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祺

對于中國慈善來說,2011年是最為特別的一年。因為一位MM,公眾對慈善機構的信任一落千丈;因為“微博打拐”、“免費午餐”等民間慈善活動,人人參與公益慈善的氛圍空前熱烈。有趣的是,“敗”與“成”都因微博而起。
一夜成名
2011年的最后一個月,鄧飛奔走于各種頒獎典禮和會議論壇之間——在這一年里,他是公益慈善界“躥紅”速度最快的明星。更多人聽聞鄧飛的名字,并非因為他是記者,而是他發起的“免費午餐”活動。
12月4日中央電視臺播出的“法治人物頒獎盛典”上,主持人要鄧飛展示一件“免費午餐”活動中最值得紀念的東西,他帶上臺的,是今年2月發起“免費午餐”活動的第一條微博。毫無疑問,這條微博不僅是一個公益活動的起點,也掀起了微博慈善的狂潮。
公益界的人士評論說,“免費午餐”的成功,與發起人的職業不無關系,記者最懂得傳播之道,而這個由記者發起的民間公益活動,從一開始就利用了微博這個“鼓動”能力最強的傳播工具。
“免費午餐”的想法是鄧飛在去年冬天的一次采訪中萌發的。貴州貧困山區的孩子,因為學校離家遠,上學放學路途上需要一兩個小時,很多學生不能回家吃午飯,而學校也沒有提供午飯的條件,所以很多學生不吃午飯或者以劣質的零食充饑。這些孩子因為營養不良,普遍身材矮小,相比起同齡的城市兒童,小了一大圈。
作為對民間疾苦最為敏感的調查記者,鄧飛想到,也許能為這些孩子做點什么。2011年初,盡管微博出現的時間不久,但已經呈現出爆炸性的普及。鄧飛在微博上發起的“微博打拐”活動,已經受到社會各界和公安部的關注,有成功的先例在前,面對吃不上午餐的孩子,鄧飛還是選擇通過微博來發起善舉。
與“微博打拐”一樣,“免費午餐”在微博上一呼百應。到目前為止,“免費午餐”計劃已經籌集善款兩千多萬元,其中直接通過網絡籌集的捐款,占到1/4。14個省份的151所學校已經“開飯”,2萬名學生吃上了午飯。
在“免費午餐”之前,可能沒有人敢想象,僅需要幾個月時間,就能讓全國各地數百萬人參與到一個慈善活動中,更讓人不能想象的是,這數百萬人的熱情,迅速變成實實在在的午飯,擺到孩子的面前。
“轉發此微博一條,我捐9元。”在“免費午餐”啟動不久,一位企業家在微博上留言。第二天,這條微博得到2萬多次轉發,企業家隨即兌現承諾,將20萬元善款轉入“免費午餐”的基金賬號。
如果沒有微博,“免費午餐”恐怕很難實現。事實上,貧困山區兒童吃不到午餐,并不是第一次被發現的“新聞”。在報紙、電視等傳統媒體上,貧困兒童的報道并不少見。不過,觀眾和讀者在看到新聞時涌起的同情心和慈善沖動,往往轉瞬即逝,而微博,卻提供了一個讓善舉沖動立即變成行動的通道。
“隨手”激發全民公益
從惻隱之心的萌動到行動究竟有多遠的距離?在過去可能很遠,但微博,能讓這個距離變得很短。在各種與公益慈善有關的場合,“免費午餐”總要被不同的人反復提及,一些傳統的慈善機構甚至透露著羨慕的神色。因為微博,公益慈善的門檻大大降低。“微博顛覆了傳統的公益結構,簡單地說,就是玩法變了。”壹基金秘書長楊鵬說。
新的“玩法”是,任何人隨時都可能成為公益慈善的一員。
鄭敏是一名媒體人,每天上班,都要經過北京軍事博物館地鐵站地下通道。今年夏天的一個晚上,鄭敏加班回家時發現,一對父子出現在地下通道里。小男孩坐在毯子上,看上去患有殘疾,一旁的父親正在幫他按摩。看到這個小孩,鄭敏本能地心生同情,她停下腳步,細細地詢問這對父子的境遇。
“這就是軍博京門大廈地下通道里那對父子。父親王正全,四川人,帶4歲兒子王祥瑞(青海出生、青海戶口)來京求醫,已走投無路。兒子患有腦癱及癲癇,腦后有數個瘤。不會說話及走路,大小便不能自理。隨身未攜帶身份證及病歷。作為發現者能力有限,希望你們能幫助他。”鄭敏后來在微博里這樣介紹。
第二天,鄭敏開始在網上尋找可以幫助王祥瑞的人。有人給鄭敏轉發了“天使媽媽”的微博,通過這個微博,鄭敏找到了“天使媽媽”負責人之一邱莉莉的微博,微博上有她的電話。“我撥通電話挺激動的,沒想到真的是她自己接的,她聽了王祥瑞的情況,承諾要管這件事。”
通電話后不久,天使媽媽基金會的工作人員來到地下通道,找到了王祥瑞,當天就帶他到304醫院接受檢查。很快,“天使媽媽”的微博上,呼吁為王祥瑞捐款的信息不停地傳播,微博上公布了捐助賬號,50元、100元……善款從四面八方素不相識的人手中飛來。同時,天使媽媽基金為王祥瑞提供了2萬元緊急救助款。
在接受手術后,現在,王祥瑞已經在重慶一家醫院接受康復訓練,而善款數額還在繼續增加。盡管像王祥瑞這樣的患兒,完全康復的可能性幾乎不存在,但一系列的手術和康復,將改善他的生活質量,也能給一個艱難的家庭,減輕些許負擔。
鄭敏的善舉可能偶一為之,而另一些人,通過微慈善,將公益慈善變成了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王炎是一個普通80后,每天朝九晚五,生活安穩。想做點好事的沖動縈繞在王炎的胸中,找不到出口。2008年汶川大地震,王炎捐了2個月工資,他很想知道自己捐的錢去了哪里,卻找不到答案。
2010年微博興起,王炎注冊了一個叫“V5推推”的微博。一開始,王炎也不知道微博能干什么,跟大多數人一樣,吃飯—拍照—上傳的事,他也干過。一段時間后王炎發現,如此便捷的社交工具,也許是實現自己參與公益慈善愿望的好地方。
王炎嘗試著通過微博呼朋喚友,一起去做“好人好事”。“第一次大概有40個人參加,一起去福利院。”王炎現在還能準確地說出第一次行動的時間,是2010年的2月24日。第一次公益行動的實現給王炎莫大的驚喜和信心,他沒有想到,有那么多人跟他一樣,滾燙的公益激情,僅僅缺少一個出口。
王炎的微博人氣迅速飆升,當年“聽眾”超過10萬,現在已經達到170萬量級,成為注冊網站上的“明星”微博。后來,王炎又專門注冊了“V5公益”微博,專注于公益活動,已經在全國各地組織了幾次活動。現在,王炎準備注冊成為“正規軍”,成立民間公益機構,有組織地從事公益事業。
跟上微博時代
依靠“病毒式”的傳播,號召和募款變得快捷和容易。
“兒慈會天使媽媽基金”的邱麗麗告訴記者,“天使媽媽”誕生于2005年,幾個創始人從論壇中認識。盡管一開始就依托網絡,但與今天的微博相比,當年論壇上的募捐,要艱難得多。“論壇畢竟是個小圈子,我們在女人堆里打轉,捐款人總是那幾個熟人。”邱麗麗說,微博開通后,男人、女人、老人、小孩都能直觀地看到“天使媽媽”在做什么,募集善款的效率也高了很多。
基于微博“病毒式”的傳播,更多的募捐方式被創造出來。在騰訊“微愛”活動中,只要網友在微博上轉發一個“微愛夢想”,就表示向這個“微愛夢想”代表的公益項目捐贈了虛擬的3毛錢,如果網友轉發量達到預先設定的目標,騰訊公益慈善基金將把虛擬善款兌換成真正的善款,用于實現這個“微愛夢想”。“網友沒有真正捐錢,但在我們看來,網友傳遞了善意,就是對公益的支持。”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運營總監李劭說。
網上捐款,將會成為慈善募捐最重要的渠道。美國的統計顯示,在美國如果有10個人上網,其中4人購物,4人搜索,2個捐款。中國慈善缺的不是錢,是信任。微博募捐的異軍突起說明,只要能實現更多的“透明”,信任感就會回來。
微博給慈善的“透明”提供了條件。在“免費午餐”微博上,最多的信息是各所學校的賬本,一所學校2周沒有更新微博,被“免費午餐”嚴重警告。鄧飛介紹,有的學校教師不熟悉微博,有的地方上網不方便,但為了保證“透明”,“免費午餐”還是對學校更新微博有著嚴格的要求。除了學校自覺的信息發布,“免費午餐”還在微博上召集志愿者就近到受助學校考察,鼓勵志愿者舉報違規現象。
微博正在改變人們對公益慈善的看法,但微博的高效傳播和互動性,也給公益慈善帶來挑戰。壹基金秘書長楊鵬做了一個統計,在新浪和騰訊微博里,公益基金會組織只有100多家,大概占4%—5%的比例。特別是郭美美事件后,一些公益慈善機構關閉了開通不久的微博,屏蔽掉所有聯系方式,給自己筑起一道圍墻,“躲”了起來。
“網友對透明的要求很高,如果你的透明達不到大家的要求,大家就會生氣,會批評,甚至會終結一個公益組織的生命。”楊鵬說。
微慈善元年,慈善生態正在悄悄發生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