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康
核電本是一種清潔低碳的能源,但日本核事故卻引發老百姓的恐慌。而作為石油、煤炭等常規能源所產生的碳類廢棄物,猶如達摩克利斯之劍懸在人類的頭頂上。1999年各國簽訂的“京都協議書”規定,到2010年,所有發達國家二氧化碳等6種溫室氣體的排放量要比1990年減少5.2%。可現在地球上空的臭氧層“空洞”更大了、自然災害也越來越多。
前幾天去參加一個稅務局召開的會議。室外陽光燦爛,室內燈火通明,容納幾百人的大會場嚴嚴實實拉起了窗簾。其實這會毫無神秘可言,只是白白浪費了不少電力。人有時是一種非常可笑和裝模作樣的動物。現在每年全世界的“熄燈一小時”,難免作秀之嫌。人類的欲望太多太大,每一種產品的升級換代都是以“反低碳”為代價的。
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低碳經濟是人類社會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后一個重要發展方向。最近,“浙能鎮海發電有限公司”將累計減排的70多萬噸二氧化碳當量作為“碳匯”賣給英國一家公司,收到了1270萬元。鑒于低碳經濟的逐漸成熟,估計類似“種子銀行”、“精子銀行”的“碳排放銀行”不久也將出現。竊以為每個人都應該有相應的賬號,以記錄個人的碳排放情況。有人開小車上班,有人則騎自行車;有人喜歡山珍海味,有人則粗茶淡飯……自然每人賬戶里的碳存款也各有不同。
不妨讓低碳生活從跨國合作抓起。吾國吾民是一個喜歡燃放鞭炮煙花的民族,能否與正在進行軍事演習的鄰國合作,讓一部分當事人加入他們的演習,或把飛機大炮的轟鳴聲錄像錄音下來,這樣既省事省錢又飽眼福耳福,豈不美哉?
但有些地方政府的低碳政策卻有些“變味”。山西昔陽縣政府曾經不惜在寒冬臘月限電斷熱,這讓剛剛有些小康滋味的老百姓產生又回到山頂洞人的感覺而紛紛抗議。每年從山溝溝里跑出來的大批農民兄弟,告別了低碳生活,為的是尋求高速增長的GDP下的幸福生活。怎么經濟增長和低碳生活如此難以平衡呢?聽聽費希特的忠告吧:“把你的目光從你的周圍收回來,回到你的內心。”
作者郵箱:wzk1958@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