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旭輝
遼寧省丹東市第一醫院八道溝住院部介入科,遼寧丹東 118000
脾功能亢進外科切脾后,機體免疫功能被削弱而引起致命感染已被公認[1]。部分脾栓塞在治療脾功能亢進的同時,能保留其正常脾臟功能。隨著介入技術的發展,部分脾栓塞術已廣泛應用于治療脾功能亢進。筆者回顧我科2001~2008年治療肝硬化脾功能亢進患者39例,取得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本組39例,男31例,女8例,男女比例約為 4∶1;年齡29~72歲,平均48.3歲。均為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脾功能亢進患者。有不同程度乏力、食欲不振、腹脹等臨床表現。Childpugh分級:A級11例,B級27例,C級1例。有上消化道出血史者7例,食管靜脈曲張史者23例,少量腹水者13例。
1.2.1 操作方法 術前行血細胞分析,肝、腎功能,血凝五項,心電圖,上腹部B超及CT等檢查。給予抗生素預防感染及保肝治療。手術采用Seldinger技術,經右股動脈穿刺,置入動脈鞘、導管、導絲。在影像監視下,調整導管及導絲入脾動脈,行DSA顯示脾臟全貌,選擇予栓塞的脾動脈分支。調整導管盡可能超選至脾臟中下極脾段動脈。將剪成1~2 mm長的5-0號手術絲線與碘海醇、慶大霉素及生理鹽水混合,在影像監視下緩慢注入。當血流速度明顯減慢時給予明膠海綿適量。行造影檢查,栓塞范圍控制在40%~70%。術后給予抗炎及對癥治療。
1.2.2 觀察指標 觀察介入手術前后HGB、WBC、PLT及影像學變化。
計量數據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 SPSS 11.0,組間顯著性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9例患者中,35例有不同程度乏力緩解、食欲增加、腹水減少或消失。
介入術后與術前比較,HGB、WBC、PLT變化見表1。
表1 術前術后血常規比較(x±s)

表1 術前術后血常規比較(x±s)
注:與手術前比較,▲P<0.05
HGB(g/L)WBC(×109/L)PLT(×109/L)觀察指標 手術前95.0±22.0 3.6.0±0.8 50.4±21.36手術后3~6個月120.0±24.0▲6.8±0.6▲114.2±34.5▲
患者術后1個月復查CT可見大小不等楔形低密度區,范圍40%~70%。1例栓塞范圍約為85%。
術后患者均出現發熱,左上腹疼痛等栓塞后綜合征。體溫為38.1~39.7℃。左側胸腔少量積液3例,脾臟血腫1例(術后3周外傷),門靜脈血栓形成1例(術后2個月),無脾破裂、脾膿腫等嚴重并發癥發生。
對于脾功能亢進患者,雖然外科脾切除是改善脾亢的主要方法,但也常常由此導致一些致死性并發癥;尤其是全身狀態較差,明顯低蛋白血癥或腹水形成等情況下更易發生[2]。而內科藥物治療又無法解決脾功能亢進問題。PSE主要目的是對亢進的脾功能進行部分滅能作用,既改善或恢復周圍血象,又保留了部分脾臟免疫功能[3]。患者術后外周血象恢復明顯,尤以PLT為著。明膠海綿是一種中期栓塞劑,14~19 d開始吸收,3個月后可完全吸收[4],而手術絲線為長效栓塞劑。兩種栓塞劑搭配使用,有效率達86%,1年復發率僅32%,明顯低于單用明膠海綿組的80%和60%[5]。對于手術適應證的選擇,筆者認為應選擇Child-pugh分級A、B級,C級應慎重考慮,后者易出現致命性并發癥[6]。患者術后并發癥主要為發熱、脾區疼痛,少數患者出現高熱,可行解熱及對癥治療。術后給予抗生素治療,預防感染。反應性胸膜滲出如果量少,可不予處理。胸水過多可行胸腔放液局部用藥等治療。本組1例術后出現門靜脈血栓形成,考慮為部分脾栓塞術后脾靜脈血流減慢、血流量減少、血小板增多等原因所致,行經皮腸系膜上動脈置管溶栓治療治愈。脾膿腫是PSE嚴重并發癥,術前、術后應給予抗生素預防感染,術中嚴格無菌操作。本組無一例脾膿腫發生。
總之,部分脾栓塞術治療肝硬化脾功能亢進具有微創,療效明顯,適應證較外科手術廣,易于被患者接受等特點,有較好的臨床應用價值。
[1]陳星榮,林貴,夏寶樞,等.介入放射學[M].上海:上海醫科大學出版社,1989:52-56.
[2]施海彬.介入放射學診療策略[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210.
[3]胡哲,金詩湘.部分脾栓塞術治療脾功能亢進[J].溫州醫學院學報,2002,32(1):48.
[4]李麟蓀.臨床介入治療學[M].江蘇: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61.
[5]陳根生,孫慧玲,金春賢,等.絲線加明膠海綿脾臟栓塞治療脾功能亢進[J].介入放射學雜志,2000,9(1):17.
[6]馬炬明,陳達偉,江曉肖,等.部分脾栓塞治療肝硬化脾亢的臨床研究[M].東南國防醫藥,2004,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