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少文
預測中國商品房價的下跌,是一件充滿風險的事情,因為自中國房改以來的13年中,從未有過類似的經驗總結。這不但使無數民眾的希望落空,也使許多市場分析終成流言,并使政治家的表態屢成“空頭支票”。
這一次,最為強烈的下跌信號發自于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11月6日,他在俄羅斯訪問期間對此發表看法稱:“在這里我特別要強調,對于房地產一系列的調控措施,決不可有絲毫動搖,我們的目標是要使房價回歸到合理的價格?!?/p>
“回歸合理的價格”被市場普遍解讀為“下調價格”,按邏輯理解,如果越調越高,豈能叫“回歸”?但“合理水平”是一個什么樣的水平,官員的表述措詞向來是謹慎的,不會有具體的承諾,也不可能有具體的承諾。
這僅是又一個信號,但遠非“勝利”的號角。雖然這場持續了近兩年的宏觀調控目前成效初顯,地產開發土地和商品房的成交量正在持續萎縮,大城市偏遠郊區的房價開始小幅下降,開發商資金鏈緊張和購房人因降價怒砸售樓部的消息時有耳聞,但綜合數據來看,全國房價仍處在大城市僵持,二三線城市上漲的格局中。
即使是官員的表態,自身也無法推演準確、穩定的決策脈絡。事實上,在官方決策出臺的文件表述中,調控目標仍是“遏制價格的過快上漲”,而非“下調價格”。在這方面,多年來的宏觀調控舉措倒是提供了很多經驗之談:多變、善變。貨幣政策是繼續緊縮還是微調?限購令“過渡期”是多長?官員與部門、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市場與民眾,陷入到底“誰說了算?”的困惑與迷茫之中。
這是半管制半市場產業中普遍存在的困惑,價格的漲與跌,市場的冷與熱,不僅取決于市場的供與需,也取決于政府管制的抬與壓,取決于社會情緒的張與縮。
快速的城鎮化進程,對住房質量要求的提升,巨大的需求正在釋放,使得商品房價格的持續上升有其合理的一面。需求的高速增長,帶動了建筑、鋼鐵、水泥、家電、家具、裝修等行業的發展,既提供了就業,本身又創造了接近10%的GDP,言之支柱產業并不為過。
為了GDP,為了巨額的土地出讓金和財稅收入,政府和國有金融部門為地產市場提供了巨額的低廉資金,高杠桿的財務操作,土地的低進高賣。由此帶來的高回報又吸引了大量的社會投資者,在權力與資本的聯手下,成就了這個市場的鍍金時代。
但與此同時,它也加劇了貧富差距的程度,推高了資產泡沫,加重了對實體經濟的削弱,引發了社會動蕩。在很大程度上,其利潤獲得者并沒有在更大范圍內為這個社會創造相對應的財富和福利,在助長獲利者的貪婪與懶惰的同時,壓抑了整個社會的創新與活力,它走得太快,加速了這個時代的迷茫。
這樣的房地產市場絕不健康,它在透支未來。而對其治理的藥方,則應該在于剔除權力勾結市場的毒瘤,限制貨幣發行權,提高資金使用成本,放開土地獲取的市場談判,提供低層次的住房保障體系。
回歸不是崩盤,與其為短期政治行為下的短暫價格調整鼓呼,不如寄期望于對不合理機制進行長期治理。留下孩子,潑掉臟水。回歸合理的機制,才能有合理的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