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佑至

3月11日的強震和海嘯帶給世界的震撼,并非止于自然災害。日本首相菅直人稱這是日本自二戰以來所面臨的最嚴峻考驗。這種考驗已經從災害及其應對方面不斷擴大。
和地震和海嘯造成的巨大損失和這一既成事實相比,核電站危機更令人感到不安。福島核電站的危機還在進一步加深之中。盡管局面到目前還沒有惡化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但被地震損壞的核反應堆和核輻射污染擴散疑云,已經成了懸在日本乃至周邊國家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這對搶險救災乃至重建都將產生嚴重的心理影響。
在傳統的看法中,核電作為能源,有經濟、安全、清潔和穩定四大優勢。但此次危機同時挑戰了這四種認知。日本的核電站共有54處反應堆,核電占日本電力供應總量的三分之一左右,如今其中11座反應堆受地震和海嘯的影響已經關閉,全國的電力供應受到影響,不僅加劇了災后生活的不便,還使得大型工廠紛紛停工。作為日本工業和貿易的支柱,汽車和電子產品制造商停產,會進一步打擊日本的經濟。
當然,除了可能進一步推高石油價格,核電廠危機在短期內不會根本改變國際能源供應的格局。現實情形正如德國總理默克爾在演講中所說:核電將是從傳統能源到新能源的不可缺少的過渡。但日本的災難已經藉此演變成國際性的事件。重估核設施安全性的呼聲已經興起。歐洲爆發了反對核工業和核設施的游行,各國也都紛紛開始檢查、評估和披露核電廠的安全狀況,以安撫民眾的擔憂。
由于中日之間的特殊地緣關系,福島核電站危機爆發伊始,中國政府就不斷強調,中國核電廠是安全的。中國政府密切監視著東南沿海一帶的核輻射情況。但除此之外,對日本發生的災難,中國顯然還有更多的事情可做。十一屆人大四次會議結束后的新聞發布會上,溫家寶總理請日本記者轉達了中國政府的慰問。在此之前,中國國際地震救援隊已經開赴災區,而此后不久,第一批來自中國的救援物資也運達東京。
中國民間對日本災情的關注,也超過了對近年來任何一次國際事件的關注程度。大量媒體記者前往日本采訪。就中國媒體對國際事件的報道而言,如此多的記者自發在現場進行報道,很可能是歷史上的第一次。此事也在網絡上激起了經久不息的討論。
災難和新聞報道的關系一直沒有得到厘清。在2008年的四川地震中,就有人質疑眾多的記者對災區脆弱的后勤供應而言是一個負擔。這種看法再次出現也許并不令人意外,但其實是極其偏狹的。
國家和人都不是孤立地生活在世界上,遠方的新聞雖然不像身邊的事情那么直接可感,卻可能對他們的生活產重大影響。沒有及時和多角度的消息來源和報道,人們無從判斷自身的處境,也無法對未來的行為作出調整。這是現代社會需要媒體的主要原因。
日本的災情對中國的重要性表現在幾個方面。那里有數十萬中國僑民,那里有大量和中國的有關的生意,核電廠的安危可能影響到中國,那里的政府和人民如何處置災難,為同樣多災的中國提供了鏡鑒……這種列舉是不可能窮盡的,而這正是我們需要現場報道的原因。這場災難對日本來說意味著什么,對世界意味著什么,對中國意味著什么,必須有媒體到現場才能得知。
有人說,信息已經太多了。但我們不知道多少信息算“剛剛好”或“太多”了。CNN的信息、NHK的信息、CCTV的信息加起來,也許已經超過了你的接受能力。但一條信息對不同的人來說有不同的價值。對有的人來說,信息太多了,另一些人——比如,對那些家人在災難中失去聯系的人——卻覺得遠遠不夠,因為里面沒有他要的信息。沒有哪家新聞機構能夠滿足所有人的信息需求。只有開放和有競爭的報道環境,才可能滿足盡可能多的人的信息需求。
對中國媒體來說,另一個指責是他們的專業素養不夠,不能真正適應國際新聞、災難新聞和現場新聞的報道要求。這需要媒體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而除了不斷到國際新聞、災難新聞的現場去,沒有其他的途徑能提高記者在這方面的能力,以便更好地獲取信息,服務公眾。
至于記者的到來給災區后勤供應帶來的壓力,是現代社會必須付出的成本。災難發生之后,日本駐華大使館和領事館簡化了針對記者的簽證服務流程,以保證更多的記者可以更快地前去采訪, 也正是出于這樣一種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