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遠
在美國的超市里看到一個金屬小公雞,非常精美,在廚具區,賣8美元,我想來想去不知道是干啥的,后來細看盒子上的說明——原來你吃帶殼的雞蛋的時候,可以將雞蛋在公雞頭上磕碎,這讓我們這些在桌角上磕雞蛋的人情何以堪?我估計國內讀者看到此時,情不自禁要罵美國人無聊了。
由此我想到一個詞“創造力”,我不是為了夸獎發明這個東西的人創造力如何了得,而只想說,一個民族一個群體的創造力高低,與這個群體忍受不爽事物的能力成反比——如果吃雞蛋磕出一手蛋黃的事情發生在國人身上,那國人不會有任何廢話地起身拿毛巾擦干凈了手,然后用抹布擦干凈桌子,下次自己孩子拿著雞蛋在桌角比劃的時候,你就厲聲喝道“小心!”然后痛陳先前經驗若干……用兩個字概括這種作為的方式叫“湊合”,而有些地方的人不愿意湊合。
說回創造力,因為不愿湊合,才會有人去創造。因為需求是創新的第一源動力(很抱歉,第一源動力真的不是科學技術)。于是有一天,很多人實在背不出DOS命令行,就有人發明了只用手指輕點完成系統操作的WINDOWS。我曾經設想過,如果同樣的問題發生在了我國,那唯一的結果就是:1,國家將DOS列入了某權威性全國計算機考試必考科目;2,廣大企業在外語流利以外,將DOS應用熟練也作為了招聘標準;3,一多半人被逼成了DOS高手……這簡直是一定的。因為我們太習慣“湊合”了,而吃苦耐勞,勤勞勇敢又恰巧是我們引以為自豪的美德。
回頭想想,有太多東西,我們用了上千年,比如算盤,比如皇帝……我們始終沒想起來變革是因為我們雖然知道這些東西不好用,卻“吃苦耐勞,勤勞勇敢”地“湊合”了千年。寫到這里我不由在想,其實千年的積習并不容易改變,這無可厚非;只是我們在看到一些看似“無聊”的小創造的時候,習慣性地會上去潑點冷水,比如我也在第一時間說“我把雞蛋在桌角上磕破不就行了么”。好吧,積習雖然難改,但從不潑冷水開始,也許是我們可以做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