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統奎
幾個朋友聽說我被特派去采訪戛納G20峰會,都問:戛納在哪兒?
戛納電影節很有名,但很多人并不知道戛納原來是法國南部地中海沿岸一個海濱小城,華人世界里有些地方叫它“康城”,法文原文為Cannes。為了最大限度降低擾民程度,以及節約辦會費用,輪值國法國并沒有在首都巴黎舉行G20峰會,而是選擇了小城市戛納。我入住的由主委會推薦的四星別墅酒店一晚才120歐元,而在巴黎四星酒店至少250歐元。何況戛納還是度假勝地,站在全球領袖們開會的電影宮平臺外,可以領略戛納古城堡、游艇碼頭、棕櫚樹海灣等景觀。領導們更開心,透過會議室玻璃窗即可領略此等美景。
11月3日中午,我到戛納電影宮3層4號廳參加歐洲理事會主席范龍佩和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的新聞發布會,發現第一排占位者全是中國記者,數一數有10來位。以前可不是這樣,都是歐美政要和歐美記者相互議論中國的事,中國媒體的聲音和身影很少。今年情況大不一樣,中國記者們在戛納辯論中國是否援助歐洲,在歐盟各國政要新聞發布會上頻頻舉手,大家搶占新聞發布會第一排,爭取提問的機會。此外,新浪財經和《南風窗》還微博報道G20峰會,為了配合北京時間給《南風窗》官方微博供稿,我不得不在戛納時間凌晨3時爬起來編寫“G20微報”。
坐車路過戛納海灣時,我注意到路邊立著的一顆顆“糖”,它們是法國女藝術家洛朗絲·延克爾的作品“糖果雕塑”。糖果外表被包裝成20國集團各成員的旗幟,先在法國各地進行了長達半年的展覽,最后永久樹立在戛納街頭。新聞中心,亦展示著縮小版“糖果雕塑”。洛朗絲·延克爾說,這些糖果象征著寄托在普通百姓欲望之上的絕對權力。不過,很多人讀出了G20“派糖”大會的意味,尤其是看到“中國糖”的時候。2日晚上中國代表團記者招待會,世界主流媒體一家不漏全到場,不足50平方米的地下室擁擠不堪,悶得發慌。一名日本女記者還用中文提問,感覺就像在北京一樣。
由于峰會安保嚴格,除了記者招待會,記者無法靠近各國元首。但是新聞中心的閉路電視都會直播一些重要的元首活動場景,這時新聞中心的記者們就會圍到電視機前觀看,有些電視記者甚至扛著攝像機對著電視畫面拍攝。我通過閉路電視看到了11月4日上午領導人工作會議前會議室里的場景:一開始韓國總統李明博和胡錦濤主席聊得愉快,一會開溜坐下來喝水了,胡主席身邊很快又圍過來一圈人,形成一個小集體。奧巴馬那邊,則和英國首相卡梅倫等人形成另一個小集體聊得很投入,兩個人不停擺手說“No”—網易記者據此發了一個消息稿回去:峰會前英國首相和美國總統出現爭論。
最有趣的一個場面是,11月4日下午,薩科齊和奧巴馬冒雨接見戛納市民,戛納市民不停呼喊奧巴馬的名字,奧巴馬也一次次擋開警衛人員與戛納市民握手,一臉樂呵呵的表情,嘴里不停地重復“Thank you”……我在想,領導人與普通市民輕松互動,這是不是元首外交很重要的一課?奧巴馬確實非常善于跟民眾互動,他那個沒有架子的表情,也令戛納市民非常開心。一位法國老太太評價說,奧巴馬是一個“Good boy”。因為戛納峰會,這些難得一見的G20國家元首,我們都近距離地接觸了,盡管奧巴馬的新聞發布會變成了他導演的一場無趣的發布會,根本不給記者自由提問機會,而是直接點名讓白宮記者提問。
戛納峰會見證了中國記者群體走向全球報道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