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鎮元,漆珊燕,葉小雪
廣東省惠州巿惠陽區人民醫院,廣東惠州 516211
手足口病(HFMD)為全球性傳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區有流行報道,多由柯薩奇病毒A16(CA16)、埃可病毒和腸道病毒71(EV71)引起的兒童急性傳染病。該病傳染性極高,是一種自限性疾病。臨床多表現為口腔黏膜、手、腳及掌心、臀部皮膚出現丘皰疹,可伴發熱、咽痛、流涕、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癥狀,大部分病例1周內康復,少數患者可并發心肌炎、無菌性腦膜腦炎、肺水腫和弛張性麻痹等。有文獻報道,該病不僅可引起心肌損害,亦有并發暴發性心肌炎導致死亡的報道[2-3]。
我院2009年3月1日~2010年3月1日收治432例手足口病患兒,女213例,男219例,住院期間監測血常規,將WBC≤10×109/L 者為參照組,WBC>10×109/L 者為實驗組,患兒 WBC>10×109/L 有 189例(男 93例,女 96例),其中 CKMB升高者43例,正常146例,CK-MB升高幾率為22.8%;WBC≤10×109/L者 243例(男 123例,女 120 例),其中 CK-MB升高的有18例,正常有225例。CK-MB升高幾率為7.4%。其中心電圖異常的有6例(注:均為實驗組),(ST-T異常、房室傳導阻滯或室性心律失常),其中伴心肌酶學改變的5例,1例無心肌酶學改變,無暴發性心肌炎死亡病例。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
依據衛生部《手足口病診療指南(2008年版)》進行診斷。
將我院2009年3月1日~2010年3月1日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兒入院后定期監測血常規及心肌特異性同工酶(CKMB)。
1.3.1 WBC的測定 入院后檢查血常規,治療3 d后復查,出院前再次復查,任何一次WBC>10×109/L者,歸入實驗組,三次WBC≤10×109/L者為對照組。
1.3.2 CK-MB的測定 所有患兒入院時及治療3 d后化驗心肌酶五項(HBD、LDH、ALT、CK、CK-MB),兩次化驗中任意一次CK-MB升高均歸入心肌酶升高。
將患兒入院后依據所測WBC分為實驗組(WBC>10×109/L)、對照組(WBC≤10×109/L),依據兩組所檢驗的心肌酶(CKMB)計算每組心肌酶升高的患兒的比例,并采用SPSS 17.0的非參數檢驗中的χ2檢驗,結果見表1。實驗組與對照組進行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χ20.05,P<0.05),按 α=0.05 水準分析,兩組患兒心肌酶升高與血常規的WBC有相關性,WBC升高的患兒,其心肌酶升高幾率較大。

表1 兩組患兒心肌酶(CK-MB)升高率的比較[n(%)]
手足口病為兒科常見的急性傳染病之一。各年齡段的人均可感染本病,但以學齡前兒童為主,3歲以下嬰幼兒患病幾率最大,占87.8%,且男孩患病幾率高于女孩。絕大多數患兒病情較輕,個別重癥患兒常可短時間內死亡,使得醫務人員措手不及,有時家屬不理解,甚至引發醫療糾紛。因此,如何早期發現重危征象,及早治療,是提高搶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的關鍵。暴發性心肌炎是手足口病致死并發癥的其中一種。病毒性心肌炎診斷標準:有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升高或心肌肌鈣蛋白(CTnI或CTnT)陽性,同時心電圖有嚴重心律失常或明顯ST-T改變,或超聲心動圖有心臟擴大或心功能不全[4]。手足口病引起心肌酶的升高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病毒及毒素進入血液循環侵入心肌細胞或毒素直接對心肌細胞的作用,引起心肌損害,導致心肌細胞破壞,心肌酶釋放入血。雖然部分心肌酶的增高未達到心肌炎的診斷標準,但CK-MB在心肌內含量最多,其特異性及敏感性高,該酶的升高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心肌細胞的損害[5]。我院2009年3月~2010年3月收治的432例手足口病患兒,通過分析了解其血常規與心肌酶的改變有無相關性。研究結果表明兩組患兒心肌酶升高與血常規的WBC有正相關性,WBC升高的患兒其心肌酶升高幾率較大。該結果提示我們血象高的患兒,其心肌受損可能性更大,發生心肌炎的幾率越高,故手足口病患兒一定要監測血常規,可早期篩查手足口病毒性心肌炎患者。
[1]魏廣友,都鵬飛,范曉晨,等.204例重癥手足口病臨床分析[J].安徽醫學,2009,30(3):22.
[2]李愛敏,孫洪亮,于慧芹.手足口病患兒血清心肌酶檢測及臨床意義[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4,19(8):46-47.
[3]王曉華,劉維嬋.小兒手足口病并暴發性心肌炎4例報告[J].臨床兒科雜志,2003,21(1):9.
[4]中華醫學會兒科分會心血管組.病毒性心肌炎診斷標準(修訂本)[J].中華兒科雜志,2000,38(2):75.
[5]黃精送.68例手足口病患兒血清心肌酶譜變化及其臨床意義[J].右江醫學,2010,(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