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威
在銷售的旺季,蔬菜大省山東多地同時傳出白菜滯銷的消息,有些地方白菜批發價格每斤跌破1毛錢,依然無人收購,批發市場上擠滿開車賣菜的農戶,上千畝白菜堆在地里。去年同期,在這些地方,白菜遭搶購,批發價多在8毛~1元,市場零售價每斤可賣到2元多。
這種現象普遍存在于山東蔬菜行業,據山東省農業廳農業信息中心對35種蔬菜價格監測,10月8日至11月4日,生菜、香菜、菠菜、大白菜、油菜價格跌幅均超過50%。尤其是大白菜價格下跌勢頭明顯,一周曾下跌近27%。而到11月中下旬,也就是農歷節氣中的小雪前后,才是大白菜等大批量集中上市的季節,市場形勢十分堪憂。
與山東的農戶類似,遼寧、新疆、北京等地白菜同樣出現滯銷局勢,農產品蔬菜暴漲暴跌頗為普遍。去年,大蒜、生姜、棉花、土豆等大宗農產品價格曾達到歷年來的峰值。在今年4月,山東、浙江的卷心菜,5月江蘇的蘿卜、蒜薹,7月海南省的香蕉,9月廣西的葡萄、荔枝,10月內蒙古等地的馬鈴薯,不斷出現暴跌滯銷現象。
據記者了解的情況,北京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的蔬菜價格普遍下跌五成以上,但價格在下跌中波動劇烈。全國農產品批發價格相關圖表顯示,4月中旬,全國286家產銷批發市場19種蔬菜價格與去年同期相比全部下跌,平均價格跌幅達25.8%,而在7月初,蔬菜均價卻同比上升31.2%,其中大白菜價格上漲123.8%,11月初,蔬菜均價同比下降19.1%。
從直接的因素考慮,今年國內農業大致風調雨順,產量偏高,而去年的好行情吸引菜農跟風,對今年的農產品價格劇烈波動產生較大的影響。但從深層次來說,農產品的生產、營銷方式都急需改變。隨著城市化的推進,產銷地被割裂,幾乎沒有市場信息通道。目前,我國菜農依然是小農生產,農村缺乏如日韓農協這類相關機構引導農民組織生產,對接市場。而當前全國農產品種植面積、產量等信息是一本“糊涂賬”,沒有一個權威部門來統計、發布,菜農只能靠自己僅有的判斷種植品種,大多是隨波逐流,容易跟著市場暴漲暴跌,如今年“價賤傷農”,必然會導致下一年這種農產品種植面積的減少,孕育了下一輪暴漲行情,這也為游資炒作農產品創造了溫床。
目前而言,政府不應該僅僅“價高就壓,價低就扶”,應該為菜農積極構建一個信息渠道和引導組織,使之真正地對接市場,成為市場的參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