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樂
中國電視人似乎一直有一個新聞恐懼癥: 好像除了“娛樂”和電視劇能夠吸引眼球之外,那些社會問題類的電視新聞節目一定是乏人關注的。這實在是件讓人匪夷所思的事。
事實上,在我這樣一個從業20多年的老電視人看來,中國社會的價值完全不在于娛樂,而正在于那些嚴肅的社會問題。以筆者旅居多年的日本為例, 現在,NHK專題節目中,除了本國日本發生的事件之外,最受關注的就是有關中國的節目。NHK衛星專題最近幾年所播放的內容大多是中國題材的節目。
一般來說,紀錄片是最難以吸引觀眾的節目類型了,可在NHK豐富的影像資料中,有關中國的專題片紀錄片占了大頭。從1990年代初期,《毛澤東的時代》和《周恩來的選擇》等節目開始,1995年的《12億人的改革開放》,2007年的《激流中國》,2009年的《中國力量》等系列節目以外,還有很多單篇的專題,這些節目無一例外,在日本社會獲得了巨大反響。
日本的電視制作人員,對中國題材傾注極大關注,除了因為兩國在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有密切相關性之外,更重要的是,中國社會的歷史和現實實在太過精彩,而且,中國人特有的豐富的人性和直率的性格,更加適合于影像表現,所以,在日本業界,經常可以聽到這樣的話:“中國是紀錄片制作的寶庫。”
現在的NHK專題節目,早已脫卻了早期以政治人物為主題的宏觀概括式的表述方式,更多是以某一具體事件為中心的紀錄片。事件,人物,情節都很具體。早期那種事先確立起一種敘述的框架結構,然后填充一些零碎影像材料的制作方法逐漸被淘汰,而形成以具體事件為中心,在事件不斷展開的過程中,呈現出某種對社會深層認識的思想性結構。
關于中國的嚴肅電視新聞節目,能夠在日本吸引這么多的受眾,在中國為什么不可以呢?在筆者的觀察中,也許有兩點經驗值得中國電視人思考,一是任何一個片子背后應該有制作者對中國社會大的政治經濟發展脈絡的敏銳洞察,當然,日本人占據了一點優勢,那就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效應,但無論如何,更多能夠清晰思考中國大勢的精英人才涌入電視節目制作,是中國電視業復興的前提,只有這樣才可能吸引一批精英受眾。
第二則是應該由觀眾的關心來決定制作者的課題意識, 電視作為一個大眾傳媒平臺,選擇拍攝內容時,更多要從觀眾的角度出發。當年NHK有個導演要拍一部關于中國便利店的專題節目,但不是非常確定日本觀眾是否有這樣的視聽需求,于是,他在日本做了大量的調查工作,很長時間以后,才確定以中國最大的商業城市上海為舞臺,拍攝日本零售產業進入上海的故事,之后才開始尋找具體的事件和情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