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善
1922年3月,新文學雜志《創(chuàng)造季刊》在上海橫空出世。它是剛剛創(chuàng)辦不久的新文學社團創(chuàng)造社的機關刊物,第一卷第一號上發(fā)表了郭沫若的詩劇《棠棣之花》、郁達夫的小說《茫茫夜》、張資平的小說《她悵望著祖國的天野》、田漢的獨幕劇《咖啡店之一夜》、成仿吾的小說《一個流浪人的新年》等重要作品。創(chuàng)造社以此為標志正式登上中國文壇,從而繼文學研究會的《小說月報》之后,為中國新文學進程提供了另一種發(fā)展的可能。《創(chuàng)造季刊》第一卷第一號一經(jīng)問世,立即在大江南北的文學青年中不脛而走,三個月即再版,由初版的豎排改為橫排,至1929年5月,已重印了五版!而這本創(chuàng)造社首種機關刊物的創(chuàng)刊號正是由剛以小說集《沉淪》震動文壇的郁達夫主編的,其時他才26歲。
創(chuàng)造社從此一發(fā)而不可收,創(chuàng)辦的文學雜志一種接一種,《創(chuàng)造季刊》之后,又有《創(chuàng)造周報》、《洪水》(周刊和半月刊)、《創(chuàng)造月刊》、《文化批判》等等,勢頭越來越猛,影響越來越大。更有意思的是,這些雜志的編者大都年輕,郭沫若主編《創(chuàng)造周報》時年歲稍長,也不過31歲,“創(chuàng)造社小伙計”周全平主編《洪水》周刊時才22歲,詩人馮乃超主編《文化批判》時27歲。
不獨創(chuàng)造社如此。中國現(xiàn)代文學雜志的數(shù)量之多,恐怕已超出了我們的想象,最粗略最保守的估計就有一千余種。《中國現(xiàn)代文學期刊目錄匯編》(1988年9月天津人民出版社版)就收錄了276種,《中國現(xiàn)代文學期刊目錄新編》(2010年2月上海人民出版社版)又收錄了657 種。不過,后者所收并非全是文學雜志,兩者所收也不限于新文學雜志。其實,自晚清以降,作家編輯家一身而二任的大有人在,作家主編文學雜志本是題中應有之義。
就新文學而言,1920—1930年代的中國文壇新文學雖未能一統(tǒng)天下,卻已是大領風騷,新文學雜志此起彼落,百花齊放,爭奇斗艷。必須指出,這些雜志的編者大都是文學新銳或仍屬年輕的中堅。其中,既有先以創(chuàng)辦雜志聞名而后再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嶄露頭角的,如茅盾,他1921年1月接手《小說月報》編務,大刀闊斧革新時才25歲,當時署名“桐鄉(xiāng)沈雁冰”,還未使用筆名“茅盾”,1927年9月他的第一部小說《幻滅》在《小說月報》亮相,才署名“茅盾”;也不乏先以作品受到文壇關注接著編輯文學雜志的,如巴金,1929年在《小說月報》發(fā)表成名作《滅亡》,到了1934年,他在北平先后與靳以合作主編《文學季刊》、與卞之琳等合作主編《水星》,時年30歲,兩年之后又在上海與靳以合作主編《文季月刊》,而靳以與巴金首次合作時才25歲,卞之琳與巴金合作時才24歲。
數(shù)字頗能說明問題,不妨再舉些較具代表性的例證。朱自清1922年與俞平伯合作主編中國第一份新詩雜志《詩》月刊時才24歲,田漢1924年主編《南國》半月刊時26歲,馮至1926年與楊晦等主編沉鐘社機關刊物《沉鐘》半月刊時才21歲,朱湘1927年獨立自辦《新文》時23歲,徐志摩1927年主編新月社機關刊物《新月》時30歲,沈從文1928年與丁玲、胡也頻合作主編《紅黑》雜志時30歲,丁玲1931年主編左聯(lián)機關刊物《北斗》時27歲,施蟄存1932年主編現(xiàn)代派代表刊物《現(xiàn)代》月刊時27歲,蘇青1943年主編《天地》月刊時30歲、吳祖光1946年主編《清明》時29歲……
由此可見,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許多重要文學雜志的編者本身都是各有成就的作家,他們的年齡段又大都在20—30歲之間。當然,也不能一概而論。周作人1924年接替孫伏園主編《語絲》周刊時已39歲,林語堂1932年主編《論語》半月刊時37歲,戴望舒1936年主編《新詩》時31歲,朱光潛1937年主編《文學雜志》時40歲,胡風1937年主編《七月》時35歲,老舍1938年主編《抗戰(zhàn)文藝》時已39歲,柯靈1943年主編《萬象》時34歲,李健吾1946年主編《文藝復興》時40歲……但按孔夫子的說法,他們都還未到或剛到“不惑”的年齡,戴望舒和柯靈則過“而立”不久;如按今天的習慣說法,他們都仍是未到“中年”的“青年”。
魯迅的情況較為特殊。他1925年主編第一份文學雜志《莽原》周刊時已經(jīng)45歲,但若從他1918年參與過五四新文化代表刊物《新青年》的編務算起,他編輯刊物的起始年齡仍然可以定格在38歲。
因此,除了個別例外,如曹禺和張愛玲,幾乎所有重要的新文學作家都有主編文學雜志的經(jīng)歷,有的甚至一而再再而三,以主編文學雜志為義不容辭的責任。那么多年輕的或并不很年輕的新文學作家熱衷于主編文學雜志,形成了上個世紀上半葉中國文壇的一道風景,一個不容忽視的特色,對新文學進程所起的作用更是非同小可。雜志是印刷資本主義時代的產(chǎn)物,在圖書館學上又被稱為“連續(xù)出版物”,自有其定期出版、時效快、影響大的特點。相當一部分現(xiàn)代文學重要作品都是在雜志上首先發(fā)表,然后再出版單行本的。新文學作家或以其年輕的銳氣,或以其已有的知名度主編文學雜志,目的就是為了更快地發(fā)出自己的聲音,更多地爭取新文學的讀者,為了進一步擴大新文學的傳播,爭奪新文學的話語權(quán)。
從這個意義上講,當下韓寒主編《獨唱團》、郭敬明主編《最小說》、張悅?cè)恢骶帯鄂帯贰材輰氊愔骶帯洞蠓健返龋@些青年作家在作品暢銷一時之后,先后涉足文學“雜志書”的編輯,就一點也不奇怪了。有句西諺說得好:“太陽底下無新鮮事”,他們只不過在走前輩已經(jīng)走過的道路,重新接續(xù)中斷已久的作家主編文學雜志的歷史傳統(tǒng),不管他們自己怎么看待,也不管他們是否承認。只是當下的文學語境已經(jīng)轉(zhuǎn)換,雜志的性質(zhì)或也有所改變,出版考量也可能不完全是從文學出發(fā),誠然,他們也并非沒有新的創(chuàng)意,但這已是另一個有趣的話題了。
當代流行文學雜志
《最小說》主編:郭敬明出版社:長江文藝出版社讀者人群:14-20歲年齡段的學生、青春文學愛好者
《文藝風賞》主編:笛安出版社:長江文藝出版社讀者人群:18-30歲的文學愛好者
《文藝風象》主編:落落出版社:長江文藝出版社讀者人群:日系青春文學愛好者
《大方》主編:安妮寶貝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讀者人群:文學愛好者
《鯉》主編:張悅?cè)怀霭嫔纾荷虾N乃嚦霭嫔缱x者人群:都市小資、文藝女青年
《獨唱團》主編:韓寒出版社:書海出版社讀者人群:關注社會生態(tài)者
《小說醬》主編:王若虛等出版社:文匯出版社讀者人群:校園文學愛好者
《漫女生》主編:饒雪漫出版社:江蘇美術(shù)出版社讀者人群:青春少女
《愛麗絲》主編:Hansey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讀者人群:視覺控、文藝男女青年
《九州幻想》主編:潘海天主編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讀者人群:玄幻小說喜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