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華
中瑞當代藝術系列項目的開篇是瑞士新生代藝術家伊夫·內茨哈默在民生美術館進行為期兩周名為《自然 恐懼 實體》的現場創作。1970年出生在沙夫豪森的這位藝術家,曾在蘇黎世藝術與設計學院學習視覺設計,獲2006年瑞士藝術獎及大部分瑞士最重要的藝術獎項,參加2007年威尼斯雙年展(瑞士館),以及第二十屆卡塞爾文獻展等多個國際展覽。其作品將眼光投射在人類社會的基本原則和潛意識層面上,以動畫短片和多樣的投影方式、奇怪的人物形象、交織著自然物體和夢境的奇景著稱。
伊夫此次的項目旨在探索藝術家創作中出現的時間、現場、觀看之間的關系。在時間上,開幕既是創作的開始,展出變成一個不斷呈現、變幻的工作過程,而展覽結束才是作品和過程都將面對的了結。現場是在創作過程中不可見的從思想轉換為“物”(視覺材料和呈現)的過程,觀看最終成為窺探這一過程的日常,如同游園或是漫步。
伊夫的工作通常表現在平面化的圖形、圖像,和帶有設計、線描特征的視覺傳達上。伊夫的工作不止于此,如他在文獻展作品中所呈現的,將視覺圖像實體化,以及反射的鏡像、折疊的空間。材料仿佛直接從錄像中生長出來,從那些線條的弧中,曲折委婉。投影中的影像,更是這一空間和視覺形象上的交集,就在裝置物和鏡像反射的空間中。這些互為映照和關聯的圖像、裝置、線條,交互成為視覺的迷宮。
其影像中時有笨拙、簡約、可愛的動物,被切割或穿透。也有如玩偶的人,出現在介于現實和虛幻的空間,與動物、日常物品,呈現出被細致設定,或是共時的特征,還有錯亂的時間,這一共處的關系,時常被打破和重構,圖形的相互侵擾讓平面和表面之下,那些環繞勾聯的空間和時間,更加地連貫和復雜,如同思考的螺旋,同時呈現在眼前,也許看到的就是全部。
伊夫的作品經常是混淆吸納是空間的,從墻上的二維畫面延伸出來的線,或是懸吊在其上的布料,或是投射其中的影像,讓空間中的建筑內的線和點開始混同于他作品的空間。他空間中的這些圖形,以及與之關聯的物件,構成了一個視覺的軸心。這些關聯的可被視覺識別的物件、平面或是影像,其中的聯系也尤為微妙,如一個鷹隼正在叼著一個白色的布飛行,如一個獅子和安全圍欄構成的互為拆解或建構的意象。它更像是圖形和思考的雙重延伸,讓思緒可以順流或是逆流而出。
理解伊夫的工作,我希望從這兩個層面切入:一個是外在的造型,一個是內在的感受。我希望避免去討論更加復雜的線索,以及他作品在瑞士文化,全球的當代藝術理念等總體上的關聯。這一線索主要涉及比較的方法下,如何看待今日藝術的國際圖景,我一直不認為有某種單線的文化的聯系,文化和視覺藝術一直是互為作用的,甚至我們不能忽略每個時代的文化、政治、經濟、科技的特征,如考古學家杰克·衛澤福德(Jake Weatherford)《成吉思汗與今日世界的形成》就給出了關于歷史時間與今日世界的聯系,這些聯系在方方面面,解構了關于新與舊的極端認知。
我還希望能在瑞士和中國的精神上找到某種聯系,也就是在當代的環境中找到,還帶有山水、自然,以及懷有這些的人文精神。這在本質上不同于今日世界認識當代藝術的邏輯,一是通過找到知識根源的方式推理確認所有的物和行為的狀態,一是通過完全的物化的認識,推理確認行為和精神的合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