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琛


自艾滋病于1981年在美國首次確認后,至今全球已有3400多萬人成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這一疾病成為人類談之色變的“世紀瘟疫”。
這場近30年的抗艾斗爭考驗著人類的科研智慧,考驗著人類的同情心,以及在未知恐懼面前的凝聚力。
任何一種疾病的最終攻克,除了是科學的勝利之外,消除歧視則是人人都可參與的切實行動。
“但事實上,為艾滋病患者爭取人文關懷的斗爭十分艱難。”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首席專家邵一鳴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訪時表示。
世界衛生組織于1988年1月將每年的12月1日定為世界艾滋病日,為的是提高公眾對艾滋病危害的認識,更有效地喚醒人們采取措施預防艾滋病的傳播和蔓延,號召世界各國和國際組織在這一天舉辦相關活動,宣傳和普及預防艾滋病的知識。
今年世界艾滋病日的主題可歸結為“三零愿景”,即“零新發感染、零歧視和零死亡”,這體現了人類在未來抗艾斗爭中的努力方向。
第65屆聯合國大會艾滋病高級別會議則通過了《政治宣言》,各國承諾將加大行動力度,于2015年制止并開始扭轉艾滋病病毒的蔓延趨勢。
邵一鳴表示,“三零目標”從愿景變為現實的那一天仍舊任重而道遠。
中國艾滋病現狀:男同性傳染劇增
截至2010年底,估計全世界共有3400萬艾滋病感染者。艾滋病新發感染者的數量持續下降。2010年新增的艾滋病感染者數量大約為270萬,其中大約39萬發生在兒童之中。這比疫情最為嚴重的一年——1997年減少了21%。
而在中國,自1985年發現第一例艾滋病至今,中國的防艾工作已經走過26年。中國政府一直高度重視艾滋病防治和消除歧視工作。
但中國內地每年艾滋病死亡人數正大幅度增加,已成傳染病死亡“第一兇手”。國家衛生部疫情報告顯示:去年全國報告艾滋病發病15982例,死亡7743例,在法定報告傳染病中名列第一,從2008年開始,艾滋病死亡病例已連續3年居于傳染病死亡榜首。
邵一鳴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稱,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以前積累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陸續進入發病期;相當一部分感染者因擔心招致社會歧視,一直不敢檢測而處于隱蔽狀態。由于病情發現過遲,確診時已到晚期,患者已來不及進行抗病毒藥物治療。近5年報告的艾滋病死亡病例中,高達80%的人未接受過抗病毒治療。
據了解,近年來,中央財政艾滋病防治專項經費投入進一步加大,2007年為9.4億元、2008年10.7億元、2009年12.2億元,2010年增加到20.7億元、2011年增加到22億元,地方財政也在逐步增加財政支持力度。
根據衛生部和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世界衛生組織聯合評估結果,截至2011年底,估計中國現存活感染者和病人約78萬人,其中病人約15.4萬人;2011年新發感染者約4.8萬人,因艾滋病相關死亡約2.8萬人。
邵一鳴指出,艾滋病死亡病例主要分布在艾滋病病人與感染者報告例數較多的地區,分布與疫情嚴重程度基本相一致。過去5年艾滋病死亡病例報告增多的省共有16個。
不過,中國艾滋病疫情總體形勢向好。從全球來看,中國的感染者和病人數約占全球的2%,仍屬于低流行國家。但局部地區和人群已進入高流行狀態,性傳播感染的比例上升超過80%。
以云南、廣西、四川和廣東四省區為例,艾滋病傳播途徑原本以吸毒為主,近年性傳播得病率劇增,其中廣東3.2萬名艾滋病感染者中,性傳播受感染者就超過了七成,異性傳播也增至五六成,配偶間感染率也超過四成。至于上海方面,男性同性傳播的比例為51.9%,防治難度加大。
邵一鳴強調:“我國人口的基數大,防艾形勢仍然嚴峻。”
當前我國艾滋病感染幾乎波及所有人群,60歲以上“艾滋老人”和20出頭的“艾滋學生”數量逐年增加,同性性傳播特別是男男傳播快速上升。邵一鳴進一步指出,艾滋病疫情已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擴散。
中國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預防控制中心提供的數據顯示,2005年至2010年,在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60歲以上男性由483人逐年遞增至3031人,所占比例由2.2%擴大為8.9%;在艾滋病病人中,60歲以上男性由237人增至2546人,所占比例由5.4%擴大為11%。
專家分析稱,由于生活水平提高,健康狀況改善,老年人尤其是老年男性的性活躍年齡在延長,退休之后仍精力旺盛,再加上喪偶或伴侶沒性趣等原因,一些老年男性會去尋求性服務。這些老人往往選擇比較隱蔽的低檔暗娼,且不使用安全套,感染艾滋病的風險很高。
同時,隨著檢測面的擴大,學生人群報告感染者人數顯著增加。今年1至10月,新報告學生感染者和病人1252人,占學生歷年累計報告數的21%。學生中,特別是20至24歲男大學生,近兩年報告感染者數增加明顯。
歧視讓蔓延更難控制
“我們要防病,而不是防病人!”這是邵一鳴經常掛在嘴邊的一語句話。
對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來說,除了疾病本身對生命健康的威脅,最大的影響往往來自社會歧視。
根據《中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所面臨的歧視現狀分析報告》顯示:中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在就業、就醫、保險、教育等方面受到明顯歧視,被調查的1877位感染者中,有14.8%被拒絕雇傭或因此失業,12.1%至少有一次被醫療機構拒診,12.2%遭保險公司拒保,9.1%被保險公司拒賠,9.%感染者的健康子女被迫輟學。
“這也就是為什么近幾年來男同間艾滋病傳染率高居不下的根本原因。”邵一鳴向記者解釋,“在中國傳統觀念的壓力下,大多數男同性戀者是在隱瞞性取向的情況下,與女方結婚的。婚后,他們無法給妻子帶來和諧的性生活,讓‘同妻備受情感空虛的折磨。更嚴重的后果是,男同性戀者如果與多名性伴侶發生關系,感染艾滋病的風險就會急劇上升。”
據衛生部門統計,我國新發現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男男性行為傳播比例已從2007年的12.2%猛增至2009年的32.5%。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均將 “同妻”列入艾滋病易感人群。
長期從事同性戀與艾滋病研究的青島大學醫學院教授張北川曾保守認為,中國的男同性戀者約2000萬,他們中80%會進入婚姻或已在婚內,相當于1600萬。之所以大多數男同性戀者會與異性結婚,主要是出于來自家庭和社會的壓力,很多 “男同”父母不清楚兒子的性取向,即使知道了,也希望抱孫子,為家族傳宗接代,“社會的歧視讓艾滋病患者得不到正確的對待。尤其是對發病率高的男男性接觸者的歧視,導致艾滋病感染傳播更隱蔽更難控制。而消除歧視,獲益的不是這個小群體,獲益的將是整個社會。”
針對 “同妻”飽受傷害的現象,邵一鳴建議,同性戀者要自尊、自重、自愛,在結婚前一定要告訴女友自己的性取向,否則就是不道德的;如果知道自己已感染艾滋病,除必須告知性伴侶外,在性生活時必須采取安全套等措施,不能讓這一疾病降臨到無辜者的身上。
當然,男同性戀者向女友公開自己的性取向,就基本意味著戀愛的終結,也會面臨更大的家庭和社會壓力。為此,很多學者呼吁我們的社會對同性戀者更加寬容,不要逼他們步入傳統婚姻,對配偶造成傷害。
但為何消除人們對艾滋病的歧視卻如此之難?
邵一鳴認為,對艾滋病的無知是導致歧視和恐懼的根本原因。而無知又是我國缺少長期的、固定的宣傳教育所致,“例如媒體,每年都只在艾滋病日前后才對艾滋病比較關注,這段時期,報紙電視上可以頻繁看到艾滋病的相關新聞。但其他時間卻少之又少。國外在這方面就做的比較系統了。”
“其實,人們大可不必‘談艾色變,我國目前已經有很好的方法來控制它。即使身邊的伴侶被感染了,仍可以繼續生活在一起,根本不需要搞得妻離子散、家破人亡。”邵一鳴強調。
我國爭取10年內推出艾滋病疫苗
“雞尾酒”療法發明之前,人們幾乎認定,所有的艾滋病人都會死亡。而現在,艾滋病治療后存活期目前為30年,發達國家說他們已經能達到50年。
2009年初,由國內從事艾滋病疫苗研究的幾十家研發單位自發組成的中國艾滋病疫苗聯盟成立,這是我國第一個艾滋病疫苗研究組織。當時,邵一鳴就曾表示,艾滋病疫苗的研制是一項艱巨的系統工程,而聯盟是開展協同攻關和參與國際合作的最佳平臺。中國科學家需要在合作深度和廣度上作更大的努力,真正做到頂層設計,互通有無,資源共享,榮辱共擔的有機整合。
而日前,衛生部部長陳竺就我國的艾滋病防治工作接受新華社記者的專訪時表示,在抗病毒治療方面,我國積極救治艾滋病病人,擴大了治療覆蓋面,2011年1至9月,新增135個抗病毒治療縣(區),全國抗病毒治療縣(區)已經有1800多個;新增抗病毒治療2.65萬人,抗病毒治療人數共14萬,目前在治人數11萬。
“從治療效果來看,我國成人抗病毒治療效果處于發展中國家前列,兒童抗病毒治療總病死率接近發達國家,預防或延緩了大量死亡。”陳竺說,“在科研方面,近年來,我國‘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傳染病防治、‘重大新藥創制科技重大專項對艾滋病防治工作給予了積極支持。兩專項圍繞艾滋病診、防、治三個關鍵環節,重點開展新型艾滋病病毒診斷試劑、生物預防技術和產品、抗病毒藥物和免疫重建方案、自主創新艾滋病疫苗、新型艾滋病病毒監測和預警系統及綜合防治示范等研究,共安排中央財政經費約8億元。”
據悉,目前,第四代艾滋病診斷試劑和全自動高通量核酸血篩檢測設備研制成功,將窗口期縮短至2周以內。艾滋病初篩檢測試劑和設備已基本國產化,質量可靠,在全國廣泛應用。
記者了解到,傳染病的疫苗臨床試驗一般要進行三期。艾滋病疫苗一期臨床試驗歷時3年順利結束,二期用于有危險性感染的人群,重點評價其免疫原性,檢測設計的免疫指標、對抗病毒等是否可以實現;第三期是在更大的高危人群中直接測試這個疫苗,檢測其能否保護接種人群不被細菌和病毒感染。
邵一鳴也向記者透露,他和研究團隊培植的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艾滋病新疫苗,目前已完成一期臨床試驗,即將申報二期試驗。
根據介紹,由邵一鳴研究團隊培植的艾滋病疫苗是通過基因技術,將艾滋病病毒片段截取下來,放在天花疫苗載體上,培養出新疫苗。2009年結束的一期臨床試驗證明,該疫苗是安全的,接種者能夠產生抗體。
邵一鳴表示,基于5年前對艾滋病病毒認識而研發的第二代疫苗研制工作已經啟動,有望今年年底或明年上半年進入試驗。基于對當前艾滋病認識而研發的第三代艾滋病疫苗申報試驗工作亦將開始。
“希望能讓疫苗較早進入第三期,產生一個初步能看到一定效果,或是能展示未來發展方向的臨床試驗結果,爭取在未來10年推出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艾滋病疫苗。”邵一鳴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