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

對媒體和眾多國際上的看客而言,中東的戲份似乎永遠是一個保留曲目。
卡扎菲的折戟沉沙讓西方對中東的民主格局有了更多的遐想。然而在紛紛擾擾之后,如果不算計劃內隱退的也門總統薩利赫,其實還沒有第二張多米諾骨牌倒下。正當西方對敘利亞總統巴沙爾·阿薩德的下臺翹首企盼之時,伊朗人一聲怒吼,闖進了德黑蘭的英國使館,順帶把人們的視線從地中海拽到了波斯灣。
伊朗學生和民眾之所以對英國怒火中燒,直接導火索是英國充當了歐美對伊朗進行單邊經濟制裁的急先鋒。根據國際原子能機構11月份的最新報告,美歐認定伊朗仍在推行核計劃。11月21日,英國率先宣布對伊朗這個昔日的殖民地實行金融制裁,要求所有英國金融機構停止與伊朗商業往來。這也是英國首次動用金融手段對他國進行制裁。
而因為歷史原因,英國、美國和以色列向來是伊朗人最痛恨的三個西方國家,由于后兩者在伊朗未設外交機構,于是伊朗人就把反抗西方壓迫的所有憤怒都撒向了英國。
在11月28日伊朗議會高票通過法案,決定將伊朗與英國外交關系由大使級降至代辦級后,伊朗民間的抗英行動旋即升溫。11月29日下午,伊朗首都德黑蘭數千名高校學生和市民在英國駐伊朗大使館前舉行示威活動,抗議英國政府近期對伊朗采取單邊制裁措施。情緒激動的數十名示威者一度沖進使館,奪走了大使館的英國旗幟,并洗劫了辦公室,之后放火焚車,從而釀出一起“砸館事件”。
伊朗陷入“孤立”
伊朗外交部當日晚發表聲明,稱對一些人的“砸館事件”表示“遺憾”,并強調沖擊外國使館是一種“不可接受”的行為,伊朗外交部將通過法律途徑解決這一事件。盡管如此,但伊朗還是受到了西方官方和媒體的一致炮轟。
主權受到如此侵犯,正遭遇世紀大罷工困擾的英國政府理所當然要發起反制措施。英國外交部迅速做出決定,宣布驅逐所有伊朗駐英國外交官,并關閉伊朗駐英使館。德國、法國、荷蘭隨后也宣布召回駐伊大使,事件不斷升溫。
感覺吃了虧的英國媒體,直指伊朗官方是示威民眾的幕后主使。英國駐伊朗大使多米尼克·希爾科特2日對BBC表示,伊朗執政當局“很有可能”支持了示威者沖擊英國大使館的行動,因為在伊朗這樣的國家,這種激烈行為只有在國家的默許和支持下才能發生。
眼見英國受辱,美國參議院1日晚以全票通過一項旨在切斷伊朗中央銀行與全球金融體系的嚴厲經濟制裁措施。按照這項制裁措施,如果外國金融機構與伊朗央行交易,將被趕出美國金融體系。與此同時,歐盟1日也通過了制裁伊朗的新措施,凍結143個伊朗企業和組織在歐盟的資產,并禁止37名伊朗人獲得歐盟國家簽證。
對于美歐的制裁和孤立,伊朗針鋒相對,態度更加強硬。被英國驅逐的伊朗外交官在抵達德黑蘭時受到英雄般的歡迎。伊朗外交部發言人梅赫曼帕拉斯特當日還警告歐洲國家不要在英伊外交危機中給伊朗制造麻煩。
中國社科院國際問題專家張國慶在談到砸館事件時認為,此事對雙方關系將產生巨大傷害,并已經出現了一些不好的苗頭。他認為,“由于美英等國對伊朗的態度愈發強烈,在伊朗內部激起了強烈的反彈,這種強烈的反彈可能使雙方關系走入更大的僵局,并且使雙方的回旋余地下降。”
仇英百年
強硬還擊西方干涉一向是伊朗的外交傳統,而在伊朗國內,更有深厚的“仇英”土壤。
對伊朗問題頗有研究的美國波士頓大學教授史蒂文·金澤(Stephen Kinzer)在《紐約時報》撰文指出,反干涉始終貫穿著近現代伊朗的歷史進程,而20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英國則位于這個漩渦的中心。“在伊朗,‘憤怒和‘英國經常被搭配使用,對英國人的仇恨已深入了伊朗人的靈魂。”
在1800年以前,伊朗是一個擁有完全主權和捍衛自己獨立地位能力的封建國家。但是進入19世紀后,隨著伊朗在反抗沙俄武力入侵的伊俄戰爭中連續失利,英國勢力乘機滲入伊朗,伊朗從此淪為英國勢力范圍和殖民地。此后,英國公司逐步壟斷了伊朗的銀行、貨幣發行、采礦業、交通運輸業甚至在伊朗種植煙草。
由于英國在伊朗采取高壓殖民政策,伊朗民族主義運動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開始形成。1890年伊朗國王給予英國公司煙草銷售和出口的壟斷權,激起了社會民眾的強烈反對,一場由宗教學者和商人領導的全國范圍內的抗議和游行示威活動隨即爆發。迫于巨大的民眾壓力,伊朗國王被迫廢除了煙草專利協議,抗議斗爭的勝利也使得伊朗民族主義情緒空前高漲。
然而進入20世紀,英國在伊朗的殖民統治卻變本加厲。1913年,英國攫取了伊朗石油的所有權,6年后又控制了伊朗的軍隊和財政。二戰期間,伊朗不僅是英國為蘇聯提供物資補給的戰略要地,其石油源源也被不斷地被運往英國。甚至在饑荒和疾病肆虐的年份,英國殖民當局仍然向伊朗人強行征收軍糧。這一系列嚴酷的殖民措施,自然激起了伊朗人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浪潮。
戰后,伊朗成立君主立憲制政府,以首相摩薩臺為首的民族主義內閣對伊朗石油資源長期為英國壟斷強烈不滿,并致力于實現石油國有化和取得民族經濟的獨立,出臺了一系列反英政策。美國前國務卿艾奇遜曾評價摩薩臺被“狂熱的反英情緒被驅使,不顧一切代價地、強烈地希望把英國人及其殖民印記趕出伊朗”。
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后,由于伊朗政府奉行與西方對抗的政策,在官方意識形態的鼓勵下,仇英情緒進一步擴散和深入。這也難怪伊朗議長拉里賈尼11月30日在議會發表講話時強調稱,示威者的憤怒是源自英國在伊朗的一些殖民主義做法。
打還是不打?
伊朗雖然在中東地區國力首屈一指,且國內政局穩定,然而其能夠與西方強硬對抗數十年,還在于握有石油這張最大的王牌,這也是這些年伊朗多次逢兇化吉的關鍵。伊朗外交部發言人梅曼帕拉斯特(Ramin Mehmanparast)4日警告西方國家,禁止該國石油出口將導致油價暴漲逾一倍,會對脆弱的全球經濟產生毀滅性打擊。
因此,歐盟在討論對伊朗制裁時,各成員國外長們沒有就向伊朗實施石油禁運達成一致意見,原因是歐盟部分成員國進口大量伊朗石油。美國國會出臺的經濟制裁措施雖然嚴厲,但也允許外國央行與伊朗進行石油交易。盡管如此,白宮仍擔憂此舉可能令石油價格暴漲,危及全球經濟復蘇。
隨著“砸館事件”引發的危機不斷發酵,有評論認為可能會引發戰爭。但是更多的專家認為,美國等西方國家軍事入侵伊朗的可能性不大。近年來美國失業率高漲、經濟低迷、復蘇緩慢,奧巴馬承諾將實行戰略收縮,以迎合國內反戰呼聲。美國大選在即,奧巴馬在此時發動對伊戰爭的可能性很小。而英法等歐盟各國深陷歐債危機,國內矛盾重重,在武力干涉利比亞之后,它們也沒有更多精力來對付伊朗。
至于以色列雖然威脅在必要時將摧毀伊朗核設施,但外界對于其是否有膽量單獨行動,以及打擊效果如何持很大的懷疑態度。
美國《時代》周刊認為,為避免這場博弈升級為戰爭,雙方都必須有臺階可下。美國國防部長帕內塔2日明確表示,由于面臨諸多意想不到的后果,不到“萬不得已”不會對伊朗動武。這個“萬不得已”在近期估計很難出現。
伊朗方面雖然面對歐美指責毫不示弱,但也并不希望戰爭,他們也樂于息事寧人。伊朗官方一再否認“砸館事件”受到政府支持,并在3日宣布已將被捕的12名參與沖擊英國文化協會駐伊辦事處的示威者移交司法部門,承諾加強對英國使館的安全保護工作。
外交是內政的延續。在深陷國內經濟衰退泥潭的背景下,英國最終只能是啞巴吃黃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