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風



9月18日,倫敦奧運會積分賽、中國羽毛球大師杯在常州落幕。給觀眾印象最深的,并非大師們精湛的球技,而是一場又一場的“默契球”、“讓球”比賽。更讓球迷有一種被愚弄感覺的是,甚至連世界羽壇最強大的“超級丹”也陷入“讓球風波”之中。對于中國羽球來說,多少年來“讓球”早已成為行規,成為“潛規則”,目的就為了在奧運會上盡可能多創造佳績,屬于內部調控。然而,在競技體育職業化、商業化日益完善的大環境里,這種違背了體育道德的舉動,對于羽毛球運動長遠發展而言,無疑是飲鴆止渴……
“超級丹”身心俱疲?
9月17日晚,中國羽毛球大師賽男單半決賽吸引了現場5000多名球迷的關注。為了一睹世界羽壇天王“超級丹”的風采,很多球迷寧愿坐上兩個多小時的公交車,來到常州開發區新城體育館。然而,在這場半決賽開賽前,網上突然曝料:林丹與陳金的半決賽早已內定了,為了保證陳金拿到足夠多的倫敦奧運積分,林丹“被命令”一定要放水。
如果僅憑一位網友提供的信息,就認定林丹與陳金的比賽是假球,顯然很難讓人信服。然而,早已讓人浮想聯翩的是,在此前幾天的比賽中,林丹就已表現出極其“反常現象”:當時,面對馬來西亞二流選手、30多歲的老將哈菲茲,林丹表現得出奇的“失常”,整場毫無斗志。當場,有業內人士指出,林丹并非是實力問題,似乎是想放棄比賽,看看首局比賽,整場沒有一拍像樣的殺球,這哪還是林丹啊?不過,值得的一提的是,那天賽事組織方專門安排了1000多名小學生來現場觀賽,在第二局林丹眼看要輸掉比賽的情況下,全場可愛的小學生齊聲高喊“林丹,加油!”,場面甚是感人。正是出現這樣的小插曲,林丹突然發力,逆轉了比賽。后來,那位知情人士告訴記者:“一天前,林丹曾赴藏族中學參加推廣羽毛球活動。他表示,積極推廣羽毛球活動,讓更多的人喜歡上羽毛球,比拿金牌更有意義!”顯然,那一天,林丹之所以改變放棄比賽的初衷,更多的原因還是因為那些可愛的孩子,林丹不想讓那些喜愛羽毛球、喜歡他的孩子們失望。
林丹說,自己小時候走上羽毛球之路不是因為崇拜誰,而是專業運動員那漂亮的扣殺動作將自己深深吸引。因此,面對像倫敦世錦賽上與李宗偉的終極決戰時,他總會使出渾身解數:“很可能有的人看了這場巔峰對決,因為某個比賽動作,就會選擇羽毛球。參與羽毛球運動的意義,要遠遠超過拿一個冠軍。”
然而,在場下當談起那場反敗為勝的比賽,林丹臉上卻沒有任何欣喜的表情,反倒是皺著眉頭,“贏了哈菲茲算是幸運了。不過輸了也沒有關系,沒什么好找原因的,就是狀態沒出來唄。”有人問他狀態為什么沒有出來,林丹說:“每年都是打不完的比賽,一個接一個,我不可能每個比賽都拼盡全力。這樣也算不錯,除非是一些大賽,否則現在想把林丹從比賽開始就調動起來還真不容易。”
現在正是搶奪奧運積分的關鍵時候,林丹不用為自己積分發愁,但男單想要拿滿三個名額還有些困難:“只有大家努力了,李宗偉肯定在前四,必須還要擠掉一個蓋德,這真不是容易的事情。反正我現在比賽,除了額外的動力,這樣的比賽不管輸贏都沒什么,要是輸了,還挺好,不是每個比賽我都想拿冠軍的。”
常言道:言者無意,聽者有心。林丹樸實的言語明顯帶有一些情緒,也正是在那個時候,關于林丹會在半決賽故意輸給陳金的消息在坊間流傳。9月17日晚,當那場備受關注的半決賽如期上演時,一切都印證了賽前“讓球”的傳言。
“感覺兩個人怎么都不認真?”看著林丹和陳金的比賽,不少觀眾都開始抱怨,這場本來強強碰撞的高水平男單比賽,不僅沒有像觀眾想象中的精彩,而且非常乏味。當時,就有不少記者都在嘀咕,“誰還看不出來啊,林丹負于陳金是為了奧運考慮,讓陳金多拿積分,這樣才能擠掉蓋德。”結果,林丹很快就以0:2輸給了陳金。
走出賽場,來到混合采訪區時,林丹解釋敗因時稱,“隊內比賽,下午諶龍贏完,金牌已經是中國隊的。”而在問到為何一天前與佐佐木翔交手狀態非常好,對陳金狀態又會如此之差時,林丹欲言又止,“一天前,打的是外國人嘛,今天自己人就……”接著,又有記者讓林丹評價一下隊友陳金的表現,此時林丹的臉上沒有任何表情:“不用評價了吧,金牌是我們的人,評來評去,有什么好評價的。”留下這么一句,林丹拾起了地上的背包,頭也不回地走了……
后來,有業內人士向記者證實:林丹故意放水給陳金,絕不是網友無中生有,為了有更多的選手參加奧運會,這也是羽毛隊的內部調控,算是戰略安排。其實,上有國際羽聯賽制積分的政策,下有中國隊的對策,不僅僅是林丹與陳金這場比賽,此前還有多場比賽,每當國家隊內部的兩位(對)選手相遇時,非主力隊員都要為有望參加奧運會的主力隊員讓路。其中,在女單決賽中,蔣燕皎就主動退賽為奧運會重點運動員王適嫻讓路;在女雙決賽中,世界排名第一的王曉理/于洋同是主動退賽。玩積分,假球成風,對此,熱情的常州觀眾非常失望,并紛紛表示:“這樣的比賽已經失去觀賞的意義和樂趣,對于我們自己掏腰包買門票的球迷來說,的確是被欺騙了。”
早在幾個月前,在新加坡公開賽上,打進決賽的林丹就曾主動退賽,將冠軍拱手讓給了陳金。當時,林丹非常誠懇地來到現場,親自向觀眾做出解釋:“我知道有很多人買票來看這場男單比賽,但是今天我不得不讓大家失望了,因為生病,不得不放棄比賽。”可現場觀眾卻不買賬,一時間炸開了鍋,噓聲四起。當時,林丹世界排名第二,與李宗偉的差距有17000多分,而陳金則世界排名第九。這個久違的冠軍,也讓陳金拿到9200分,顯然這樣的結果對國羽實現三名男單贏得倫敦奧運參賽資格的目標非常有利。
針對這種情況,另一位超級巨星李宗偉早在今年年初就提出質疑:“或許國際羽聯需要介入。現在如果一位運動員不想參加一場比賽時,國際羽聯能做什么呢?他說他受傷了,但這可能只是一個戰術上的策略。”李宗偉沒有指名道姓,但這個“他”顯然指的就是林丹。同時,昔日天王陶菲克也表達了自己的看法,“我不知道他的傷勢有多重,但我覺得這時候表示退賽很沒有體育道德。這是焦點時刻,國際羽聯必須介入,因為隨便退賽對羽毛球運動是非常不利的。”
多少名將空余恨
其實,“讓球現象”曾經在中國乒乓球隊、羽毛球隊非常普遍,甚至直到現在,在體育職業化日益發展的今天,也時常會出現這種怪現象。然而,讓人驚訝的是,對于那些所謂的重點乒羽選手來說,他們對這一現象早已見怪不怪了:讓球者不敢有半句怨言,接受讓球者似乎也大言不慚,受之無愧。
競技體育追求的是“更高、更快、更強”,強調的是公平和平等,然而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在金牌戰略的驅使下,以中國乒乓球、羽毛球為代表的“讓球”傳統卻一直延續至今。多年來,外界或許只是銘記那些成功人士勝利的笑臉,卻不知那些甘于犧牲的人內心的痛楚和遺憾。由于在奧運會或世錦賽上的“讓球”,不僅令他們永遠地與夢寐以求的冠軍失之交臂了,而且讓他們畢生的努力和付出付之東流……
喜歡羽毛球的朋友不會忘記,11年前在悉尼奧運會上,羽球女單一姐葉釗穎一路過關斬將殺入女單半決賽,與隊友龔智超相遇。對于葉釗穎來說,她一生最大的夢想就是獲得奧運會冠軍,而且在此前她已經多次戰勝過龔智超,幾乎拿遍了世界大賽的所有冠軍。可是,就在這個時候,就在她距離自己的奧運冠軍夢僅有一步之遙時,國羽教練組突然決定,讓葉釗穎做出犧牲,故意輸給龔智超。教練組的理由是,龔智超在決賽中戰勝丹麥名將馬丁的希望更大一些。就這樣,葉釗穎永遠地與奧運會冠軍說再見了。時隔多年后,國羽總教練李永波在央視的紀錄片中回憶,并承認了當時是安排讓葉故意輸,目的就是盡最大可能奪取奧運金牌。類似的情況還曾出現在四年后的雅典奧運會上,當時狀態正佳的周蜜在半決賽中碰到了老將張寧,結果教練組還是做出同樣的決定,讓周蜜為張寧讓路,因為張寧在決賽中戰勝張海麗的把握更大一些。最終,悲情周蜜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奧運冠軍夢想的破滅,可是這個夢想又曾離她如此之近,最重要的是她完全有能力實現自己的夢想,卻不敢違背教練組的命令。
與逆來順受的葉釗穎、周蜜相比,曾經的國羽名將王晨則以一種極端的方式與“國羽讓球”戰略抗爭。早在13年前,在中國羽毛球隊效力的王晨已經是世界排名前3位的高手。遺憾的是,因為落選次年的尤伯杯名單,王晨一氣之下選擇掛拍。當時,王晨在落選后主動找到國家隊主教練李永波詢問究竟。李永波給她的答復是:“韓晶娜(頂替王晨的選手)年紀大了,水平在走下坡路,所以我希望她拿一個世界冠軍再退役,而你呢,還年輕,打球的水平也在上升,以后機會有的是……”但對年輕氣盛的王晨來說,李永波的解釋沒有說服力。王晨甚至當場頂撞李永波說:“照你這樣說,以后我的腿要是瘸了或者斷了,是不是你也能保證我拿到世界冠軍?”與總教練對著干的后果可想而知,王晨只能離開國家隊。
后來,王晨選擇了加盟中國香港隊,王晨和中國隊之間的恩怨,尤其是和李永波之間的矛盾仍然在繼續。在6年前的第十屆全運會上,王晨的狀態非常好,她在淘汰了國羽一姐謝杏芳以后,殺入半決賽。然而,就是在這場半決賽中,她卻多次遭遇了裁判不公的判罰,結果遺憾地輸掉了比賽。賽后,王晨炮轟李永波,并氣憤地表示正是李永波控制了裁判員,所以她才會輸給蔣燕皎。不過,讓王晨自豪的是,在一年后的多哈亞運會上,她以接近完美的表現戰勝了多名國羽選手,為中國香港隊奪得女單金牌,同時這也是她個人第一枚國際大賽的單打金牌。
與國羽那樣失意的眾多名將一樣,國乒名將王勵勤也曾因為讓球,讓他的奧運會男單冠軍夢灰飛煙滅。當時在奧運會男單半決賽中,王勵勤遇到了隊友王皓,他之前對王皓的戰績極為有利,再說自身狀態正佳,結果因為教練組的刻意安排,他只能默默地為王皓做出奉獻。然而等到決賽時,當時對柳承敏七連勝的王皓,最終卻沒能頂住的強大壓力,將奧運金牌拱手讓給了韓國人。讓球讓丟了金牌,那是中國乒乓球刻骨銘心的一天,也是王勵勤一生中最大的遺憾。
在中國體育拿了這么多奧運金牌,金牌戰略早已與政治無關的前提下,“讓球事件”與職業化時代顯得如此格格不入。
要金牌更要費厄潑賴
名噪一時的中國體育“讓球事件”,要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4年前《新民周刊》封面報道披露的“何智麗往事真相”曾引起極大反響。當時,印度新德里舉辦的39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女子單打半決賽時,國乒教練組決定讓何智麗在半決賽為隊友讓路,當時何智麗未表示任何異議,然而在比賽開始后,何智麗卻全力以赴戰勝了隊友管建華,緊接著又在最后的決賽中戰勝了那位韓國名將。金牌雖然保住了,可是何智麗卻打破了隊內的行規,嚴重挑戰了國乒教練的權威。其實,乒乓球讓球傳統由來已久,包括上世紀60年代的莊則棟成就三連冠霸業,其中就包含李富榮(三連亞)和其他隊友的無私讓球。更有甚者,到了上世紀70年代,為了照顧中朝友誼,中國女單選手張力,連續兩屆決賽讓給朝鮮選手樸英順。乒乓讓球觀念,實在是根深蒂固。
由于何智麗的叛逆,直接導致她失去了參加漢城奧運會的機會。當時,何智麗,戴麗麗,焦志敏,陳靜和李惠芬5人獲得了奧運會參賽資格,但最終只有3人可以入圍。結果,教練組毫不猶豫地將何智麗排除在外。在得知這一消息后,何智麗一氣之下離開國家隊。某上海乒乓名宿,60年代乒乓女子世界冠軍,何智麗的啟蒙教練,在報紙上公開表示了對選拔制度的不滿……奧運會結束后,何智麗遠赴東洋,改名小山智麗,一度銷聲匿跡。而兩年后,漢城奧運會冠軍陳靜在落選北京亞運會參賽資格后,則去了臺灣。
那個年代,體育與政治緊密相聯,因此每每出現何智麗或陳靜贏得比賽的消息,都會招來媒體和球迷極具愛國主義色彩的恥罵。如今,時過境遷,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體育更多地還原了體育本身的面目,幾乎再也沒人會將一場比賽的得失,上升到愛國的政治高度。最具代表性的事件當數2008年北京奧運會女排比賽:當時中國名帥郎平率領的美國隊,在全國億萬觀眾的注目下,將中國女排淘汰出局。媒體和球迷盡管很為女排出局深感遺憾和傷心,可是卻沒有人像當年指責小山智麗那樣去指責郎平。
近些年,中國足球、籃球相繼走上職業化道路后,中國乒乓球、羽毛球也實行了職業化聯賽,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職業化體育取代計劃經濟時代中的專業體育,已成為大勢所趨、人心所向。然而,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國乒、國羽為了奧運金牌戰略還要延續“讓球”傳統,顯然已經有悖于時代的發展。
像中國羽毛球大師賽這樣的世界級高水平賽事,近些年開展得非常火爆,球迷熱切關注,贊助商積極參與,甚至整個賽場的包裝也呈現世界網球大師賽的風格和特色。然而,讓球迷無比失望的是,由于金牌至上的思想作祟,本來擁有廣闊市場前景的大師賽卻成為國羽備戰奧運會的犧牲品。為此,我們也不難理解,為什么擁有百年歷史的四大滿貫網球公開賽會有如此強大的生命力和影響力,而我們的羽毛球、乒乓球,盡管水平很高卻始終無法與國際接軌。
前不久,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原國乒總教頭蔡振華表示:“從乒乓球的長遠發展及全球推廣普及的角度來看,并不希望國乒在國際大賽上長期包攬全部金牌。”顯然,由于國乒的“一統天下”,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已經放棄這項運動,長此以往乒乓球必將遭遇被踢出奧運會的尷尬。如今,國羽為奧運會奪取更多金牌,炮制出系統的“戰略性讓球”,何嘗又不是將羽毛球逼入死胡同呢?
聽聽觀眾的聲音吧,“我們花錢買票,居然看到一場場‘假球。這是中國羽毛球的悲哀,也是中國羽毛球的損失。它遲早會失去民心……”競技體育追求卓越、追求金牌無可厚非,可是前提一定要公平,一定要真實,否然,即使倫敦奧運會中國隊包攬了所有羽毛球金牌,又與我們何干呢?如果那樣,外界更關注、更同情的是周蜜、葉釗穎們的眼淚,更擔心的是國羽的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