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敬
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人們傾向于利用傳統文化的象征、認同、符號、情感對經濟全球化已經或即將帶來的危險進行修正、預防甚至抵制。作為全球化重要推動者和塑造者的國際NGO,也難免要經受這種異樣目光的檢視。韓俊魁博士在《境外在華NGO:與開放的中國同行》一書中,探討了在中國大陸被視為另類的國際NGO的別樣生存法則,首次系統研究和回答了這些組織的發展現狀、合法性、與本土組織關系、公益供給等重大問題。
境外NGO在中國開展活動時,面臨的較大問題是如何協調與本土政治、社會文化環境的關系。本書首先從組織社會學的角度得出一個有意思的結論,即盡管境外在華NGO與政府有著最密切的合作關系,但對與之合作的滿意度評價卻相對較低,同時,對被賦予協調管理自己職能的“中國國際民間組織合作促進會”的評價也很低。
作為一個開放的系統,境外在華NGO除了面臨資源(主要是工作人員)需求的壓力外,兩個最大環境壓力還是政府和服務群體。韓俊魁通過調查發現,盡管境外在華NGO能夠得到服務群體的理解和滿意,但卻不太容易得到政府的理解。換言之,其與政府的法律政策/制度的外部環境之間的矛盾尖銳,而這又深深影響著境外在華NGO生存所依賴的合法性。
“合法性”,從社會學和人類學的視角看,可以分解為一組操作性概念—政治合法性、行政合法性、法律合法性以及社會合法性。韓俊魁正是以高丙中教授的這一理論為依據,解釋了為何大量沒有登記注冊的“不合法”(沒有法律合法性)境外在華NGO能夠開展各類活動,其合法性基礎何在等疑問。
政治合法性,即政治上正確。境外在華NGO通過規范自己的社團宗旨、社團活動的意圖和意義來接受政府高層相關部門的檢驗,從而獲得了一定的政治合法性,并在很大程度上獲得了政府高層官員的理解與合作意向的達成。行政合法性,即一種形式合法性,其基礎是官僚體制的程序和慣性。社團的行政合法性在于某一級單位領導的承認,“如果社團組織按照逐級匯報請示的行政程序和打招呼的慣例使活動安排經過了有關單位和部門的領導,他們就能夠在單位內部和單位的有效影響范圍構成的社會空間里開展活動,哪怕這些社團實際上并不具有法律合法性”。社會合法性在于“因為符合某種社會正當性而贏得一些民眾、一定群體的承認乃至參與”。一般而言,境外在華NGO都能因為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而獲得較高的社會合法性,而這反過來不僅能鞏固其行政合法性,也會增強其政治合法性。
上述三個非法律合法性的合法性,彼此之間能夠形成某種互動,但是法律合法性的缺失給境外在華NGO帶來了一個最大的問題,那就是它與政府的合作維系于非正式關系是否“鐵”。顯然,在當代中國,這種依賴非正式關系達成的合作存在不穩定性。一些態度開明的官員盡管會積極和沒有政治問題的境外在華NGO合作,可一旦涉及國家的意識形態和國家安全等敏感領域,他們還是會回歸到官員的“結構”中來。
30多年來,與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相適應,境外在華NGO深深融入中國經濟發展、社會轉型與民眾生活的方方面面,其積極意義足以使我們考慮摒棄“義和團意識”,站在全球化的高度學會與它們建設性相處。同時,能否構建合理的法律制度環境,并在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方面引入一種既不是官方背景的NGO也不是草根NGO的全新模式,以“政府與社會組織的合作伙伴關系”共治社會,將考驗中國新一輪改革開放的勇氣、信心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