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奕秋
這里是“世界屋脊”,雖有雪域高原美景但人的生存條件惡劣,人口自9世紀吐蕃王朝滅亡后就開始減少,直到近數十年才進入快速增長期。最近的人口普查顯示,其常住人口已超過300萬,這個數字僅及全中國人口的1/450,但西藏的獨特價值不在于人口多寡,而在于其傳承千年的藏文化。
藏文化興盛于公元10到16世紀,后半期佛教(喇嘛教)日益盛行,給藏文化賦予濃重的宗教色彩。某種程度上,正是由于僧尼不能婚育,藏區的人口才經歷了緩慢的減少。但也由于蒙古汗、后來的元朝皇帝忽必烈帶頭皈依藏傳佛教,使之幾乎成為元朝的國教,西藏地區才自元代起正式歸屬中國。
今之西藏自治區所領地界,大致在清雍正年間即已劃分,“西藏”之名則在更早的康熙年間逐漸取代了“烏思藏”舊稱。這種一以貫之的歷史確定性,是漢藏文化交流在近幾個世紀壓倒印藏文化交流的根本保障。
藏文化不等于西藏文化,不僅流傳于衛藏、安多、康巴三大藏區,還遠及歐美藏人社區,但西藏無疑是其發祥地和大本營。大昭寺、小昭寺、布達拉宮、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羅布林卡等著名建筑和佛教中被稱為“世界中心”的岡仁波齊山,都在西藏地域內;西藏山南地區,更是“藏文明的發源地”,是很多位藏王生活過的地方。
西藏政治上的風云變幻,無論是1951年和平解放,1959年拉薩叛亂,還是1965年自治區建立等等,都不掩蓋藏文化在漢藏文化圈和西方傾慕者眼中的魅力。對于占西藏人口95%的藏族人來說,通曉藏文,熟習經典,俾有資格為往圣繼絕學,這是千年不變的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