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姬
這年頭,面對通脹壓力,在中國做點保值的投資還真不容易。投資房地產遇到限購令了,投資股票卻長期套在熊市里了,于是越來越多的資金轉入日益興旺的藝術品市場。據中國拍賣行業協會3月18日發布的《2010年度十大行業事件和行業藍皮書》透露,2010年我國藝術品拍賣市場增幅高達37.81%,超億元的拍品多達11件。
根據普益財富數據統計顯示,藝術品投資年化收益率平均在7%-10%左右,可謂頗為誘人。但這一利好消息對于眾多個人投資者來說有些遙不可及,大多數人感嘆自己生不逢時,既不能像尤倫斯夫婦那樣“下手早”的眼光(自1987年以來收藏了1000多件中國藝術品)、也沒有劉益謙、王薇夫婦“下手狠”的實力(近兩年就花了20億買進中國藝術品),在如今中國藝術品市場似乎只有“打眼”的命而沒有“撿漏”的運。
玩藝術需要才氣,玩藝術品則需要財力。如果你既沒錢上拍賣會舉動輒上千萬的牌,也沒膽去火爆的天津文交所對藝術品進行份額化交易,在中國還屬于高端小眾理財方式的藝術品投資基金也許是一種選擇。據《新民周刊》不完全統計,在2011年已經上市或者即將推出的藝術品基金不下10個,以私募居多,增值速度一般為13%-14%,年化收益最高可達31%。
摩帝富藝術資產管理市場研究部發布的《2010年中國當代藝術市場回顧解析》,將2010年稱為中國藝術基金的元年。到了2011年,各家機構布局藝術品基金的步伐正在加快。有人擔心,藝術品基金的扎堆現象也會引發中國藝術品投資領域的泡沫積聚。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館長沈其斌則認為,藝術品基金這種實物交割的模式比份額化交易模式對藝術品的增長、培育和保護更有利。江蘇省工藝美術館藝術專家委員會委員王東偉更是斷言,中國藝術品投資泡沫巨大,沒有人支撐就會崩盤,或許基金可以起到“解套”的作用。
百年歷史,幾家歡喜幾家愁
藝術品基金在中國還是一個新事物,但它在西方已經存在了一百多年,并不比傳統領域更容易賺錢,也沒有過度發展。
最早的藝術品基金是1905年在法國創立的熊皮基金(La Peau de lours)。這是由巴黎人André Level發起的組織,成員為一些愛好藝術的律師和商人。這批人的資本不足以支付主流的經典藝術品,所以決定集資進行投資。熊皮基金的投資者不僅取得了巨大的財務回報,還造就了一批包括梵高、畢加索在內的藝術家。但是按照今天的標準看,熊皮基金其實是一個合伙投資機構,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基金。
熊皮基金在1914年到期后輝煌謝幕。60年后的1974年,英國鐵路養老基金(British Rail Pension Fund)為避開通貨膨脹,在倫敦蘇富比拍賣行一位前任高管的建議下,拿出基金總額3%(約1億美元)的資金嘗試投資藝術品。他們每次都只買拍賣會最貴、最好的一件拍品,陸續購入2500幅畫作。25年后的1999年,英國鐵路養老基金全部售出這些畫作,獲得近3億美元的收益。
當然,藝術品基金領域也不乏失敗者。第一支在金融界建立的藝術品基金就是一例。1989年,由大通銀行(Chase Manhattan)的分支機構負責管理的大通藝術基金(Chase Art Fund)獲得30億美元的擔保,并通過巴黎銀行藝術品投資顧問機構主辦的巴黎銀行基金 (BNP Paribas Fund)投資藝術品。但由于收藏費用增加導致成本過高,以及最初制定的銷售計劃沒有適應市場環境的改變,以損失40%結束。
但英國鐵路養老基金的巨大成功還是激發了銀行業紛紛介入藝術品投資領域。千禧年前后,規模龐大的虛擬經濟泡沫催生剩余資本向另類投資領域轉移,人們普遍認為另類投資可以降低金融資本的風險。基金經理們不遺余力地為投資者提供各種相關服務,游說人們大膽進行藝術品投資。僅2000年一年,全球超過50家主流銀行提出了建立藝術投資基金的意向,或者增設為客戶提供藝術品投資服務的項目。
除主流金融機構發起成立的投資基金外,各種更為小眾的藝術品基金也相繼成立。2004年,由藝術商達尼埃拉·盧森堡(Daniella Luxembourg)發起成立的藝術護甲(Art Vest)通過自身社會關系和聲譽從少數富裕投資者手中獲得資金,通過“小型藝術俱樂部”的模式運作,基本上是復制熊皮基金的模式。
一些基金本身由在藝術品營銷方面經驗豐富的經理發起,通過建立職業的專家隊伍負責管理,此類做法能夠行之有效地提高藝術品投資基金的可信程度。如瓷器基金(The China Fund)由蘇富比前任主管朱利安·湯普森(Julian Thompson)領導,專攻東方藝術品,特別是中國瓷器。而倫敦的競爭者美術基金(Competitor Fine Art Fund由佳士得前任財務經理菲利普·霍夫曼(Philip Hoffman)創建,主要針對機構投資者招募資金。除長期投資外,可以通過租借藏品獲得的收益為了投資人提供額外分紅。2006年,競爭者美術基金資產收益達到40%,多數作品的價值在50萬至200萬美元之間,而其中某些經典作品的價格可以達到800萬美元。
2007年,對沖基金也開始染指藝術品基金??死锼埂た柹–hris Carlson)藝術投資咨詢公司在英國的格恩西(Guernsey)成立的“藝術貿易基金”(The Art Trading Fund)就是全球首家美術品對沖基金。2007年7月,金融家穆罕默德·達爾曼(Mehmet Dalman)在倫敦成立了攝影作品投資對沖基金(WMG),由畫廊經理塞爾達·奇塔(Zelda Cheatle)管理,專門收藏布勞紹伊(Brassai)、羅德琴科(Rodchenko)和伊夫·阿諾德(Eve Arnold)等當代攝影大師的作品。
藝術品基金在印度這樣的發展中國家也生根發芽。2006年,內維爾·圖利(Neville Tuli)與奧夏拍賣行聯合成立了奧夏藝術基金(the Osian's Art Fund)?;鹜顿Y250位印度次大陸地區知名當代藝術家的作品,發展目標是每年向投資者提供不低于35%-40%的回報。3年鎖定期過后,利潤在投資人和基金經理間按照7:3分配,每年投資人交納的管理費占資產的3%,其他開支最多不會超過6%。
2008年的金融危機造成藝術品市場行情下跌,與之相關的藝術品基金也損失不小。現在雖有所反彈,但許多藝術品基金已經對投資者失去了吸引力。而中國這幾年在藝術品基金這一領域卻逆勢上揚,著實讓西方有些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6年間,雨后春筍般崛起
中國國內最早的藝術品基金出現在2005年5月的中國國際畫廊博覽會上。來自西安的“藍瑪克”藝術基金以50萬美元的價格收購了當代油畫家劉小東的《十八羅漢》組畫。此后,無論在中國藝術品一級市場的畫廊界,還是在二級市場的拍賣行,各式各樣的藝術基金不斷浮出水面,但大多是或明或暗地停留在類似地下錢莊般的操作中。在這種操作模式中,有錢人或者一些企業將分散的錢集中起來,交給專業人士,去運作投資于當代藝術品或者書畫等等。而這些專業人士主要是藝術品經紀人或者之前從事與藝術相關的工作。私募基金直接買賣藝術品,運作方式都是半公開的。
2007年6月,中國民生銀行的“非凡資產管理——藝術品投資計劃1號”成為業內第一只真正意義上的藝術品基金,投資于中國近現代書畫、中國當代藝術品和少量古代書畫作品,認購起點為50萬元,2年后的到期年收益率12.75%。民生銀行趁熱打鐵,于2009年11月推出了規模2億元、期限為3年的“藝術品投資計劃”2號產品,并快速完成募集。
民生銀行的試水成功給更多機構帶來了信心。2008年10月,“和君咨詢”聯手西岸圣堡國際藝術品投資有限公司,共同發起“和君西岸”藝術品基金投入運營,第一階段的投資方向聚焦在西方經典油畫。
2009年5月,上海泰瑞藝術基金以有限合伙的形式成立國內第一只藝術品私募基金——紅珊瑚一期。該期共有17位投資者(合伙人),基金規模為1000萬元人民幣,投資門檻為50萬元,5年投資期,封閉式運營。紅珊瑚一期投資標的以當代書畫作品為主,經安永審計的第一年年化收益率為31%,是迄今為止中國藝術品基金當中最高的了。2010年7月,紅珊瑚二期正式成立,籌集資金1500萬元,當期15位投資者中有1/3是紅珊瑚一期的合伙人再次投資,約1/4經一期投資者介紹購買該基金。這兩個基金如今都尚在封閉期,無法看到最終收益率,但泰瑞藝術基金運營總監王凱預測不低于15%。
泰瑞藝術基金的張冰告訴《新民周刊》,紅珊瑚三期藝術品私募基金在今年3月發行,資金規模為1500萬-2000萬元人民幣,周期為5年封閉,并延續有限合伙形式,投資門檻上升為100萬元,管理費用3%,藝術品保管費0.5%,預計年化收益率超過10%。據悉,三期資金中45%用于投資當代藝術,40%投資20世紀中國油畫,余下15%投資中國書畫。王凱表示:“泰瑞藝術基金主要投資目標是價值被低估的藍籌藝術家的精品,其在拍賣市場有穩定的成交量和成交率。泰瑞藝術基金主要購買的藝術作品價格多為百萬元級,購買渠道主要為二級市場(拍賣市場)?!?/p>
2009年6月,國投信托有限公司和建行北京分行私人銀行聯合推出“國投信托·盛世寶藏1號保利藝術品投資集合資金信托計劃”,信托期限為18個月,用于購買數名著名畫家畫作的收益權。雖然只有44人購買,募集資金4650萬元,但國投信托有限公司財富管理總部副總經理王會妙告訴《新民周刊》,這一基金在2010年6月份提前結束時,投資者都獲得了7%的預期年收益。從2009年6月12日至今,國投信托乘勝追擊,接連推出8款藝術品基金產品(國投飛龍藝術基金?保利集合資金信托計劃2號-9號),目前第10款藝術品投資產品也即將發行,這9款藝術品基金主要投資于中國古代、近現代字畫、古玩和玉器等。
同樣是在2009年6月,招商銀行啟動了相對另類的“私人銀行藝術鑒賞計劃”。投資者可以從招行推薦的藝術品中任意選擇其喜愛的作品,存入相當于該藝術品現價的保證金,即可擁有該藝術品的鑒賞權益,期限為1年。在1年之內,如果選定的藝術品升值,投資者可隨時以原約定價格購入該藝術品。如果不滿意,投資者也可退還藝術品,只需支付2%的鑒賞費就可拿回保證金。
與民生銀行和國投信托不同,招行擔心如果是籌集幾位客戶的錢投資藝術品,客戶很難決定投資什么或以什么價位投資。而且,大陸千萬富豪對藝術品的興趣和鑒賞能力有待培養。早在2008年,招行就與香港佳士得合作,幫助私人銀行客戶了解拍賣會的實際運作:包括邀請客戶觀看佳士得秋拍在內地和香港的預展,請佳士得工作人員為客戶現場講解;讓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專家講解書畫鑒賞以及直接去香港參拍賣會等等。2010年3月,招行又和香港蘇富比合作,邀請私人銀行客戶參加春拍預演,零距離了解每件拍品。招商銀行總行私人銀行部的余立對《新民周刊》表示,“私人銀行藝術鑒賞計劃”目前仍在進行中,今年會舉行多場與藝術名家、收藏家的面對面沙龍。
此外,招行今年還選擇美國的著名藝術基金管理公司——摩帝富作為合作對象,即將發行摩帝富成立以來的首只人民幣基金。摩帝富藝術資產管理公司副總經理尤惠玲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訪時透露,之所以通過信托的方式與招行合作推出人民幣藝術基金,是因為“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也是全世界增長最快的藝術市場。由于中國境內的資金充沛、中國富豪財富的快速增長,已經形成了龐大的藝術內需市場。2010年以拍賣成交額來看,中國已經成為全世界最大的藝術市場,超越了美英兩國”。據悉,摩帝富這只人民幣藝術基金的投資標的包含近現代書畫與中國當代藝術作品,后者的比例較大,因為中國當代藝術的作者仍健在、創作量大、選擇性多,且相關研究史料健全,作品真偽問題較少。
在摩帝富藝術資產管理市場研究部發布的《2010年中國當代藝術市場回顧解析》中,將2010年稱為中國藝術品基金的元年——北京德美藝嘉、北京復文、中藝達晨、深圳杏石、北京中博雅等在藝術品基金市場嶄露頭角。
成立于2010年的深圳杏石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于同年6月發行了總規模為2億元人民幣的杏石系列藝術品基金,這是唯一由地方文化產權交易所(深圳文化產權交易所)發起設立并托管的藝術品基金。當期發行金額為2000萬元。該基金購得吳昌碩、李苦禪、林散之等大師的作品。去年12月,杏石作為投資顧問與中信信托合作成立了“中信文道·中國書畫投資基金集合資金信托1期”,募集資金4000萬元人民幣。
杏石藝術品投資基金負責人徐永斌對《新民周刊》表示,杏石系列藝術品基金預計年化收益率是20%-30%,基金期限是2+1年,目前的募集金額為1.6億人民幣。預計今年管理規模為5億人民幣。徐永斌說:“目前中國近現代大師的作品價格并不是很高,而是市場剛剛開始回歸應有的價值,在未來會與國際社會的藝術品市場逐步接軌,藝術品泡沫只有相對沒有絕對,隨著中國的綜合國力逐步強大,藝術品市場會繼續上揚。”
去年9-12月,北京中博國際拍賣有限公司募集資金規模為1億元人民幣的中博雅藝術投資基金。德美藝嘉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也發布了兩只基金產品,一只以皇家絲織品為投資標的,另一只德美世博藝術基金,規模為5000萬元人民幣,主要投資方向為參加2010年上海世博會世博主題館中國藝術邀請展的藝術家的重要作品(出生于40、50、60年代的18位油畫家,7位國畫家的畫作)。
2011年才過了1/4,中國的藝術品基金產品已經層出不窮。除了上文提到的泰瑞紅珊瑚三期、摩帝富和杏石系列以外,電廣傳媒的全資子公司深圳市達晨創投出資510 萬合資成立了北京中藝達晨藝術品公司,并將在今年發行一只藝術品基金,規模為6億-8億元人民幣。
而北京同鑫匯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也將于今年5月發行一只名為北京復文藝術品投資的基金,這是同鑫匯發行的第一只藝術基金,重點投資中國書畫和宮廷藝術品(包括瓷器、佛像、陶器、玉器、青銅器等)。基金規模為2億元人民幣,認購門檻為400萬元,收益率約為20%,期限為3+1+1,即基金管理人根據實際市場情況在3年營運期滿后有兩次延長1年的權利。
面對如今國內藝術品基金的火爆,梅·摩藝術品價格指數創始人之一、長江商學院教授梅建平指出,目前國內藝術品市場還沒有一個適合投資的指數體系,只有定性的東西而缺乏定量分析,“作為金融產品資產組合該怎么做、風險有多大、如何控制風險,基本還說不清楚,如果沒有一個科學的估價體系,就是忽悠!”而匡時拍賣公司董事長董國強表示:“成長中的藝術品基金,一方面要承擔市場風險,同時還要承擔基金管理人是否有專業能力的風險,以及基金管理人的道德風險,相關制度需要逐步完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