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永忠李文偉徐丹紅朱茜茜
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改革問題
文/李永忠李文偉徐丹紅朱茜茜

在醫改三級網絡構架中,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距離群眾最近。從調研情況來看,路橋區城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已基本建立,但從功能的設置與實現、衛生能力和素質、服務質量保證、藥品的合理供應及使用等方面,與建立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還有一定差距,制約著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改革發展。
問題一:基本藥物與群眾需求之間矛盾有待破解。一是基本藥物結構不合理。藥物品種雖有所增加,但常用藥及慣用藥的占比依然偏低,難以滿足群眾對感冒、降壓藥品、慢性病患者長期服用藥品等用藥需求,而結核類、麻醉類等不符合基層用藥需求的藥物多達16個品種,擠占了常用藥份額。二是部分采購藥品價格偏高。雖然基本藥物制度減輕了群眾藥費負擔,但生產廠家通過增減藥量、改變規格包裝等形式實質上推動藥價虛高的現象依舊存在。
問題二:服務質量和績效補助核心作用有待提升。一是醫務人員的工作積極性沒有充分發揮。基層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對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定位是公益性事業單位,打破了原來醫務人員之間的利益分配機制,但工資下降較大的都是業務水平高、門診量大、群眾認可度高的骨干醫生。由于其個人收入與單位業務收入聯系不緊密,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醫務人員積極性發揮。二是群眾對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質量的滿意度雖有所上升,但在以病人為中心理念,對患者的人文關懷和人性化服務上體現得并不充分。
問題三:基層醫務人員的整體素質有待改善。一是基層醫衛隊伍學歷結構有待優化。基層醫技人員學歷偏低,有4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高中及以下學歷占比高達33%以上。二是基層醫衛隊伍業務水平有待提高。基層醫療服務機構中經驗豐富的全科醫生相當匱乏,職稱梯隊結構中缺乏高級學科帶頭人和中級技術骨干人員。三是醫患關系結構性缺失現象有待改善。百姓更傾向于到醫療業務水平較高、醫療設備健全的上級醫院就醫,而為避免潛在的醫療糾紛,醫務人員建言病患去上級醫院就醫的現象時有發生。在醫改前與醫改后基層衛生服務機構醫療收入總比中,全區基層衛生服務機構醫療收入總降幅達32.01%。
問題四:基層中醫藥診療特色優勢有待發展。醫改后基層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服務模式從單一的疾病治療轉變為融治療、預防保健、養生康復為一體的綜合防治模式。由于破除了“以藥養醫”的舊體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在醫改前特聘的老中醫收入銳減,已致部分老中醫辭職,造成一定程度上中醫門診人次的減少。中醫醫療服務的“簡、便、廉、驗”特色在有限的上級醫療衛生費用投入和解決群眾“看病貴,看病難”問題中的突出優勢不但沒有得到充分體現,還有弱化的趨勢。
問題五:醫改政策下鄉宣傳力度有待加強。從總體上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具備初步為群眾提供基本醫療的服務能力,但在已開展的服務功能中,基層機構重基本醫療輕公共衛生服務;在醫療項目上,重西醫輕中醫;在公共衛生服務上,重傳統服務項目輕“新”公共衛生項目。由于受“有病看病,無病不防”的傳統習慣影響,部分群眾對醫改后駐村醫生每月定期定點下鄉提供日常及突發性公共衛生、上門健康檢查、農醫保統計、體檢等衛生服務認識存有偏差,基層醫療機構承擔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和診療常見病、多發病的功能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醫療衛生體制改革試點是為了驗證既定政策的可行性,改革的成敗在于對試點階段政策的合理調整,調整得當的政策將會有力推動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順利進行。因此,能不能有效解決醫患信息不對等、醫療服務質量下降等突出問題,能不能有效破除醫患供需雙方之間的矛盾,能不能有效發揮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基礎作用,還在于我們能不能進一步積極推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改革,切實提高基層醫療可及性、規范化和全覆蓋的服務水平,增強群眾的信任感和滿意度。
臺州市路橋區發改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