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嘯南 肖 鵬
(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院 廣東 廣州 510006)
廣州市的圖書館志愿者服務普遍存在于廣州市各級公共圖書館中,形成了以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廣州市圖書館與廣州市各區級圖書館省、市、區三級有機結合的志愿者服務系統。從某種程度上說,廣州市圖書館志愿者的發展和進步關乎全省圖書館志愿者事業的發展。然而,由于該項工作目前仍處于探索階段,3個層次的圖書館志愿者服務資源缺乏整合,服務范圍和內容也有待拓展。針對上述情況,筆者采取分層調查的方式,從圖書館志愿者工作開展深度和覆蓋廣度出發,探求廣州市公共圖書館志愿者工作的發展策略。
圖書館“志愿者工作”與“志愿者活動”是兩個概念:其一,志愿者工作,即圖書館通過對外募集志愿者補充人力資源方面的不足,支援本館服務建設;其二,志愿者活動,表示與圖書館界相關的志愿行為,如“中國圖書館學會志愿者行動”就是招募專家志愿者為基層圖書館提供業務指導和幫助的活動[1],“圖書館家園”是以汶川災區受災的圖書館人為關注對象進行的一系列志愿援助行動[2]。志愿者工作側重于鼓勵社會人士的志愿者精神和參與激情,往往與單個實體圖書館相關聯,與該館的實際業務相融合;志愿者活動則側重于發揚圖書館人的志愿者情懷,推動業界內部的互動、互援。本文以志愿者工作為論述對象,強調從圖書館角度出發,將志愿者工作視作圖書館業務工作和發展的一個部分,探討志愿者工作的發展策略。
由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廣州市圖書館與廣州市各區級公共圖書館形成的公共圖書館志愿者服務系統體現了廣州市公共圖書館志愿者服務的全貌。因此,筆者選取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廣州市圖書館及廣州市番禺區圖書館為主要調查對象,并以分層調查法、實證調查法及專家訪談法為基本方法,在2010年5月10日—2010年7月20日對廣東省公共圖書館的志愿者服務基本情況進行了調查。(1)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以下簡稱省館):其志愿者服務立足于廣州市、輻射至全省,以引領羊城文化為出發點,對廣東省公共圖書館志愿者服務的發展起著導向作用。筆者通過對省館館長劉洪輝及圖書館志愿者工作主要負責人的訪談獲得相關資料。(2)廣州市圖書館:筆者作為廣州市圖書館的志愿者,采用實地介入式調查法,以親身參與志愿者服務的實際經歷,結合志愿者負責人的訪談記錄,深層次透視該館志愿者服務的相關情況。(3)廣州市番禺區圖書館:廣州市番禺區圖書館是廣州市各個區級公共圖書館中最早開展志愿者工作、制度建設相對完善、服務經驗較為豐富的圖書館。筆者通過與該館館長和志愿者工作主要負責人的深度訪談與電子郵件交流獲得相關研究資料,并考察各個區級公共圖書館的主頁,從而補足橫向對比資料。
現將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廣州市圖書館及廣州市番禺區圖書館的志愿者工作情況進行匯總,調查結果見表1。
2.2.1 廣州市公共圖書館志愿者工作存在的問題
(1)公共圖書館志愿者工作起步較晚,較少從讀者視角審視志愿者工作。廣州市少年兒童圖書館是廣州市公共圖書館中開展圖書館志愿者工作最早的圖書館,始于1996年。其他多數公共圖書館的志愿者工作始于2000年,相對于社會其他類型的志愿者服務(如廣東省1987年開展的第一條志愿服務熱線——“手拉手”青春熱線電話服務、“青年志愿者綠色環保行動”、“青年志愿者路”等),時間上較為滯后。本文調查的3個圖書館開展志愿者工作的動因可歸為以下兩類:其一,從圖書館的角度出發,需要更多的人力以緩解人手不足的狀況,同時為了宣傳圖書館服務,幫助讀者提升信息素質;其二,從圖書館志愿者的角度出發,圖書館為其提供參加志愿者服務的平臺,帶動讀者參與到館務建設中來,提升其綜合素質。然而,目前很少有圖書館意識到圖書館服務是依托于讀者需要而存在的,讀者對志愿者服務內容的需求應成為圖書館開展志愿者工作的初衷。這方面的思考涉及志愿者工作制度的設計和服務態度的培訓等,不可忽視。

表1 廣州市公共圖書館志愿者工作調查情況匯總
(2)志愿者工作無專門的管理部門,服務形式單一。由表1可以看出,本文所調查的3所圖書館均無專門的志愿者管理部門,以致圖書館志愿者的管理和組織受到一定的影響。志愿者服務工作多處于一線崗位,主要從事圖書、報刊的整理工作,也有部分讀者從事閱讀輔導工作與圖書館活動組織工作,但是志愿者能擔任的工作和提供的服務仍較為有限。
(3)參與者年齡跨度較小,職業單一。 調查發現,圖書館志愿者的年齡大多介于16~30歲之間,而且大部分為學生,其參與圖書館志愿者服務的動因是學校的要求。由于學生的社會經驗不足、生活閱歷不夠豐富,他們在從事志愿者工作時視野不夠寬闊,除上架、引導工作外,很難參與到圖書館的其他工作中,因此他們對圖書館工作的支持只能停留在一個相對膚淺的程度。相比之下,國外圖書館的志愿者的職業、年齡較為多元化,而且已參與到閱讀療法、社會支援、網站建設、咨詢小組等圖書館工作的各個方面[3]。例如,“費城自由圖書館之友”(The Friends of the Free Library of Philadelphia)致力于協助當地圖書館滿足讀者的各種需要,有1名執行理事和2名管理者,其理事會的25名理事均是來自公司、教育機構、司法機構及基層團體的杰出人才[4]。此外,圖書館應該鼓勵更多的社會人士加入志愿者行列,包括殘障人士。殘障人士志愿者在為殘障人士提供圖書館服務時,可以拉近彼此心靈的距離,從某種程度上說,拉近了圖書館與讀者之間的心理距離,同時也為圖書館進行了無形的宣傳。
(4) 公共圖書館缺少對志愿者工作的宣傳 公共圖書館在其宣傳中,幾乎沒有提及圖書館志愿者工作,導致很多人不了解圖書館志愿者工作的具體情況。因此,應將對志愿者工作的宣傳納入公共圖書館宣傳之中,并將其作為圖書館的特色吸引更多的讀者。
(5)志愿者工作無專項資金投入 目前圖書館志愿者工作的費用多是從圖書館行政費用中抽取的,經費不足將影響志愿者工作開展的長期性和計劃性。而設立專項資金可以使公共圖書館的志愿者工作有物質保障,如實施志愿者獎勵,定期開展志愿者培訓,處理志愿者工作應急事件等。
(6)公共圖書館志愿者資源缺乏共享 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其一,各圖書館之間志愿者資源的共享。目前大多圖書館都擁有屬于本館的志愿者隊伍,但缺少志愿者資源整合或交流平臺,使得志愿者工作內容局限于簡單的圖書、報刊上架等一線工作,而不易拓展到其他圖書館工作領域。圖書館間進行志愿者資源共享,可節省志愿者培訓等方面消耗的人力、財力和物力。其二,圖書館志愿者與其他志愿者組織的資源共享。例如,廣州市圖書館加入了廣州青年志愿者協會(以下簡稱廣青),成為其團體會員,但是除了參加評優活動和一些宣傳活動外,并未與廣青及其下的其他志愿者組織共享資源。相對地,成立于1973年的“費城自由圖書館之友”擁有51個圖書館之友小組,服務于費城圖書館的54個分館,各小組成員定期會晤,加強聯系,采取分支管理模式,并結合成圖書館之友聯盟。“費城自由圖書館之友”在對各自分館提供單獨服務、整個“圖書館之友小組”提供聯合服務方面都是值得借鑒的。
2.2.2 廣州市公共圖書館志愿者工作的制約因素
(1)志愿者工作的法制建設需進一步完善 無論是美國1973年頒布的《志愿服務法》,還是德國1964頒布的《獎勵志愿社會年法》與1994年頒布的《獎勵志愿生態年法》,法律的支持對這些國家的志愿服務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5]。相比之下,雖然我國《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等對這種非營利性行為有所涉及,但目前在國家級別上并沒有明確的規范公民從事志愿服務工作的相關條例。
1999年9月20日起開始實施的《廣東省青年志愿服務條例》是國內首部關于青年志愿服務的地方性法規,其后,湖北、吉林等省份陸續推出了適應該地區特點的地方性條例[6]。這些條例明晰了志愿服務的相關概念,對其服務對象、經費來源、志愿者權利與義務等方面作出了明確的規定。然而,從志愿者工作的組織角度來看,我國關于非營利組織的法律制度并不完善,志愿服務與服務對象之間的法律關系尚未解決,這些都是圖書館志愿者工作發展的障礙。因而,圖書館在規劃志愿者工作時,應考慮當前的法律架構與未來的法律走向。
(2)志愿者工作的理論建設有待加強 對比志愿者活動在各大公共圖書館的實施與踐行,圖書館學界對于志愿者工作的理論研究顯然不足。筆者通過CNKI知識網絡服務平臺、維普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臺,以“志愿者工作”為檢索詞進行主題檢索,經過查重去除不相關文獻后得到志愿者工作研究文獻138篇。與圖書館其他業務工作相比,該領域的研究成果較少,而且內容主要是對志愿者工作實踐的思考、對管理機制和建設方案的討論和海外經驗的引入等;對實務內容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館內制度的完善,忽視了大視野的掃描和觀察;缺乏基礎的理論探討,如圖書館志愿者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模式的概括和總結等。
理論研究的匱乏使得實踐的開展缺乏足夠的支持,因此需要參考國外的經驗,并由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國內圖書館領導落實,這也是筆者采用訪談方法進行研究的重要原因。同時,理論研究的匱乏也透露出志愿者工作尚未引起足夠的重視,缺乏有力的倡導者和社會的普遍認可。因此,圖書館志愿者活動應遵照由下而上、從民間組織到官方提倡的發展路線。
圖書館志愿者工作以用戶的切實需要為最主要的出發點,旨在協助圖書館工作人員完成不影響圖書館工作的其他多種形式的活動。志愿者的工作范圍不僅包括傳統的圖書館服務工作(如圖書借還、上架,圖書館秩序的維護,用戶問詢解答等),還應參與圖書館活動的策劃、組織及協助等工作,以起到弘揚圖書館志愿者精神、讓圖書館走進公民文化生活的作用。
上述圖書館志愿者工作存在的問題和制約條件多是由過于松散的組織結構造成的,導致較難獲得上級部門的重視,難以擴展志愿者的年齡結構與層次。因此,圖書館志愿者工作發展策略應以志愿者機構之間的統一和互助為基本出發點。根據國內外相關經驗,筆者總結出以下3種基于“聯合和互助”的方案。
3.1.1 廣州市公共圖書館志愿者合作網絡
廣州市各公共圖書館聯合建立合作平臺、制訂志愿者工作的相關政策,有助于在各館開展重大活動時,調配志愿者人員、開展志愿者培訓。該方案可由省館或者市館牽頭,利用館內的資源進行合作網絡的架構,區級館以自愿的方式加入,而不另外成立負責相關事務運行的組織。
3.1.2 廣州市公共圖書館志愿者協會
廣州市公共圖書館志愿協會是專門負責志愿者工作的機構,其性質類似于廣青,有統一的法人機構,并與其他組織建立長期密切的合作關系。
3.1.3 廣州市公共圖書館之“圖書館之友”
首先,借鑒國外“圖書館之友”的經驗,鼓勵圖書館成立各自的“圖書館之友”,以尋求最大的社會幫助(包括志愿者的招募、資金的支持、服務的宣傳等);建立貼近社區信息服務的站點,形成以各個圖書館為中心的文化社區。例如,“費城自由圖書館之友”舉辦的“圖書角”、“更好圖書館的鄰里志愿者”(Neighborhood Volunteers for Better Libraries)及相關的大型的圖書銷售會、閱讀輔導、電腦培訓、圖書俱樂部、職業規劃咨詢及建議、園藝活動等極大地豐富了社區文化生活。其次,由固定的管理人員負責“圖書館之友”的工作,并且發動社會人士積極參與管理、資金募集、資金使用和監督的全過程,保證物資的合理使用。國外“圖書館之友”大多設有會長、副會長、秘書及財務主管,有些還有10~25個成員組成的執行或監督理事會[4],他們各司其職,監督和承擔整個組織的運作,而且其“圖書館之友”的資金募集舉措往往是有效的。例如,2009年3月美國明尼蘇達州圣保羅公共圖書館的預算被削減時,其“圖書館之友”(Friends of the Saint Paul Public Library)在1個月內為其募集到3萬美元,獲得了450筆捐贈[7],為圖書館開展的活動提供了有利的經濟保障;“澳大利亞圖書館之友”(Friends of Libraries Australia,簡稱FOLA)提供的服務包括資金募集、商品義賣、提升圖書館及資源優化等內容[8];英國西福德圖書館之友(Friends of Seaford Library)從2005年起每年都舉行博物館交易日(Seaford Museum Market Day)活動,募得數量不等的善款以支持其圖書館工作[9]。
筆者從方案的可行性、成效、特點和受訪者的觀點對上述廣州市公共圖書館志愿者工作發展的3種方案進行了比較,結果見表2。
從表2可知,廣州市公共圖書館志愿者合作網絡相比于其他兩種方式,其可行性較高,而且松散的結構和管理的便利性受到較多受訪者的青睞,加之其成立條件已基本成熟,所以理應成為圖書館開展志愿者工作的目標。

表2 3種方案的比較結果
圖書館情懷和志愿者精神的宣傳與發揚乃是志愿者工作發展的基本動力。以廣州市公共圖書館為例,當前的條件只適宜建立志愿者合作網絡。只有民眾對志愿者和圖書館的認識與態度進一步加深和發展,志愿者工作才能實現志愿者協會和“圖書館之友”的雙重架構。因此,圖書館在重視志愿者工作聯合的同時,應采取輔助策略,宣傳和發揚志愿者精神及其圖書館情懷,以保證圖書館志愿者組織不斷走向深層次的聯合。
首先,要建立公眾對圖書館的歸屬感。圖書館僅通過優秀志愿者評獎等活動,無法號召更多的公眾加入圖書館志愿者的行列。但是可以嘗試利用網絡與社區使民眾融入圖書館氛圍。一方面,年輕人往往是志愿者中最重要的成員,可通過社交網站、微博客等喚起他們的興趣[9];另一方面,招募社區群眾開展基于本社區的志愿者工作,可極大地調動其積極性,培養其歸屬感。其次,學界應該圍繞這種基本動力展開思考,在借鑒國外成功經驗的基礎上,提取適合本國國情發展的圖書館志愿者理念。這些都將直接影響公共圖書館志愿者工作的發展走向。
圖書館志愿者活動的發展路徑應該是:以成立“廣州市圖書館志愿者合作網絡”為基礎,配合志愿者精神的宣傳和推廣,在法律和人文環境適合的情況下,嘗試成立統一的“廣州市圖書館志愿者協會”和各館的“圖書館之友”組織。
“廣州市圖書館志愿者合作網絡”應是當前志愿者工作發展的目標,其條件已經基本成熟。未來可以此為基礎,成立市級“廣州市圖書館志愿者協會”,作為官方的、統一的組織機構,成立各館“圖書館之友”,形成社區的長期支援,從而構建雙重的志愿者服務體系。這種設想可以推廣至全國,并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逐步發展。
此外,當前圖書館志愿者活動提倡先進的理念引導。一方面,要以圖書館實務為基本,展開各館之間的合作與聯合,以共同的價值基礎探索共同的發展方向,從分散走向集中;另一方面,要通過宣傳等手段發動群眾,培養其志愿者精神和圖書館情懷,使社會價值取向從零散走向集中。
志愿者活動的研究涉及法學、社會學、管理學和傳播學等領域,圖書館志愿者工作的理論研究應利用其他學科的研究成果,逐步發展、完善自身的學科體系。在實踐方面,群眾參與實踐活動是推動志愿者服務發展的根本動力,在總結實踐經驗的同時,應深化思維的層次,拓寬觀察的視野。筆者試圖從更廣的視野探索志愿者活動的發展路向,為其研究開辟思路,但是其中難免存在問題和偏頗,還期待更多的后續研究加以補足和完善。
[1]2007年中國圖書館學會志愿者行動志愿者招募公告[J]. 晉圖學刊,2007 (2):80.
[2]張 琦,王 蕾. 論圖書館精神的知行合一:由“圖書館家園:援助圖書館人計劃”說起[J]. 圖書館論壇,2009 (4): 42-44.
[3]Cecilia H. For Our Next Trick, We'll Need a Volunteer [J]. Searcher,2010(5): 22-27.
[4]謝小燕.美國圖書館之友研究[D].廣州: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院,2009:47.
[5]李 哲. 世界各國關于志愿者服務的法律[N].人民政協報, 2008-09-08(B4).
[6]呂慧君.志愿服務的法律問題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法學院,2008:24.
[7]Peaoson P. Fundraising and Advocacy in Touch Times [J].Public Libraries,2009(4):21-23.
[8]Friends of Libraries Australia: Service [EB/OL]. [2010-12-30]. http://www.fola.org.au/services/index.htm.
[9]Friends of Seaford Library[EB/OL].[2010-12-30].http://www.seaford-sussex.co.uk/fosl/fund.htm.
[10]Peggy O S. Young Adult Volunteers: Recruitment Appeals and Other Marketing Considerations [J].Journal of Nonprofit & Public Sector Marketing,2009(2):139-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