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統奎
蓬蓬的鬈發、胖胖的身軀,戴副眼鏡,在臺灣大街小巷遇見就是一大媽。臺灣媒體形容這是一位“對食物安全斤斤計較的雞婆”,她為全民食品安全把關,把臺灣人從吃了20多年的塑化劑毒素里拯救出來。這位女英雄叫楊明玉,揭發時為了低調使用過化名“楊淑貞”。
楊明玉出生于1959年,畢業于臺灣中國醫藥學院藥學系,又念了臺北醫學大學藥學所碩士,現職臺灣“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技正”,相當于總工程師。
楊明玉發現“塑化劑”的起因是,臺灣一些假劣偽藥通過在地下電臺做廣告販賣被民眾舉報后,臺灣“行政院”成立專案,動員“衛生署”、“警政署”及相關調查機構等查禁偽劣假藥,參與檢驗工作的楊明玉在檢驗保健食品時發現塑化劑的蛛絲馬跡。她發現了一個異常數據,雖然它不屬于此次檢測的范圍,但較真的她還是花了兩周時間比對探究,最后發現了本不該出現在食品中的塑化劑DEHP(鄰苯二甲酸2-乙基己基酯),且濃度超過日均攝入標準600倍!
楊明玉一個小警覺以及較真的個性揭開了臺灣塑化劑黑洞。經過兩個月的認真調查,2011年5月23日下午4時,臺灣“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主動召開記者會,拉出臺灣昱伸香料公司負責人賴俊杰“誓師”—其販售的起云劑含有塑化劑,刮起整肅塑化劑風暴。全臺灣有幾十萬項食品下架,雖然一度造成兩岸及周邊國家的恐慌,卻遏制住了塑化劑對民眾的傷害持續擴大。“隱匿不講,躺在棺材里都不會安心。”楊明玉說,檢驗出“塑化劑”時“蠻驚嚇的”。
這是“一個小警覺殺死一頭巨象的風暴”,面對排山倒海的壓力與變化,楊明玉釋懷地說:“要很小心,只要照程序走,就不用擔心了。”臺灣媒體和民眾起初很奇怪,楊明玉非常低調,一直以“楊淑貞”這個假名面世,直到受馬英九邀請參加一個對話,女英雄才第一次公開露面。馬英九稱贊楊明玉表現出公務人員盡忠職守的價值。
在臺灣,“楊技正”一詞幾乎成了“積極、正義公務員”的代名詞。面對領導人和社會如此高的褒揚,楊明玉直言“我個人實在不敢居功”,她強調自己只是抓出摻塑的引子,不愿直接接觸媒體,擔心外界誤認這只是她一個人的功勞。
事后,臺灣“衛生署”頒授楊明玉兩項獎勵,晉升一級、頒發一個月薪俸作獎金。臺灣“行政院”則頒出公務員最高榮譽一等功績獎章,并加發20萬元新臺幣獎金,以作為全體公務人員表率。6月9日吳敦義親自給楊明玉頒發獎章,細心人發現楊明玉一路遮著臉,領完獎章后,楊明玉以為沒事了準備離開,吳敦義快補上一句:“20萬獎金會匯到你賬戶里。”她才害羞地站起來說謝謝。公眾看到,這是一名平凡的公務員,她甚至沒見過這種大場面,她的言語是平常人的言語:“做了這件事情,真是不虛此生。”
楊明玉的單位主管這樣介紹她:“單位內部總是有良莠不齊的員工,有些人遇到工作就推托,但楊明玉配合度很高,交派任務給她,她二話不說就會承受下來,絕對不會推托,所以她在這里很受上級賞識,去年考績拿到甲等。”她的同事對她的描述是“兩個孩子的媽,個性雖粗枝大葉,做起事情來卻很細心認真”。食品藥物管理局主任秘書羅吉方表示,楊明玉拿獎是第一次有檢驗人員獲得功績獎章,這是“無限的榮耀”,不過他猜楊明玉會把獎章藏起來!她的一位同事透露,因為楊明玉很多民眾致電“衛生署”感謝,而此前他在“衛生署”做了30多年,都沒接過這樣的電話呢。
這位女英雄沒有電影上的超人形象,卻有超級人氣。現在的楊明玉工作依舊,“我的生活一樣routine(規律)”,依然每天接長官發下的檢驗案件。她的先生在IBM上班,兒子念臺大,女兒讀亞洲大學,“孩子和老公,也有給我一絲絲笑容啦!”這是她最開心的一件事。至今已投入食品、藥品檢驗26年,即使立了如此大功,楊明玉也沒想著升官調職,她依然樂在其中。這就是一名普通公務員最可敬、也最難做到的“本分”,有了他們的盡職,“圖全民之利”才不是一句空話。楊明玉的榜樣作用即在于:守得住寂寞,做好這份工。
社會是一個互助的系統,每一個人都盡職,社會才安全祥和并獲得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