁
新聞采訪工作其實是人際關系的一種表現形式,情感則是人際關系當中最為重要的一部分,良好的人際關系則是表現為記者與被采訪者之間的情感共鳴。例如,記者去采訪一位掏糞工人,不敢握對方的手,去火葬廠采訪一位焚尸工,不敢喝人家端上來的茶,要撬開對方的金口、得到材料才怪呢!有時采訪的成功與否,感情融通起著決定性作用。
(二)情感是構成談話的基本要素
在新聞采訪的過程中,談話與提問是需要情感的。記者想讓采訪對象敞開心扉,打開話匣子,是需要投入大量的情感的。有時,一般的提問方法不能奏效時,則需要記者采用別的方式,可以在采訪提問過程當中穿插適當強度的刺激,觸動被采訪者的情感,打開被采訪者的心理防線,最終探得事實的真相。剖析一則新聞作品,情感往往是最重要的成份和內容。事業在發展,歷史在前進,對記者的修養與素質的要求將與日俱增,對此,每個當代新聞工作者都必須有充分的思想準備。
參考文獻:
[1] 雷躍捷.新聞理論[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
[2] 王文,王鳴兒,劉志德.無剪輯拍攝,現代電視記者應有的基本功[J].視聽界,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