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亮
盡管憑借俄羅斯眼下的經濟狀況加上撼動全球的中東革命風潮不難判斷俄當前民意指向,但當梅德韋杰夫9月份推舉普京于2012年參選總統時,多數論者還是沿用了習慣思維,得出俄未來少則6年多則12年的政治大局已然底定的判斷。直到普京及其擔任主席的“統一俄羅斯黨”頻頻在公眾場合遭遇民眾噓聲,人們才意識到來自底層的聲音或許是足以改變大局的一種力量,美國《外交》雜志甚至冠以“噓聲革命”之名。最終,這股力量在12月4日的議會選舉中顯示了威力,“統一俄羅斯黨”在爆出大量舞弊丑聞的情況下僅獲得49.3%的選票,勉強保住了杜馬半數席位。隨后,俄民眾組織了兩次規模創紀錄的游行示威,向世界宣告,俄羅斯民眾已改頭換面,普京不再無所不能,不管2012年是否將“梅普互換”,俄2011年政治大戲的尾聲都是“未完,待續”。
不再恭順的民眾
此次議會選舉一大關鍵詞是“舞弊”。盡管包括領導“統俄黨”此次競選的總統梅德韋杰夫在內的許多官員都指出網上流傳的一些有關“統俄黨”舞弊的偷拍視頻很可能是偽造的,但由于網絡及媒體揭開的舞弊丑聞從數量到細節都十分驚人,幾乎不由得人們不信其真實性。而且,自從“統俄黨”在俄政壇取得優勢地位,幾乎每年的大小選舉中都可聽到反對派指責其舞弊的聲音。更重要的是舞弊的手法,諸如提前批量填寫選票、組織人手流竄于投票點之間重復投票等,也都符合反對派和媒體這些年來的指責與報道。所以,選舉后各方沒有糾纏于舞弊指責是否屬實的問題,而是形成了反對派同民眾齊聲指責,“統俄黨”卻未加太多辯駁而寄希望于民眾一貫的得過且過心態讓其可以蒙混過關的態勢。
但沒想到的是,莫斯科民眾以12月5日和6日晚上的兩場5000人規模的抗議示威讓普京顏面大失。諸如“普京滾蛋!”這樣的激烈口號讓當局出動軍警驅散人群。5日警力一度緊張,甚至不得不在6日提前準備高壓水槍。6日的抗議活動風靡twitter,讓抗議的主要發生地“凱旋廣場”成為類似開羅解放廣場那樣的標志性詞匯。
但就像twitter上一些俄民眾的理性聲音所呼吁的那樣,選掉了“統一俄羅斯黨”的絕對優勢地位,比走上街頭同當局對抗更有意義。2007年時“統俄黨”憑借一份“普京計劃”而在杜馬中一舉拿下315席,取得足可彈劾總統的絕對優勢地位。而4日交上的這份答卷則讓普京十分尷尬。《生意人報》的一名記者回憶稱,在聽到選舉初步結果時,普京的臉一下子陰沉了下來。
盡管在未來許多問題上“統俄黨”仍可憑借剛剛過半的杜馬席位指點江山,但恐怕不得不減少由其控制的杜馬委員會的數量,同時副議長的職位也將重新在進入杜馬的4個黨派之間分配。來自俄共、“公正俄羅斯”和“自由民主黨”的挑戰必將更加緊迫,梅德韋杰夫甚至表示,今后“統俄黨”很可能需要同其他政黨進行聯合。盡管普京否認了其必要性,但“統俄黨”的滑落已是不爭事實,即便這很難影響普京于2012年當選總統。
梅普協調
梅普政權運行4年來,普強梅弱的態勢在后半期愈發明顯。普京從葉利欽手中接任總統后只用了兩年就建立了自己的執政團隊,而梅氏至今仍在使用普京時期留下的官員,甚至連總統辦公廳主任這樣的重要職位都一直由普京心腹納雷什金占據。梅氏麾下總統監察局局長邱伊琴科和總檢察長查伊卡的反腐組合屢屢遭到納雷什金的掣肘,梅氏對此卻束手無策。
根據俄社科院精英研究所的克雷施坦諾夫斯卡婭教授的研究,截至2011年下半年,效忠梅氏與普京的高級官員分別占總數的5%和95%。在講究官員效忠的俄政治中,這是明顯的梅弱普強。
普京執政時一直擁有被稱為“小政治局”的核心執政團隊,每周六他都與這些成員在位于莫斯科郊區的別墅會面,以此來保持對國家的最有力掌控。而梅氏時期,他連最基本的政務會議都不能保證定時舉行,“政令不出克宮”是時有的事。比如不久前離職的前財長庫德林便曾多次不完成梅氏交給的任務,甚至隨意不參加梅氏主持的會議。
梅氏雖為弱勢總統,卻從未放棄對自己所篤信的發展道路的堅持,并毫不隱晦與普京的觀點差異。如果總結兩人在不同場合就同一議題的表態可以看到十足的差別。在反對派問題上,歷來堅持打壓手段的普京曾痛斥當下反對派領導人在蘇聯解體期間及其后的種種惡行,而梅氏在采訪中卻平靜地稱:“他們是和我一樣的政治人物,只不過是反對黨領導人,做著跟我不同的工作。”對于普京時期建立的各種超越法律的“國家集團”,諸如囊括了所有俄軍工企業的“俄羅斯技術”集團等,梅氏曾公開表態,這些“國家集團”必須馬上消失,但沒多久普京就在采訪中稱,這些集團的存在是非常必要的。盡管如此,梅氏仍著手拆解這些“普京作品”。
實際上,梅氏所篤信的自由主義信念自其進入俄大政治之后一以貫之。想當年普京集團拆解“尤科斯”時,梅氏就曾公開譴責這種有悖于民主的做法。梅氏以弱勢地位堅持操守,甚至時而與強大的普京相左,但因雙方均保持必要的克制,觀點和實力差異巨大的梅普兩人一直保持著良好的協調關系,兩人攜手將一個“雙頭政治”模式平穩運行了4年。對于政治學家來說,梅普的協調可算是一個難得的標本。
更值得一提的是,作為這一“雙頭政治”體系的設計者和操盤人,普京從中取得了政治紅利。與格魯吉亞于2008年爆發的“五日戰爭”讓俄陷入“強硬”窠臼無法轉圜,嚇跑了眾多外國投資。而梅氏的自由派面孔則緩和了這一“過硬”形象,“軟化”了投資環境。而且,普京不輕易修改憲法連任總統、容忍梅氏的做法也讓他與卡扎菲、穆巴拉克之流拉開了距離。
總之,無論是當年選擇梅氏還是今天的“梅普互換”,能夠從普京這位“權術大師”的政治脈絡中找到的規律都只有一條,永遠為自己留有余地,保持政治身姿的平衡。
未來在誰手中
普京揭開“2012謎底”之后,俄媒體曾搞了一個調查,列舉梅氏政績,結果大部分人一項都想不起來。的確,在普京及其勢力環繞下,梅氏難有作為。但如果將目光投向未來,則一切又將有變化。
實際上,一直擔任財長的庫德林在與梅氏爭吵后被解職,就已經說明了梅氏地位的上升。普京8年來的心腹庫德林被解職,比去年莫斯科市長盧日科夫被解職,更能說明問題。此外, 11月梅德韋杰夫與白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兩國元首簽署三國經濟一體化系列文件一事,用俄《獨立報》的評價來說,堪稱梅氏任總統以來第一件有分量的政績,它為普京所聲稱的“歐亞聯盟”打下了基礎。白俄羅斯總統盧卡申科也稱贊道:“要不是梅氏的堅持和努力,我無法想象這些文件會得到簽署。”
顯然,自承諾讓位于普京之后,梅氏的地位反倒開始走強。一個更值得思考的信號是,在這次反舞弊的游行示威中,民眾激烈反對普京,卻未有一字一句沖向梅氏。在這里不得不提到梅氏4年來在網絡自由方面的親身實踐。《獨立報》不久前分析認為,正是近年來梅氏高調地使用各種網絡工具才保證了俄羅斯網絡空間的自由,讓它沒有像俄羅斯電視媒體一樣缺少反對聲音。此次抗議示威中,憑借對中俄東段石油管線建設工程揭黑而聞名的納瓦爾內成為最重要的組織者,這顆新星的崛起就發生于網絡空間,梅氏的功勞也間接體現在這里。
這些都會在支持率上得到體現。在此次杜馬選舉之前,俄“回聲”電臺網站及“LiveJournal”等交流工具進行了多次民調,結果普京和“統俄黨”每一次都大幅輸給了梅氏和其他反對派。這凸顯了俄年輕人群體的政治觀點。再考慮到“統俄黨”及此次選舉中排名第二的俄共的穩定票源均為中老年群體,有理由相信未來是掌握在梅氏這樣具有自由主義思維和清新、廉明形象的政治家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