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暉
法蘭西24臺有個“生活藝術”(LArt de Vivre)欄目,最近,一位“緊身胸衣專家”在欄目中驚鴻現影,他——是的,一位男士——是為數寥寥的仍然擅長束系歐洲傳統女用緊身胸衣的行家之一,業務活動的重要一項,就是受聘去為古典歌劇演出、歷史影視拍攝中的女演員們穿戴老式胸衣。
采訪中,專家當場為一位女記者穿好叫做corset的倒梨形胸衣,然后靈巧地在胸衣的兩條肩帶上各系上一只古典樣式的泡泡短袖,呀,胸衣一經袖頭點綴,立刻呈現為一襲華服的風貌,女記者也變成了18世紀半身畫像里的貴婦!網聊時隨便談起這個消息,當即有年輕網友大表興趣,“打滾”(網上愛用的諧語)要我提供可以圍觀的網址。然后大家就感嘆,怪不得歐美的古裝劇水平高,敢情連束胸衣這樣一個細節都有專業人士負責!接下來的話題自然又扯到對國產古裝劇的失望與不滿,認為其中的服裝首飾發型乃至家具建筑日益地天馬行空,不著四六。
當年曾與學界人士一起去看講述荊軻故事的大片,結果看到了馬鐙子、白瓷碗、大蒜……于是哈哈哈地散了。數年過去,這種拿國產古裝影視作品當消遣素材的活動似乎倒有發展成全民娛樂的趨勢,知名論壇上但凡出現一個調戲古裝劇的帖子,準保跟帖云集!不過,我沒想到的是,80后一代人居然就在觀看與品評不靠譜古裝劇的過程當中激發出對傳統的好奇,掀起一場方興未艾的研究與復興往昔服飾的運動。就在剛剛過去的“三八”婦女節,新浪網推出了一期“中國古代女子服飾志”,資料方面便是得力于兩位“漢服吧”的“吧主”——大漢玉箏與月曜辛。
以網絡上的論壇、貼吧為活動基地,顯然是這場探索傳統服飾的青年運動的時代特色。如果我把剛剛出版的《Q版大明衣冠圖志》一書歸為這場自發的文化復興運動的初見成果,想來,書的作者、大明衣冠論壇的“壇主”擷芳大人不會反對。
據我有限的見聞,《Q版大明衣冠圖志》是近年來第一部詳細的斷代服飾史,終于結束了寫服飾的歷史必上下跑馬三千年的奇怪局面。堪稱學術史奇觀的是,在這個“第一部”中,卻是一個個可愛的卡通娃娃來展現幾個世紀前的中國服飾,于是就出現了一派天真模樣的明代小皇帝、小皇后!這也就是“芳大”(網友對于擷芳主人的敬稱,嗯,此君是個小伙子)將自己的學術力作名之為“Q版”的原因,顯示出日本動漫文化對于80后一代的影響。
最先以發帖子的形式在網上走紅、采用卡通人物為表現手段的服飾研究作品,不僅能夠出書,而且得以躋身“明代文化叢書”之列,反映了我們這個時代的開放與寬松。“Q版”的衣冠圖志卻很當得起“學術”二字,二百五十余幀繪圖與配套說明文字,展示了明代各個階層在多種場合的穿戴,相當完備。最重要的是,幾乎每一幀都是以明代傳世繪畫、實物或考古出土品為依據,輔以文獻資料,嚴肅并且嚴謹。
當然,不能說這部著作就毫無遺漏,由于主要依循《大明會典》的體例,所以散落在筆記中的一些線索未能拾珠,如士大夫專用于出游的服飾,《遵生八箋》中提到“云笠”——在斗笠周圍垂一圈皂絹,無疑是前世男用席帽的沿襲;“月衣”,如果平鋪在地上,形廓便如一輪圓月,披到身上則像披風,大約即是清代的“一口鐘”。此外,女服中很有特色的“水田衣”也未見提及。可見,關于明代服飾的研究仍有繼續推進的空間。
一冊“Q版”在手,我不禁有點想看熱鬧的心理:芳大如此翔實的著作出版之后,影視劇涉及明代題材時,會在服飾方面有所改觀嗎?另外,一個長期埋伏的念頭再次涌起:由于唐代繪畫富于寫實精神,近年考古發掘的墓葬中又往往有紀年信息,因此,根據這些紀年墓,以圖錄加文字考證的形式,撰寫一部鴻篇巨制的唐代服飾編年史,將唐代服飾在每一年的形態羅列個大概,是完全有可能的。
中國歷代服飾的斷代編年史,或者類似的對于往昔歷史的詳盡研究,不知是否也要等待擷芳主人這樣的新人類乃至更新的人類來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