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善濤 張媛媛 任 利
(福建中醫學院,福建省福州市閩侯上街華佗路1號,350108)
圣愈超微粉顆粒系應用超微粉碎技術將古方圣愈湯(含白芍、生地黃、當歸、川芎、黃芪、人參)制成超微粉顆粒。鑒于方中當歸、川芎所含揮發油具豐富的化學成分和廣泛的藥理作用,為最大限度地保留有效成分,將其制為超微粉入藥,制得顆粒。與傳統中藥湯劑相比,采用超微粉碎技術可明顯提高制劑的藥效學活性[1]。臨床研究發現,對缺血性心腦血管疾病有較好的療效[2-3]。本文采用氣相色譜-質譜聯用(GCMS)技術分析了其中揮發油的化學成分,現將實驗結果報道如下。
儀器:Agilent6890 GC-Agilent5973 MS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美國安捷倫公司);試藥:圣愈超微粉顆粒制備于南京中醫藥大學植物藥深加工工程中心,所用藥材均購自江蘇省藥材公司。其中當歸、川芎經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鑒定學教研室鑒定為傘形科植物當歸Angelica sinensis Diels的干燥根及傘形科(Umbelliferae)植物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的干燥根莖。
2.1 揮發油的制備 參照2005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一部附錄XD方法[4]提取揮發油,用無水硫酸鈉過濾脫水處理后,置5mL容量瓶中定容,備用。
2.2 GC-MS分析條件 氣相色譜條件:HP-5MS毛細管柱(30mm×0.25mm×0.25mm);色譜柱程序升溫條件:初始溫度為60℃,以5℃/min開溫速率升至200℃,再以10℃/min升至250℃,保留5min;進樣口溫度250℃,載氣為高純氨氣,流速為1.0mL/min;進樣量1μL,分流進樣,分流比為10∶1。質譜條件:離子源溫度(接口溫度)230℃,四極桿溫度150℃,電離方式EI,電子能量 70ev,發射電流 150Ua,檢測電壓350V,掃描范圍33~550u,溶劑延遲為3min。
按上述實驗條件,對樣品進行GC-MS分析,得到揮發油化學組分總離子流色譜圖,經計算機內存的標準質譜庫檢索,確定出32種組分,根據相關文獻資料的檢索查閱,鑒定出其中28種化合物,根據總離子流色譜圖中峰面積歸一化法進行處理,約占總量的98.06%,分析結果見表1。
為了將川芎和當歸中的揮發油成分完全分開,選擇較慢的程序升溫速度,初始溫度為60℃,然后以5℃/min的速度升溫。川芎和當歸的揮發油成分在28min后已較少出峰,此時溫度為200℃,在溫度升到200℃后,可以用較快的升溫速度,以縮短分析時間。在進樣口溫度250℃,接口溫度230℃,載氣 He,流速1.0mL/min,進樣量 1μL,分流比 10∶1,程序升溫的色譜條件下,揮發油成分可達到較好分離。從研究結果來看,當歸和川芎中不含相對密度在1.0以上的揮發油,故本實驗采用水蒸氣蒸餾法提取,提取溶劑分別采用了醋酸乙酯和環己烷,預實驗發現,因醋酸乙酯的極性大于環己烷,所以提取的成分較多,由預實驗中GC-MS分析得到39種化合物,但通過標準譜庫檢索后發現,許多峰的匹配度不高,并且通過文獻資料查閱也無法解析出化合物,而用環己烷提取揮發油分析所得的色譜峰,經標準譜庫檢索后,大部分匹配度良好,且通過文獻查閱也證實該組分的存在。綜上所述,最終選擇環己烷為提取溶劑。
從表1結果可以看出,運用GC-MS方法分析得到揮發油化學組成的總離子流色譜圖,分離出32個組分,鑒定出其中的28種化合物,占總成分的98.06%,其中相對含量最高的是藁本內酯,占總含量的55.36%,除此之外,主要成分還有3-亞丁基苯酞(13.40%)、4-甲基苯酚(8.72%)、1-(2,4-二甲基苯基)-1-丙酮(5.05%)、(-)-匙葉桉油烯醇(2.26%)、4(14),11-桉葉二烯(1.37%)等。據文獻報道[5],在質譜圖中找到藁本內酯、3-亞丁基苯酞,可以顯示該復方中含有當歸或川芎。由此可見,圣愈超微粉顆粒中的揮發油成分主要來自當歸和川芎,且所用藥材為道地藥材。
當歸和川芎的揮發油成分具有很強的生理活性和廣泛的藥理作用,能顯著增強復方制劑的藥效,其中,含量最高的藁本內酯屬于內酯類化合物,具有明顯的改善局灶性腦缺血損傷作用[6],川芎揮發油能抑制血小板活性[7]。另據文獻報道,苯酞類成分具有心腦血管、抗驚厥、解痙平喘,鎮靜鎮痛等多種生理活性[8],為圣愈超微粉顆粒治療缺血性心腦血管疾病物質基礎的闡明提供了部分數據。

表1 圣愈超微粉顆粒中揮發油的化學成分
[1]杜曉敏,郭琪,何煜.中成藥傳統制劑與超微粉制劑的藥效學比較.中成藥,2000,22(4):307-309.
[2]任利,賈士奇,魏庭華,等.圣愈超微粉顆粒對氣虛血瘀模型大鼠血液流變學的影響.中醫研究,2006,19(11):10-12.
[3]任利,賈玉梅,劉平.劉平圣愈超微粉顆粒治療氣虛血瘀型冠心病心絞痛32 例.中醫研究,2005,18(11):21-22.
[4]國家藥典委員會編.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一部).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附錄):57-58.
[5]鐘偉詳,連頌培.中成藥中當歸、川芎的氣相質譜鑒別研究.中成藥,1997,19(9):32-34.
[6]張光毅,杜俊蓉,曠喜,等.當歸內酯治療大鼠局灶性腦缺血的作用機制.華西藥學雜志,2006,21(2):114-117.
[7]史蔭綿,張亞霏,鄭惠民.川芎活血化淤作用的實驗研究和臨床應用.解放軍醫學雜志,1979,4(4):98-103.
[8]李其生,姚松林.苯酞類成分的研究進展.江西中醫學院學報,1996,8(1):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