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琳
“湖州教育”變遷:均衡優質公平
文/劉琳

從能夠慶幸進入鄉村學堂讀書,到現在基本普及從學前三年到高中階段的十五年教育;從能上大學的人鳳毛麟角,到現在高等教育實現大眾化;從師傅帶弟子的傳授教育,到職業教育在高中教育階段兩分天下有其一;從破蔽不堪的學堂,到現在一所所現代化標準學校;從以往支撐教書育人主要力量的民辦教師、代課教師,到現在中小學教師的學歷合格率和高學歷率均遠遠超過了全國平均水平,湖州教育發展走過了輝煌的歷史。湖州教育發展改革成就的取得,主要原因如下:
“加法減做”破題稀缺之困。1978年以后,湖州財政教育投入逐步提高到占財政支出的20%,但仍然是“僧多粥少”。為解決增加教育資源的“加法”問題,湖州市采用了“減法”思路,即通過調整學校布局,整合教育資源。通過改造危房、新建校舍、撤并學校,讓更多的學生享受到更好的教育教學資源。比如吳興區按“撤小、合近、擴強、帶弱”的原則,大力實施校網布局調整。2004年以來,共撤并初中2所、小學12所,新組建九年一貫制學校1所,初中、小學校均規模分別達到1000人左右,教育資源得到有效整合,強化了優質資源的輻射與共享。
“幾路合圍”跨越普及之關。普及十五年教育,對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而言,可能困難不多,但對于農村和山區而言,對于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和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等群體而言,難度無疑是巨大的。2001年,長興縣“教育券”,卷起全國義務教育免費扶貧的颶風;2003年,南潯區實行“學生成長導師制”再次全國轟動。湖州教育的普及之路,是促進湖州教育均衡化發展之路。從2003年開始,對低保戶子女等五類困難家庭的學生義務教育階段和高中段教育實行全免費;2005年開始,全市義務教育經費全面納入公共財政保障范圍。農村中小學“四項工程”實施,全部免除城鄉義務教育學生學雜費和課本費,全部免除符合條件的外來民工人員子女借讀費。2003年,湖州市在全省率先提前兩年基本普及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從學前三年到高中段教育的十五年教育。現在,即使在山區,每一所學校的校舍都是嶄新的,教學樓、學生宿舍樓、食堂都是那么的寬敞明亮,絲毫不比城市學校遜色。
“內涵提升”打開優質之門。湖州教育在實現“普及”之后,不斷走向“優質”。“校校通”工程徹底改變了沿襲幾十年的“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一本教材”的教學方式,實物投影儀、多媒體課件、網絡資源,越來越多的現代化元素正使課堂變得多姿多彩。目前在湖州的教師中,小學教師的學歷合格率達接近100%,大專及以上學歷的占75%以上;初中教師學歷合格率達接近100%,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的占64%以上。而近年滾動式進行的課程改革,為基礎教育開辟了一個嶄新的、充滿生機的大平臺。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師的教育觀念、教學的方式方法、學生的學習方式等方面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教學不再停留在封閉式的知識和技能傳授上,而是強調在知識技能基礎上開發學生的智力,強調開放式教學、情景教學等,倡導學生獨立思考、實驗操作、小組學習等。
“素質教育”促進百花齊放。素質教育絕不只是教育界的事情。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家長、教師已不單單盯著孩子的成績,更注重孩子能力的培養,素質的提升,家長、教師密切聯系,努力發掘孩子身上的優點、特長,并積極給孩子搭建展示的平臺。跨入新世紀以來,湖州教科研以實施和推進素質教育為主攻方向,形成了教科研興教,教科研興校的良好態勢,教育科研真正從幾年前的星星之火到了目前的已燃“燎原”,基本達到均衡發展。
湖州教育的跨越式發展,得益于黨和政府解放思想、改革開放的認識,得益于在與時俱進中積累的寶貴經驗。長興的“教育券”,南潯區的“學生成長導師制”、大力發展民辦教育等,無不體現了教育改革創新精神。
湖州市月河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