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坦,劉秉 鐮
(南開大學現代物流研究中心,天津市300071)
隨著物流在經濟運行和企業發展等各方面作用的日益突出,物流研究在三大基金項目中的數量也快速增加,且資助強度不斷加大。同時,物流研究領域也不斷擴大,綜合運用管理、經濟、工程等研究方法,解決物流理論與實際問題,在我國物流理論創新、物流發展和物流學科進步等方面均起到了重要的指導和促進作用。本文共收集到物流相關縱向立項項目207項,其中自然科學項目116項、社會科學項目21項、人文社會科學項目70項。由此可見,物流研究主要還是以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為主,占到項目總數的56%。
1.項目數量。我國三大基金中第一個立項的縱向物流課題是1998年的教育部人文社科專項課題“中國糧食物流科學化研究”,第一個自然科學基金物流項目是1999年的“我國社會化集成物流管理的理論與案例研究”。從2003年開始,物流項目開始大幅增加,尤其是2005年之后,自然科學基金物流項目每年均保持在10個以上。2010年,自然科學基金和人文社科基金中的物流項目均突破20項,三大項目中的物流項目總數均為歷年來最高,物流項目總數為54項,占到十幾年來項目總數的26%。從圖1可以看出,在三大基金中物流項目均保持快速增長態勢,且增長速度越來越快,這表明物流研究在三大基金中越來越受到重視。
2.資助金額。由于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沒有公布項目經費,人文社科項目的批準經費只公布到2008年,只有自然科學基金公布了每個項目的資助金額,因此本文以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批準經費數據為基礎分析物流項目的資助情況。我國十幾年來116項自然科學基金物流項目的資助總額為2245.1萬元,盡管總體資助規模相對較小,但平均每項資助金額為19.35萬元,略高于自然科學基金管理科學部一般項目的平均資助強度每項18.39萬元。由圖2可以看出,無論是資助總額還是每項的平均資助金額,均不斷增加。資助總額從1999年的8.7萬元增加到2005年的275.7萬元,然后迅速增加到2010年的548.9萬元;平均資助強度在2000年前后為每項10萬元,而近幾年來平均資助強度可以達到每項20萬元,增加了近一倍。資助力度的不斷加強為我國物流理論發展和應用創新提供了有力保障。
3.所屬學科。按所屬學科劃分,三大基金中的物流項目可以分為管理類、工程類、理論經濟類、應用經濟類和軍事類,劃分的主要依據是研究方法。管理類主要使用案例研究、機制設計、對策研究等方法,工程類主要使用運籌學、仿真與優化等方法,理論經濟類和應用經濟類均從物流經濟的角度進行分析,但前者注重理論創新,后者注重解決實際問題。如表1所示,我國的物流研究還是以工程類和管理類為主,三大項目中屬于工程類和管理類的分別為68項和87項,兩項占到總數的75%。其中,自然科學基金主要資助工程類和管理類的物流項目,兩項資助金額占資助總額的93%;社會科學基金主要資助應用經濟類研究;人文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領域比較平均,但管理類和理論
經濟類仍是其主要資助對象。可見,工程類和管理類的研究方法仍然是物流項目使用的研究方法,而從經濟的角度研究物流具有較大的潛力。
4.所屬領域。按照所屬領域劃分,三大基金中的物流項目可以分為產業物流、調度與優化、軍事物流、冷鏈物流、逆向物流、配送物流、生產物流、物流管理、物流經濟、物流系統設計、物流信息系統、應急物流等12個領域,劃分的主要依據是研究問題和研究目標。由表2可以看出,物流管理以及調度和優化是物流研究的重點領域;產業物流、逆向物流、物流經濟、物流系統設計和應急物流也是資助的主要領域;而對于軍事物流、冷鏈物流等領域的資助還比較少。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的領域十分廣泛,但主要資助調度與優化、物流管理和物流系統設計等三個領域,自然科學對三個領域的資助超過資助總額的2/3;社會科學基金與人文社會科學基金主要資助產業物流和物流管理研究。而逆向物流研究主要集中在自然科學項目,應急物流研究主要集中在人文社科項目和自然科學項目。

圖1 三大基金項目中的物流項目數量(按年份劃分)

圖2 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中的物流項目資助金額(按年份劃分)
5.項目負責人。獲得基金資助的項目數量和資助金額往往可以反映科研單位的科研實力和創新能力,位居自然科學基金中物流項目立項數量和資助金額前十五位的高校基本上代表了我國物流研究領域的最高水平。除了一些綜合性院校之外,還有一些交通、海運等專業性高校,反映了這些學校在交通、海運等領域的積累對于自然科學基金物流研究的重要作用。將三大項目合并后(具體見表3),207項物流項目分別被98所高校、179位項目負責人獲得。其中,獲得超過三項物流項目立項的高校共27所,獲得超過兩項物流項目立項的項目負責人共22位。立項數量最多的高校為南開大學(10項),獲得項目數量最多的項目負責人是南開大學的劉秉鐮(4項),反映了綜合類高校在物流研究這一綜合性學科中的研究優勢。

表1 三大基金項目中的物流項目數量(按所屬學科劃分)

表2 三大基金項目中的物流項目數量(按所屬領域劃分)

表3 三大基金項目合并的物流項目立項數量前十位(按依托單位和項目負責人劃分)
目前,我國的物流研究比較活躍,無論是項目數量還是研究的廣度均比以前有了很大提高。通過對近年來的基金項目進行總結,可以發現我國目前的物流研究主要集中在一些具有重大現實意義的問題上,如不確定條件下的物流管理、應急物流和逆向物流、食品安全監管、農產品物流等均是當前物流研究的熱點問題。
1.不確定條件下的物流管理將成為未來研究的熱點。在基于時間的現代競爭環境下,物流管理不僅強調成本最低,更強調物流的穩健性和快速響應能力,特別是在不確定的環境下,誰能快速響應客戶需求,誰就能獲得競爭優勢。在2010年的25項自然科學基金物流項目中,有8項與不確定環境下的物流研究有關。而且,不確定環境下的物流研究主要使用系統工程、運籌仿真等研究方法,側重于物流網絡設計和路徑優化等理論與算法研究。可以預見,隨著競爭的加劇,不確定環境下的物流網絡設計和相應的制度設計等物流管理和優化研究將具有廣闊的應用價值。
2.應急物流和逆向物流研究顯著增加。近年來,我國各種自然災害頻發,由于救災過程中的物資供給和配送問題關系重大,應急物流成為政府與社會各界高度關注的焦點。2010年人文社科項目中有三項與應急物流有關;2010年社科基金項目中也有兩項關注應急物流管理。由于救災關系到生命安全,所以應急物流(人道物流)具有弱經濟性的特點。應急物流對時效性要求極高,不僅要求面對突發情況要快速反應,而且涉及眾多部門間的協調與配合問題,運作難度大,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低碳背景下,逆向物流是另外一個值得關注的研究領域。我國官方的逆向回收物流體系尚未建立,且逆向物流管理也存在許多問題。全社會范圍的逆向物流體系建設和管理問題依然未能得到有效解決,而且其他領域的逆向物流網絡設計與管理機制設計問題同樣值得關注。
3.食(藥)品、農產品等專業領域的物流配送問題受到越來越廣泛的關注。近年來,各類影響較大的食品安全事件在我國食品消費市場上不斷出現,充分暴露了我國食品生產流通體系和政府監管制度存在的一些問題。目前,食品安全問題不僅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視,也成為人民群眾共同關注的焦點。加強食品安全監管是進行食品物流與供應鏈研究的有利契機,而且提升農產品、生鮮產品等物流服務水平,降低物流成本,也與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息息相關。農產品流通配送、食品供應鏈的監管具有重大的研究價值,如實現產品加工配送等物流全過程的可追溯化、實現農產品供應的封閉化等,而智能化技術在該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藥品流通、冷鏈物流、危險品物流等領域的物流管理和技術研究也值得關注。
4.企業物流領域的現實問題迫切需要得到解決。本文共收集到縱向物流立項項目207項,而相關橫向物流立項項目據粗略估計則高達上千項。如1997~2007年間,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中受企業和事業單位委托的橫向課題高達1275項,反映了物流研究面向實際問題的特點。與縱向課題不同,橫向課題并不強調理論創新,而是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導向。而在實際運作領域,也存在許多問題迫切需要得到解決,如目前橫向課題的研究對象主要包括物流企業發展戰略、地區物流發展現狀和規劃、物流可行性研究、物流體系建設等方面。
基金項目不僅突出了當前研究的熱點,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未來的研究趨勢。結合我國物流項目研究的現狀以及我國所處的發展階段和面臨的主要問題等宏觀背景,我國物流研究未來的發展趨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物流模式創新將不斷豐富,物流服務種類將趨于多樣化。物流模式創新指圍繞物流的某些功能來提供新的服務形式。我國物流金融、物流地產等新的物流服務模式已經比較成熟,而保稅港物流、物流園區、物流產業集群等其他領域的新概念也正在影響物流企業的經營理念。目前,我國正處于物流模式創新的高潮期,各種新的物流服務模式不斷涌現。而且,各種微創新蓬勃發展,如物流金融已經由簡單的代收貨款發展到現在的融通倉模式、反向擔保模式等新形式,保稅港區與物流金融的融合發展潛力巨大。可以預見,未來的物流模式將不斷豐富,各種新的物流服務將不斷出現。物流新模式的出現無疑會提高物流服務的附加值,但作為新興事物,也必然存在許多風險,如何規避這些風險并提出新的物流模式在理論上有待解決,這在理論上有巨大需求。
2.信息技術在物流領域的開發和應用具有廣闊前景。現代物流產業區別于傳統物流產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信息技術對其的影響。現代物流高度依賴于數據、信息的采集、分析、處理與及時更新能力,條碼技術、射頻技術、網絡技術、電子數據交換(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EDI)技術等存在于整個物流過程中,正是這些信息技術的滲透為物流業的迅速發展奠定了基礎。而信息技術的最新發展成果無疑將為物流提供新的發展機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物聯網技術和第三代移動通信技術(3rd Generation,以下簡稱3G)。物聯網把所有物品與互聯網連接起來,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而3G網絡的建設以及物聯網技術的發展無疑會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物流信息化是必然趨勢。但是,關于這些新興信息技術在物流領域的應用還有許多問題尚未解決,不僅包括一些軟硬件技術的研發,還包括物流需求分析、贏利模式等問題。隨著未來我國信息化與物流的深度融合,物流信息化的理論研究將不斷增加。
3.低碳物流發展和研究潛力巨大。當前,低碳經濟方興未艾,政府和企業均投入大量資源扶持低碳產業和低碳技術的發展。物流業本身屬于高碳產業,運輸過程中產生的碳排放是溫室氣體的主要來源。但是,通過物流低碳化以及物流服務高級化、物流體系建設來降低整個社會的碳排放水平,無疑是我國物流業發展的重大機遇。在這方面,逆向物流、綠色物流研究無疑最受關注。逆向物流不僅是應對資源短缺、環境保護等問題的有效策略,而且符合可持續發展的長期戰略。逆向物流設施的選址、逆向物流體系的建立、逆向物流與產品生命周期的結合等問題值得政府及相關單位重點研究。目前,我國綠色物流仍然處于理論設計和初步探索階段,綠色物流尚未實現體系化、系統化和網絡化,未來這一領域將具有較大的研究價值。另外,一些量化問題(如物流與低碳經濟的關系、物流中碳排放的計算方法等)也值得關注。
4.物流學科融合趨勢明顯,研究方法趨于多樣化。物流屬于綜合性交叉學科,需要綜合運用管理學、經濟學、工程學等領域的知識解決各種理論與實際問題,而隨著基金項目的增加,物流研究的學科融合趨勢越來越明顯,很多研究很難界定它所屬的學科和領域。例如,2010年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考慮消費者選擇行為和企業風險態度行為的閉環供應鏈建模與優化”,將消費者選擇行為與企業風險態度等經濟學概念引入研究,但建模時使用的是工程學的研究方法;2010年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京津冀城市群區域綜合性物流基地布局和政策研究”則運用工程學的方法、城市圈的概念和規劃的基本理論解決實際問題。可以預見,未來的物流研究還將利用交通、海運、城市經濟、運籌學等領域的理論和技術來解決各種理論與實際問題,尤其是關于物流的數量化研究方法值得特別關注,物流學科融合趨勢更加明顯。
物流的概念引入我國已有三十余年的歷史,物流研究十幾年來已經廣泛展開。目前,我國無論是物流實踐還是物流理論研究,均已進入快速發展時期。但是,也應該注意到,我國完整的物流理論體系尚未建立,一些重大物流問題還未得到解決,如逆向物流、食品安全配送、農產品流通等,物流理論研究滯后于物流實踐發展,不能很好地指導物流業發展。物流是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導向的,屬于應用型學科范疇。這一方面決定了物流理論研究的基本路徑要以不斷總結和歸納物流發展的現實為核心,使之上升到理論層面。另一方面,更為重要的是要結合物流發展的規律以及相關學科的研究成果,構建我國物流理論體系,以解決各種實際物流問題,指導物流業發展。而在這方面,我國物流理論研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