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國工程院院士 金翔龍
海洋產業沒有資源是搞不起來的。浙江要發展海洋經濟,必須透徹研究海洋資源,從中謀求發展海洋產業的機會和方向

圖/金川
“ 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了關于發展海洋經濟的“百字方針”,就是“發展海洋經濟,堅持陸海統籌,制定和實施海洋發展戰略,提高海洋開發、控制、綜合管理能力。科學規劃海洋經濟發展,發展海洋油氣、運輸、漁業等產業,合理開發利用海洋資源,加強漁港建設,保護海島、海岸帶和海洋生態環境。保障海上通道安全,維護我國海洋權益。”
海洋產業沒有資源是搞不起來的。海洋產業是海洋經濟的一種行為體現,海洋經濟是人們開發利用海洋資源過程中的生產、經營、管理活動的總稱。經濟學中把利用海洋資源和依賴海洋空間進行的生產活動稱為現代海洋經濟。海洋空間也是一種資源,而且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資源。
海洋資源主要包括六大類,分別是海水資源、海底礦產資源、海洋生物與基因資源、海洋能源資源、海洋可再生能資源、海洋空間資源。
——海水資源。目前,地球上的淡水資源日趨匱缺和緊張,正嚴重威脅到人類的生存與發展。人類生存必不可缺的天然淡水只占地球總水量的2.53%,而咸水則占97.47%,海水是其主體。海水是地球上最為巨大和最易獲得淡水的資源,淡水在海水中約占到97%以上。雖然當前的資源爭奪主要集中在石油上,但下一輪很可能就會是淡水資源的爭奪戰。而海水蘊藏了大量豐富的淡水資源,關鍵在于我們是否能將其提取出來。海水當中除了淡水資源以外,還有礦物資源。海水的平均鹽度為35‰,溶解有80多種元素。全球海水中的固體礦物質為(5×1016噸),鋪在地上可使地面增高150米。
——海洋生物與基因資源。世界海洋生物約有20萬種以上,其中海洋植物約2萬種、海洋動物約18萬種。地球上動物界的32個門類中,有23個仍然生活在海洋中。海洋的初級生產力每年有6000億噸,可供人類利用的魚類、蝦類、貝類、藻類等,每年有6億噸,海產品提供的蛋白質約占人類食用蛋白質總量的22%。海底熱液噴口和冷泉處生存著深海的大型生物、微生物和病毒,海底之下繁衍著大量的微生物,組成整個極端生態系統和深部生物圈。極端生態系的生物基因可應用于醫藥、工具酶、工業用酶、生物冶金、生物修復等領域的新產品開發,為生物技術產業的發展提供新的資源與技術保障。國際上深海基因資源的市場潛力每年可達30億美元,這類產品已進入市場并開始盈利。
——海底礦產資源。砂礦有鋯、鈹、鈦,甚至還有金、硅,這些都是從濱海砂礦里面提取出來的。我國沿海省市都發現了砂礦,浙江其實有很大一部分的條件和福建是相似的,目前浙江沒有發現砂礦,說明浙江的工作做得還不夠。另外,我國還在大洋里發現了礦產。大洋里的結構,有海底平原和島嶼,在不同的部位有不同的礦藏。最近我國向國際海底管理局申請在印度洋開采海底熱液礦獲得批準,這是一項新進展。
——海洋能源資源。首先是海底油氣資源,從整個世界來看,海底石油資源量約1350億噸,天然氣約140萬億立方米,約占世界油氣總資源量的45%。人們對于石油消耗殆盡之后的能源出路一直存在擔憂,海洋水合物資源將會是一種不錯的替代性資源。世界海底天然氣水合物約含有11萬億噸甲烷,其含碳量相當于全球化石燃料的兩倍。海底有大量的熱能,海洋的地熱能是陸地的4倍,地球內部釋放的熱能約為42億仟瓦(每秒可釋放熱能量42億仟焦耳)。大量熱能在海底釋放,只是目前的技術還跟不上,這是需要進一步做工作的。
——海洋可再生能資源。海洋可再生能源是一種儲量大的清潔能源,世界各國普遍重視。它有潮汐能、海浪能、海流能、溫差能、鹽度差能等,可開發利用的總量在150億千瓦以上,是目前世界總發電量的十幾倍。
——海洋空間資源。海洋空間資源主要用于海洋交通運輸、港口建設、臨港工業、灘涂開發、沿岸與近海的開發利用、海底通訊與管道輸運、旅游與休閑等方面。海洋水域空間利用最多的是海洋運輸業,海洋承擔著全世界70%的貨運量。海洋空間還可以建設臨港工業制造基地、加工基地和倉儲基地等,或者建造海洋重大基礎設施,跨海橋梁、海洋機場和城市。海底空間還可以鋪設管道,石油、天然氣輸送管道、數字通訊光纜和構建水下建筑物等等。
前面介紹的是海洋資源,而在開發和保護海洋資源的過程中,海洋產業應運而生。海洋產業是人類開發利用和保護海洋資源所形成的生產和服務行業。按產業屬性可分為海洋第一產業、海洋第二產業和海洋第三產業;按形成時間可分為傳統海洋產業、新興海洋產業和未來海洋產業。
所謂傳統海洋產業,就是我們熟悉的捕撈業、鹽業和海洋運輸業等等。新興海洋產業則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發展起來的海洋生產和服務業,有海洋油氣業、海洋船舶制造業、海洋儀器裝備制造業、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海水養殖業、海洋現代服務業、海洋旅游業、海濱采礦業、海水淡化業及海水化學工業等。而未來海洋產業,就是相對現有海洋產業,目前尚未形成生產規模,但據科學技術發展的分析和預測,具有良好發展前景,將來完全有可能建立規模產業的海洋生產行業,如深海采礦業、海水直接利用業、海洋能利用業和海洋生物制藥業等。
圍繞這些領域,發展海洋產業要建設若干產業基地。包括國際物流中心和陸海集散樞紐港、海洋先進儀器裝備和海洋工程裝備制造基地、海水淡化和綜合利用技術裝備制造基地、海洋油氣開發服務基地、海洋再生能研究與開發基地、現代海洋漁業基地、深海科學研究與大洋勘查技術開發基地、海洋公園和海洋休閑旅游基地等等。
這里,要特別強調指出海洋裝備制造業。浙江發展實體海洋經濟,就必須抓住海洋裝備制造。平湖氣田所使用的大型鉆井平臺,是在湛江制造的。湛江比浙江省的裝備業制造能力強嗎?顯然沒有。981深海鉆井平臺是在上海制造的,而上海已經沒有空間來滿足這一裝備制造,為什么不可以轉移到舟山一帶來制造這種大型的裝備?201深水鋪管起重船在江蘇制造,由于蘇通大橋的高度限制,無法安裝起重設備,只得駛往青島安裝,為什么就在近側的船不可挑這個擔子?我認為,如果浙江再不重視海洋裝備制造的話,可能在海洋經濟發展上會缺了“一條腿”,而事實上浙江是有條件來發展海洋裝備制造業的。浙江沿海的造船工業,群眾積極性非常高,應當引導他們向這個方向發展,致力于生產高端產品。
當前,浙江正迎來一個非常好的機遇。國家正式批復了《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規劃》,批準了設立“浙江舟山群島新區”,這應該說是浙江省海洋經濟發展的重大里程碑,對我國建設海洋經濟強國是非常重要的,希望浙江省在發展海洋經濟的道路上力爭走在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