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峰
沈陽醫學院沈洲醫院內分泌科,遼寧沈陽 110002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是糖尿病常見的大血管并發癥之一,也是造成糖尿病足潰瘍和下肢截肢的主要原因,糖尿病較非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增加5倍,截肢風險增加15倍[1-3]。及早診治下肢血管疾病是降低糖尿病足潰瘍和截肢率的關鍵。筆者2009年3月~2010年4月應用西洛他唑聯合銀杏達莫注射液治療62例糖尿病并發下肢血管病變患者取得了較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選取2009年3月~2010年4月我院住院糖尿病并發下肢動脈病變患者62例 (均符合WHO1999年糖尿病診斷標準),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診斷標準:①臨床癥狀,患者有不同程度的下肢乏力、發涼、靜息疼、間歇性跛行、趾端或足部疼痛(趾壞死或潰瘍),足背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②踝/肱動脈血壓比值<l。③經多普勒超聲掃描系統分別測股動脈、脛動脈及足背動脈內徑寬度減少,內膜增厚。粥樣斑塊形成,血流速度下降,每搏血流量減少[4-5]。62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 31 例中,男 17 例,女 14 例;年齡(58.1±10.1)歲;病程(11.3±6.1)年。觀察組31例中,男16例,女15例;年齡(55.8±7.5);病程(12.1±6.9)年。 兩者在年齡、病程、性別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所有入選患者均常規給予糖尿病教育,配合飲食運動,根據血糖水平選擇口服降糖藥或胰島素降糖治療,維持血糖穩定。兩組均給予銀杏達莫20 ml加入0.9%生理鹽水250 ml中靜滴,每日1次,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加用西洛他唑(培達)50 mg,每日2次口服,療程15 d。觀察所有患者于治療前后自覺癥狀、足背動脈搏動及下肢皮溫改變,測定血糖、血液流變學、肝功能、腎功能等,檢查下肢血管多普勒超聲及踝肱動脈壓指數[踝部動脈收縮壓與肱動脈收縮壓之比(ABI)]。所有患者均未使用其他擴血管、抗凝及抗血小板藥物。
根據下肢缺血癥狀的輕重劃分等級。治療前后無變化為無效;部分改善(如間歇性跛行的行走距離較治療前增加1倍或1倍以上,靜息痛、冷感或麻木感部分減輕)為有效;明顯改善(如間歇性跛行的行走距離較治療前增加2倍或2倍以上,靜息痛﹑冷感或麻木感明顯減輕或消失)為顯效。顯效加有效為總有效。
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 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檢驗采用χ2檢驗。
經治療后兩組的自覺癥狀和體征均有改善,但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經治療后兩組的全血黏度(低切和高切)、紅細胞壓積、纖維蛋白原均明顯降低,且觀察組優于對照組,兩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x±s)
經治療后兩組患者的足背動脈血流量及ABI均明顯升高,且觀察組優于對照組,兩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 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足背動脈血流量和ABI比較(x±s)
觀察期間觀察組有2例出現頭痛,未經特殊處理自行緩解,兩組患者均無出血、心電圖和肝腎功能等異常。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主要病理改變是動脈粥樣硬化,其發生與長期慢性的高血糖、脂類代謝紊亂、內分泌失調、激素調節異常、動脈內皮損傷、血小板黏附力增強、微血管病變和微循環障礙、血液流變學改變等多種因素有關[6]。我國有關研究發現,有1/5~1/4的糖尿病患者合并下肢血管病變,70歲以上糖尿病患者和病程超過20年的糖尿病患者中將近一半有下肢血管病變[7]。隨著糖尿病患病率的急劇上升、患者生存期的延長和人口的老齡化,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變的患病率必然會繼續上升。與非糖尿病合并的下肢動脈病變相比,糖尿病患者多病變廣泛,呈現多部位多節段的遠端更為嚴重的動脈病變,尤其是膝以下的動脈病變更多且程度更為嚴重[8],因此,外科治療的難度更大,目前多數患者仍以內科藥物治療為主。
銀杏達莫由銀杏黃酮和雙嘧達莫構成,具有調節血液動力學、改善血液流變學和組織代謝的作用,此外,它還有清除自由基、拮抗血小板活化因子及神經保護等作用[9],在治療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和周圍神經病變方面均有報道。西洛他唑為選擇性環磷酸腺苷磷酸二酯酶Ⅲ抑制劑,屬于抗血小板聚集藥物,通過升高血管平滑肌細胞和血小板內的環磷酸腺苷水平達到擴張血管、增加血流量和抑制血小板活性的效應,在體外實驗中西洛他唑可強有力地抑制存在于體內的幾乎所有的血小板聚集誘導物引起的聚集。Kamiya等[10]對慢性動脈閉塞癥按150 mg/d服藥2周,采用應變體積描記儀測定血流量,報告患肢反應性充血平均增加80%。中日友好醫院內分泌科給予35例糖尿病患者西洛他唑治療,結果發現,服藥后3、6個月,患者的下肢血管病變癥狀和體征均明顯好轉,治療后患者的神經病變積分明顯下降,神經傳導速度明顯增加。從本研究可看出,銀杏達莫聯合西洛他唑可使二藥的藥理功效增強,療效優于單獨應用銀杏達莫,可明顯改善患者下肢血管供血狀況,對預防糖尿病足潰瘍和壞疽的發生有積極意義。
[1]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2007年版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J].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2008,24:增錄2a-1-2a-23.
[2]許樟榮.于世界糖尿病日重談糖尿病足的診治與預防[J].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2005,21:491-493.
[3]Diabetes Drafting Group.Prevalence of small and large vessel disease in diabetic patients from 14 centers.The WTO multinational study of vascular disease in diabetics[J].Diabetologia,1985,28(Suppl):615-640.
[4]Poulton AJ,Cries FA,JerveⅡJA.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outpatient management of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J].Diabetic Med,1998,15:508-5l0.
[5]胡紹文,郭瑞林.實用糖尿病學[J].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8:212.
[6]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in people with diabetes[J].Diabetes Care,2003,26(12):3333-3341.
[7]王愛紅,許樟榮,王玉珍,等.足背動脈搏動消失的糖尿病患者有更高的大血管病危險性[J].第四軍醫大學學報,2005,26(12):1137-1139.
[8]許樟榮,敬華,譯.糖尿病與周圍血管病變.見:國際糖尿病足工作組編寫:糖尿病足國際臨床指南[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3,23-31.
[9]王筠默,張可煒.銀杏葉的藥理研究[J].中草藥,1998,29(增刊):9-13.
[10]Kamiya T,Sakaguchi S.Hemodynamic effects of the antithrombotic drug cilostazol in chronic arterial occlusion in the extremities[J].Arzneimittelforschurg,1985,35(2):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