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豐源:建立“老有所養”的聯動體系
文圖/《中國醫藥導報》記者 韓同偉
隨著我國人口逐漸老齡化,社會生活養老和健康醫療問題日漸凸現。在2011年全國“兩會”期間,記者采訪了全國政協醫療衛生界別的孫豐源委員。他對醫療衛生領域怎樣應對中國進入老齡化社會這一問題,做了深刻解讀,并提出了切實可行的建議。
孫豐源委員首先詳細分析了目前存在的問題:一是社會養老機構資源相對于居民需求相差較遠,國辦的養老院數量較少,床位數明顯不足。據了解,大部分國辦養老院都存在 “入院難”問題,有些養老院入院需要排隊等待數年之久。二是為了補充養老機構的不足,開辦了一些民辦的養老院,對于緩解養老資源不足起到了積極作用,但也使有些養老機構的服務質量與管理水平參差不齊,目前整體上仍缺乏規范。三是多數的養老機構不具備基本的醫療條件,使需要醫療的老人必須要到院外的醫療部門,非常不方便。四是由于政府投入有限,只能支付養老機構在職人員的工資,而大部分養老院都在滿負荷運轉,需要招聘部分編外人員,以滿足人員不足。所以這部分人員的工資就需要 “創收”,使有些養老院收費標準偏高。

面對以上問題,孫豐源委員建議:一是大力宣傳,提高社會老齡化的意識,提倡全社會對老年人的重視,關心老人、照顧老人,弘揚中華民族尊老愛老的傳統美德。二是增加政府的投入,建議政府部門對于養老事業設置獨立的、可行的財政預算,專款專用,真正將預算資金落實到位。三是大力擴充養老機構。可以采取居家養老、社區養老和養老院等多種形式。根據有關規定,社區居民健康檔案應屬地管理,特別是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慢性病管理、健康指導、臨終關懷等公共衛生、社區衛生、基本醫療均屬基層醫療機構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職能。因此建議設立社區醫療和社區養老聯動并舉的服務體系,在養老院的基礎上增加基本醫療功能,或者在社區醫院中開設養老機構,這樣就同時方便了不能居家養老的老人,使他們既能養老又能就醫,達到了“老有所養,養有所醫”的效果。同時,使社區醫療的功能加強,增加了基層醫務人員的就業崗位,社區也能夠留住患者,緩解大醫院的就診壓力。四是制定養老機構合理的入院、收費和管理流程,規范服務流程,讓老人進院容易,讓子女放心,使每一位老人都能幸福地安度晚年,真正達到老有所養,養有所醫,充分體驗生活的幸福感。