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秀玲,嚴宏菲,魏 航
河北省邯鄲市婦幼保健院,河北邯鄲 056001
腦性癱瘓主要是自受孕開始至嬰兒期非進行性腦損傷和發育缺陷所導致的綜合征,主要表現為運動障礙及姿勢異常。常并發智力障礙、癲癇、感知覺障礙、交流障礙、行為及其他異常[1],是小兒時期最常見致殘的一種疾病。了解小兒腦癱的發病原因,積極采取預防措施,是減少腦癱發病的主要措施之一。現將我院觀察治療的332例腦癱患兒的病因及其相關因素分析如下:
本組332例為我院2003~2008年收治的各型腦癱患兒,其中,男254例,女 78例;農村 269例,城市 63例;0~1歲146例,2~3歲148例,3歲以上38例。全部病例的診斷及分型按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神經學組制訂的標準[2],其中痙攣型179例,手足徐動31例,混合型63例,遲緩型59例。
對332例腦癱患兒的病因進行回顧性分析。
332例腦癱患兒中,66例沒有找到明顯原因,其余266例均有病因,有無原因之比約為4∶1,見表1。頭顱CT表現,見表2;合并癥見表3。

表1 332例腦癱患兒的高危因素及構成比
小兒腦癱是小兒神經系統常見疾病之一,是導致嚴重致殘的主要疾患之一,在殘疾兒童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據文獻報道,我國腦癱發病率為1.8‰~4‰[3]。我國現有31萬腦癱患兒,并且每年新增4.6萬例。這給家庭和社會都增加了巨大的負擔,為減少腦癱的發生,就要從原因出發,從根本上解決,并且做到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是減少腦癱的主要方法。

表2 332例腦癱患兒的CT表現及構成比

表3 332例腦癱患兒合并癥及構成比
本文顯示,腦癱男性發病高于女性,農村高于城市,這可能是農村孕產婦的保健工作,新生兒窒息的新法復蘇以及復蘇后的搶救工作做的不到位,基層醫務人員對腦癱的早期診斷水平有限,家長的文化水平較低,經濟條件差,重男輕女,而錯過早期發現,喪失治療機會,導致腦癱的發生。筆者觀察的332例腦癱患兒中,大約有1/5(66例)找不到確切的原因,其余266例患兒中原因依次是:①早產、低體重;②新生兒窒息;③高膽紅素血癥;④宮內窘迫;⑤母親妊高征和宮內感染;⑥雙胎或多胎。因此減少腦癱的發病率,重點要做好圍生期的保健,尤其是對新生兒窒息進行及時有效的正確復蘇,以及復蘇后的早期干預治療是減少腦癱發生的關鍵。
本文中小兒腦癱的頭顱CT表現異常率為74.4%,說明腦癱患兒的臨床表現與顱腦CT影像表現并非一致,這就提醒基層醫生注意不能單憑顱腦CT正常就排除腦癱的診斷。
小兒腦癱的合并癥中,多數患兒伴有語言發育遲緩,少數伴有智力、視力、聽力障礙及癲癇發作。
明確腦癱病因,可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減少本病發生,同時也應對高危因素的小兒進行疾病監測以便早期發現、早期干預,從而減輕殘疾程度,減少致殘率[4]。
小兒腦癱康復治療的關鍵在于早發現、早干預、早治療、早康復,嬰兒早期,尤其是生后6個月以內大腦處于迅速生長發育期,中樞神經可塑性較強,腦損傷處于初級階段,異常姿勢及運動障礙還未固定化,治療后較易恢復,對于預防關節攣縮、肢體變形有益,是小兒腦癱治療的最佳時期,如能在這個時期發現并及時有效地進行干預就可最大限度減少殘疾的發生。但是由于家長和一些醫務工作者對此病認識不足,往往等癥狀明顯后才來就診,以致貽誤時機。根據多年臨床經驗及本組資料顯示,預防應從圍生期做起,防止胎兒及新生兒窒息、核黃疸,預防產傷、早產至關重要[5]。筆者建議母親要做好孕期保健,減少有害物體接觸,避免使用藥物,不要人為制造多胎,產科做好新生兒窒息的搶救工作,兒科醫生要做好早產兒及低體重兒的救治,減少核黃疸的發生,并且要對這些高危兒定期隨訪和監測,家長發現患兒出現異常,例如,小兒尤其是3個月內,無原因的哭鬧,頭后仰,雙手握拳,吃奶差,在抱起患兒或為其穿脫衣服或洗澡時四肢和軀干突然變得僵硬,換尿布時難將大腿分開,洗澡時不易將拳頭掰開,照料活動很難完成等,要及時到專科醫院診治,最大限度減輕殘疾的發生,提高兒童的生存質量,盡量減少腦癱兒的發病率,使更多的孩子健康成長,減少家庭和社會的負擔。
[1]中國康復醫學會兒童康復專業委員會,中國殘疾人康復協會小兒腦癱康復專業委員會.小兒腦性癱瘓的定義、分型和診斷條件[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07,29(5):309.
[2]《中華兒科雜志》編輯委員會,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神經學組.小兒腦性癱瘓的定義、診斷條件及分型[J].中華兒科雜志,2005,43(4):262.
[3]李曉捷.實用小兒腦性癱瘓康復治療技術[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
[4]吳兆芳,姜琨.早期院內康復訓練治療小兒腦損傷綜合癥及腦癱[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5,11(5):380-381.
[5]楊玉瑤,張萍.有和無高危因素及腦癱發生率的關系調查分析[J].中國康復,2006,21(5):331.
[6]任青.小兒腦癱患兒的康復護理體會[J].中國當代醫藥,2010,17(19):128,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