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品
默多克龐大的媒體帝國正遭受著最嚴重的挑戰。英國《世界新聞報》竊聽手機留言案的大爆發,導致兩周內形勢急轉直下,新聞集團的英國分公司“新聞國際”首席執行官辭職并被警方拘捕、發行量最大的周日報《世界新聞報》被關閉、擔任過首相新聞官的前主編被捕、英國職務最高的兩名警官辭職。一時間,不僅默多克的媒體帝國有分崩離析之勢,而且與之交情匪淺的首相卡梅倫都被牽扯進來。
事件的高潮是7月19日默多克和他的兒子、也是事業接班人的詹姆斯出席英國下議院文化、媒體與體育委員會的聽證會。雖然聽證會本身被默多克妻子鄧文迪“出手救夫”的光芒掩蓋了,但是許多人相信這次聽證會將是這一事件的分水嶺:有人說新聞集團最糟糕的時刻已經過去,默多克在聽證會上并未抖露出更多的丑聞,反而讓普通人覺得這個令許多政客恐懼的媒體巨頭并不可怕;也有人說這只是開始,接著警方要加強人手全力調查竊聽手機留言事件,更糟糕的事情還在后頭,隨后還有一場由法官主持的公開質詢,新聞集團的家底又會再次被晾出來。
其實聽證會本身非常沉悶,除了默多克開頭的那句“今天是我一輩子最蒙羞(humble)的日子”之外,實在沒什么令人印象深刻的對話。默多克說得最多的是“我不知道”、“我不認識這個人”。詹姆斯倒是侃侃而談,但每次繞來繞去之后,結果還是“我不清楚誰應該負責”、“沒人告訴過我”等等。委員會傳喚默多克作證,是議會對媒體大亨的一大勝利,但議員們卻沒有提出什么有穿透力的問題,稍有針對性的提問,都被默多克父子耍太極擋回去了,難怪有人認為在這場聽證會后,新聞集團的危機已經見底了。而英國媒體更為關注的是默多克的精神狀態:這個曾經手段狠辣心思縝密、一手創建了媒體帝國、讓許多政客膽寒的風云人物,在聽證會上看起來更像是一個老邁昏聵的國王,手下人在干什么,自己一無所知。
兩份小報影響英倫
默多克的精神狀態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他的媒體帝國就是他的個人帝國,靠的是他頑強不服輸的個性和精準獨到的眼光建立起來的。1968年默多克來到英國,買下的第一份報紙就是《世界新聞報》,他改變報紙風格走向低俗化,贏得了不少銷量。第二年他買下《世界新聞報》姊妹報《太陽報》,多年經營之下使兩份小報成為英國銷量最大的報紙。接著他把眼光投向高端報紙,1982年買下了《泰晤士報》和《星期日泰晤士報》,在與印刷工人工會的對峙中,采用偷襲戰術,一夜間把所有的印刷工序轉移到暗中新建好的印刷車間。此舉斗垮了工會,徹底改變了報社內的權力分配,同時他第一次在英國報紙中采用新型的電子印刷技術,讓其它報紙紛紛效仿。1980年代末默多克投資高風險的衛星電視,建立天空(Sky)電視臺,幾乎因此破產,然而收費衛星電視終于在英國獲得成功,天空衛視(BSkyB)一年利潤超過10億英鎊,成為新聞集團在英國最賺錢的產業。不難理解為什么默多克想全資擁有BSkyB,不惜動用126億美元企圖買下剩下的61%股份。
相比之下,新聞集團在英國擁有的報紙,在規模上小很多,而且雖然兩家小報是賺錢的,兩家大報卻長期虧損。然而默多克媒體帝國的威力、也是讓許多政客心驚的,卻是他手中的報紙,特別是兩份小報。
英國小報主導輿論的影響力,與英國的報業傳統和社會結構密切相關。英國長期以來所具有的社會階層分明的傳統,雖然在近幾十年來已經大大消退,但其影響并非根除。體現在報紙上,你屬于哪個社會階層,幾乎就決定了你會固定看哪份報紙。雖然有幾份包括《泰晤士報》在內的高質量大報,但是在英國銷量最大的,還是小報。小報讀者以低收入的城市平民和低層的中產階級為主,他們選擇小報,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價格便宜、沒有嚴肅枯燥的新聞、大量明星八卦,或是想看足球新聞等等。如果小報上僅有這些內容,那還不會有太大的政治影響力,但是英國的報紙傳統上都有明確的政治立場,即便小報上也有相當多的政治新聞。在這種情況下,小報的采編方針、報道視角能夠影響相當多的讀者對新聞事件的看法。
小報的輿論導向作用,還體現在對其它媒體的影響。小報的頭版頭條,很有可能成為當天的主要新聞話題,通過廣播電視等媒體再度擴大影響。近年來雖然英國的報紙銷量逐年下降,但在主導輿論上的作用反而更加明顯。這就是為什么報紙即使賠本,對擁有者來說還是具有無法替代的價值的原因。
在英國電影《女王》中,經??梢钥吹讲既R爾的新聞官在研究報紙頭條,因為他相信報紙頭條會影響輿論,決定公眾對皇室的看法。這些場景反映出來的,是英國的政客非??粗匦箢^條,擔憂小報對他們政治前途、政策推廣上的影響。如果有人手中掌握著英國兩份銷量最大的小報的話,那就足以讓政界對他畏懼三分了。
媒體帝國的敵人們
竊聽手機留言案,其實不是什么新聞。早在2005年英國警方就查出《世界新聞報》皇室新聞記者雇用私家偵探竊聽皇室成員和工作人員的手機留言,這名記者還因此被判入獄。在這之后警方認定這是個別現象,停止了調查,其它媒體也失去了興趣。唯一對此一直孜孜不倦繼續調查的,是《衛報》。在政治立場上,新聞集團的報紙與《衛報》處于對立面。雖然在布萊爾當政其間,它們都支持工黨政府,但是在布朗繼任首相之后,新聞集團的報紙又倒回到支持保守黨。曾經擔任《世界新聞報》主編、因為竊聽手機留言案辭職的安迪·庫爾森還成了保守黨領袖卡梅倫的新聞官。
《衛報》對竊聽手機留言的追蹤調查,一直被許多媒體認定為出于意識形態之爭。盡管調查記者尼克·戴維斯不斷挖出新線索,包括在2009年發現《世界新聞報》曾向竊聽手機留言的一名受害者秘密支付70萬英鎊賠償獲得庭外和解,但一直沒有獲得英國其它媒體的響應。讓人意外的是,《衛報》的盟友來自美國,《紐約時報》在經過深入調查之后,在去年9月發表長文揭露《世界新聞報》內部采用竊聽手機留言等非法手段非常普遍。然而許多英國媒體還是認為《紐約時報》與《衛報》政治立場相近,生存空間都受新聞集團擠壓,依然屬于意識形態之爭。
但是當尼克·戴維斯7月初獨家報道了《世界新聞報》雇用的私家偵探曾在2002年竊聽失蹤少女米莉·道勒的手機留言,并且刪除留言以便留出空間可以繼續竊聽新留言之后,事件性質馬上發生了根本的改變。英國各家大報小報、BBC、新聞集團全資收購的對象“天空新聞”頻道都做了鋪天蓋地的報道,最后連新聞集團旗下的《泰晤士報》也開始跟進。一方面這確實是一樁精彩曲折的新聞,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新聞集團在英國媒體界缺少朋友。默多克企圖全資擁有天空衛視,讓許多英國媒體產生警覺,從《衛報》到《每日郵報》和《每日電訊報》,不分政治立場,一起游說英國政府保護媒體多元化,阻止默多克的跨媒體壟斷。默多克的兒子和繼承人詹姆斯在英國當家之后,高調攻擊BBC“過于龐大”,呼吁政府減少BBC經費,讓其“縮水”。有人指出,詹姆斯這種到處樹敵的做法,也是現在四面楚歌的原因之一。
對媒體生態的長遠影響
竊聽手機留言案爆發之初,新聞集團的處置有失當之處。當所有的矛頭都集中在2002年擔任《世界新聞報》主編、后來升任“新聞國際”首席執行官的麗貝卡·布魯克斯身上時,默多克不讓她辭職,卻關閉了《世界新聞報》。此舉不僅未能減緩輿論壓力,反而造成了新聞集團不惜犧牲一家有168年歷史的報紙、讓200多名員工失業,也要保住一個高層人物的印象。隨后新聞集團通過《泰晤士報》拋出庫爾森曾經批準報社出錢賄賂警方這一新聞,反而讓人覺得新聞集團高層在丟卒保車,對竊聽手機留言一事全無愧疚。英國警方加大調查力度之后,庫爾森、布魯克斯相繼被捕,布魯克斯終于辭職,默多克飛到倫敦親自坐鎮,宣布放棄全資收購天空衛視,同意出席下議院委員會作證,終于有了他“一輩子最謙卑的日子”。
雖然默多克在聽證會上“蒙羞”——這不包括被扔了一臉泡沫,這個愚蠢的示威行動的結果是讓默多克得了幾分同情,讓鄧文迪成了媒體紅人——但父子倆沒有給出任何實質性的回答。到底誰應該為竊聽手機留言負責,還是一筆糊涂賬。假設這場危機真的已經見底,那么新聞集團的直接損失是喪失了全資擁有天空衛視的機會,《世界新聞報》的關閉其實沒有造成太大損失,只要新聞集團能盡快辦出一份星期天小報——比如《星期日太陽報》,留住《世界新聞報》的讀者群即可,憑新聞集團的財力資源這么做毫無困難。估計在今后一兩年內,新聞集團在英國的擴張將會極為謹慎,但默多克絕不會放棄這塊他發家的地盤的。
在兩個星期的驚濤駭浪之后,英國的媒體生態幾乎沒有發生什么改變。雖然媒體多元化所面臨的威脅暫時解除了,但隨之而來的卻是對新聞自由的挑戰。在本次事件中,英國的三大政黨難得地聯合起來反對新聞集團的擴張,但是政客們的下一個目標是整個新聞界。首相卡梅倫在7月20日的議會演講中,很有技巧地把話題從新聞集團的職業操守轉到了如何監督媒體上。英國報刊媒體自我監督的乏力,在竊聽手機留言案中暴露無遺。但是以政府官方或半官方的形式監督報刊媒體,很容易被看成是政府鉗制新聞自由的工具。從前年的議員津貼丑聞到今年的竊聽手機留言案,說明即使在英國這一相對透明清廉的社會,從政界到媒體還是會出現濫用權力的狀況。一個新聞自由的環境,是對抗權力腐敗的重要手段,媒體不能無法無天,卻也不能在各種監督下變得束手束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