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磊
打開基金會中心網的主頁,大部分人都會被他們詳盡而繁瑣的數據和表格弄得沒有耐心深入瀏覽下去,但對于越來越多的基金會從業(yè)者以及關心公益事務的媒體、企業(yè)、研究機構、政府部門等群體來說,基金會中心網正在變得不可或缺,因為這上邊搜集了2500多家各類基金會的數據,并且時時更新,從財務信息到項目信息,一應俱全。
這些數據的獲取并不容易,因為缺乏官方背景,基金會中心網總裁程剛帶著工作人員前往各省市的民間組織管理局索要依法應予公開的基金會信息時,一次又一次被拒絕。不過,他們的韌性還是有了回報。到現(xiàn)在,不僅國家民政部民間組織管理局提供了絕大部分國管基金會的信息,云南、北京兩地民管局還將基金會中心網作為政府指定的信息披露平臺。
基金會中心網是2010年由國內30多家大型基金會聯(lián)合發(fā)起成立的,其運營方北京恩玖非營利組織發(fā)展研究中心本身也是一家公益組織,在理事長徐永光的設想中,是要建立一個完備的中國基金會行業(yè)數據庫,催生更多社會問題的有效解決方案。
這一理想,在過去的一年里,恰逢中國公益事務丑聞不斷,公眾對透明度的呼聲高漲,因而得到了極大推進,一年時間就基本完成了基礎數據搜集整理的目標,“從一年前不到30%的基本信息公布情況,到現(xiàn)在已經達到100%。”程剛說,在財務信息的公布上,也超過90%,而項目信息則超過一半。
不過,也有人懷疑這項工作的價值:搜集一堆枯燥的數據能有什么用呢?這些質疑也一直困擾著程剛,直到今年河南宋慶齡基金會的丑聞爆發(fā),他們才第一次切實感受到了數據的力量。
當中心網的工作人員把費盡千辛萬苦搜集來的數據分門別類整理分析后,愕然發(fā)現(xiàn)在總資產以及捐贈收入榜上排名第一位的居然不是那些耳熟能詳的身處發(fā)達地區(qū)的大基金會,而是河南的宋慶齡基金會,這樣一個看起來不大符合常理的現(xiàn)象,也很快引起了那些敏銳的記者們的關注,隨后的事情人盡皆知,宋慶齡基金會的黑幕被一層層揭開。
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這都讓程剛和他的伙伴們確認了做一個中國最完備的基金會數據庫的決心。“我們這里只有數據,沒有態(tài)度。”程剛說。所以,在基金會中心網的公益支出排行榜上,深受紅十字丑聞牽累而聲名狼藉的紅十字基金會依然高居第三,而且,透明度等各項指標都看起來相當不錯。
當積累的數據越來越多,越來越深入時,程剛和他的團隊也開始有了更多想法,“明年我們要發(fā)出一些聲音了,比如設立透明指數,參數設置也會更加細化。”程剛說,不帶任何態(tài)度的數據意味著透明,而透明無疑是中國公益事業(yè)目前最缺乏的品質。
中國公益透明度建設的大趨勢已經不可避免,在這項重建公信力的宏大工程中,基金會中心網低調起步,一年時間,就成效卓然。除了著眼于數據庫建設,徐永光還期待能將基金會中心網建成為一個為各類基金會提供服務和能力建設的平臺,“中國的基金會雖然越來越多,但多半還都是財富‘搬運工的角色,‘授人以魚而非‘授之以漁。”徐永光說,他希望基金會中心網能夠不斷將全世界最先進和有效的模式和理念引入到中國并促其生根發(fā)芽,讓中國社會的財富流通變得更加合理高效。
過去的一年里,中國的公益事業(yè),冰火兩重天,一邊是公眾公益熱情的高漲,在微博等社會化媒體平臺上,諸如“免費午餐”之類的平民慈善項目一呼百應,一邊是人們對各種各樣的公益丑聞津津樂道,從紅十字會到河南宋慶齡基金會,讓很多人慈善熱情消退,宣稱“再也不向公益組織捐款了”。徐永光也說,2011年中國公益最大的一個負面趨勢是,很多富人不敢碰了,怕火燒到自己頭上。
在這冰火之間,像基金會中心網這樣幾乎不帶任何溫度的公益行為,看起來不那么有公眾號召力,卻無疑是意義深遠的。他們依托先進的互聯(lián)網技術,引入西方國家業(yè)已成熟的運作模式,悄然間為“透明公益”打造了一個最堅實而持久的公共平臺,為中國財富的流通更趨合理提供了信息、通道、思想和一種體制外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